董文阁刘晓伟董 莉刘 念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潜叶蝇属于双翅目,包括潜叶蝇科的番茄斑潜蝇LiriomyzabryoniaeKaltenbach、美 洲 斑 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Blanchard、葱斑潜蝇L.chinensisKato、豌豆 斑潜蝇ChromatomyiahorticolaGoureau等,花蝇科的菠菜潜叶蝇PegomyahyoscyamiPanzer等。潜叶蝇喜28~31 ℃的高温、相对湿度70%~90%的高湿条件,成虫有趋光性,趋黄性明显,有一定的趋化性[1]。夏季在露地寄主上危害,冬、春两季在温室棚内寄主上危害,受害的作物主要是番茄、菜豆、黄瓜、茄子、西葫芦等十几种蔬菜和棉花、大豆、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当受害叶片达70%~100%时,一般可减产20%~30%,另有报道水稻上可减产10%~20%[2],小麦减产20.88%[3]。潜叶蝇飞行能力弱,远距离靠害虫随寄主传播到各地,特别易随切花、切条、盆景、带叶的瓜果豆类等传播。潜叶蝇为世界性检疫性害虫,番茄斑潜蝇分别于1984、1985年传入我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美洲斑潜蝇1994年传入我国[4],1995年传入辽宁省朝阳市,很快在各县市区传播蔓延,造成危害。各地均在病害重灾区建立监测点,朝阳市也有监测报告,并且基本掌握了潜叶蝇消长规律。但在日光温室中基于药剂防治下潜叶蝇的消长规律还没有报道。本文针对朝阳市的潜叶蝇害发生情况及其特点,建立了潜叶蝇害监测点,通过掌握潜叶蝇的发生消长规律,并对生物制剂、三嗪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四类药剂干预情况进行研究,便于根据相关因子进行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更有效防治潜叶蝇危害,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
种植作物供试品种为“凯德198”番茄。试验地位于辽宁省喀左县公营子镇日光温室,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主要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9 ℃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 850~2 950 h;年降水量450~500 mm;无霜期120~155 d。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温室特征: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偏西6°,跨度7.5 m,长度100 m,脊高5.0 m,后墙高4.0 m,温室后坡宽1.5 m,后墙顶厚1.0 m,后墙底厚4.0 m。前屋面由骨架、棚膜、压膜线组成,顶部设通风口,冬季在棚膜外覆盖棉被和棚膜,增加保温性。
2017~2019年间,9月5日~翌年5月31日,每5 d调查1次日光温室中潜叶蝇变化情况。每小区5点式取样,分别从番茄植株上、中、下部随机选取100片叶,统计百叶虫量,观察其发生消长动态。2019年选择潜叶蝇危害严重的温室进行药剂干预潜叶蝇消长动态的试验,干预药剂选择生物制剂、三嗪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几种常见农药,70%灭蝇胺WP1 000倍、1.8%阿维菌素EC1 500倍、48%毒死蜱EC1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EC1 500倍、1%甲维盐EC1 500倍。3月15日叶面喷施,对照(CK)喷清水(无药),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3 m×7 m,完全随机排列。施药后1 d、3 d、5 d、7 d统计活虫数[5]。每个小区取植株中上部有虫叶100片,统计虫口数。
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首次活虫数-当日活虫数)/首次活虫数×100
校正防效(%)=(防控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邓肯(Dunken)方差分析,利用exel制作图表。
潜叶蝇在朝阳市有温室情况下每年可发生12代以上,发育温度5.8~35.0 ℃,最适宜温度28.0~31.0 ℃,完成1个世代约需12~30 d,世代重叠,自然条件下在朝阳市不能越冬,在温室棚内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成虫羽化高峰为上午10:00,24 h后交尾并产卵于寄主叶片表皮下,每头雌虫可产卵60~190粒。
由表1可以看出,潜叶蝇在朝阳市日光温室番茄棚内一年可繁殖6代,为1、2、11、12、13、14代,时间是1月21日~4月9日和9月6日~12月份。温度高时26~28.5 ℃以上14 d就发生一代(第七代),温度低时~18 ℃时53 d发生一代(第一代),温度较高时有世代重叠现象。4月中旬~5月期间,随气温升高,日光温室加大放风量,特别是放顶风,为成虫向光、向上逃逸创造了条件,大量成虫迁飞出温室,少量幼虫随温室内育苗移栽进入露地,在露地上继续为害蔬菜。一年四季均能繁殖生长,循环往复,打破了原来朝阳市蔬菜害虫冬季休眠的规律,产生了叠加效应。
表1 朝阳市潜叶蝇发生情况
温室定点调查发现,朝阳市日光温室蔬菜潜叶蝇随着日光温室蔬菜栽植开始从露地迁入,秋季虫量增长较快,在10月~12月形成一个高峰期,随着扣膜及气温下降,菜农开始用药剂进行防治,虫口数量开始下降,1~2月形成一个低谷期。进入3月由于天气转暖日照增加,棚内气温上升,虫量逐渐增加,3~5月份又逐渐增加并在5月形成一个高峰期(如图1),6~8月期间所调查的温室处于轮作休耕期,因此并未统计棚内潜叶蝇的数量变化情况。
图1 日光温室潜叶蝇发生消长规律
由表2可以看出,药后1 d、3 d、5 d、7 d后5个处理的虫口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但灭蝇胺、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虫口数在药后7 d出现增加。其中,药后1 d防效排序为高效氯氰菊酯>灭蝇胺>毒死蜱>甲维盐>阿维菌素,分别达到了49.3%、47.0%、43.5%、18.9%、7.6%。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防效在药后1 d时最低,但药后3 d时达到最高,药后3~7 d调查防效排序为甲维盐>阿维菌素>灭蝇胺>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药后3 d分别达到了84.2%、82.6%、78.2%、76.7%、63.7%。药后5 d调查防效分别达到了86.7%、85.7%、85.0%、78.4%、72.6%。药后7 d调查防效分别达到了87.4%、86.0%、83.5%、75.0%。
表2 防治番茄潜叶蝇药效试验结果
图2表明,在2019年3月15日没有喷施药剂的棚室中,潜叶蝇数量虽然趋于稳定,但数量较大,甚至可能已经趋于饱和虫量,严重影响生产。喷施药剂防治后,在药剂作用期间内潜叶蝇的数量呈现显著性下降的趋势,灭蝇胺、阿维菌素、毒死埤、高氯氰菊酯、甲维盐在喷施7 d后,虫量仅剩对照的16.9%、12.0%、25.8%、25.2%和14.5%。说明在番茄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农药有效的降低了潜叶蝇数量。结合图1的消长动态规律,也可以看出从定植后发现潜叶蝇,其数量呈现螺旋式上升。这主要是潜叶蝇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植户开始喷施防治药剂,所以出现下降,当药效期过后,虫口数量开始出现反弹,而整个生长季并未全程进行药剂干预,所以纵观整个生长季潜叶蝇存活量始终处在较高水平。因此,合理时间的正确用药对潜叶蝇的消长动态的干预效果更佳。
图2 药剂干预潜叶蝇的消长动态效果趋势
潜叶蝇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四季均能繁殖生长,循环往复,打破了原来朝阳市蔬菜害虫冬季休眠的规律,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每头雌虫可产卵60~190粒,产卵高峰期于成虫盛发后4~6 d出现[6]。潜叶蝇在朝阳市每年发生12代以上,棚内一年可繁殖6代,3~5月、10~12月两个时段为潜叶蝇两个高峰期。
生物制剂、三嗪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几种常见农药防效在药后7 d均达到70%以上,所以在7 d左右可以再次用药,但药后更长时间防效文中没有统计。2%甲维盐乳油400倍液喷施防治葱花潜叶蝇药后10 d防效仍高达90%[7]。因此,可以根据虫口变化情况适当延长用药间隔。研究发现药后21 d灭蝇胺与阿维菌素对豌豆潜叶蝇防效相对较低,但仍在60%以上,而一些新型农药如溴氰虫酰胺对豌豆潜叶蝇田间防效药后21 d内虫口防效仍高达90%以上[8]。另有报道,近些年甲维盐防治潜叶蝇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知可以选择其他的杀虫剂进行防治潜叶蝇,如3.2%阿维菌素+30%灭蝇胺悬浮剂+有机硅助剂的组合。但主要还应注重防治时间,用药应在产卵盛期到卵孵化初期和1~2龄期,此时潜叶蝇抗药性最低,阿维菌素+灭蝇胺在苗期2~4片叶或一片叶上出现3~5头幼虫时防治。成虫则在晨露未干时前用药,幼虫在上午8:00~11:00期间防治效果最佳,一般连续用2~3次。
通过试验结果分析,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防效在药后1 d时最低,但药后3 d时达到最高,药剂防治潜叶蝇开始时药效较差,应该是由于潜叶蝇幼虫钻蛀为害,有叶片保护,药剂作用较慢造成,随着药剂进入叶片,药效开始发挥作用,防效提高,药剂防效表现出的快慢也可能与药剂作用机理有关。其中70%灭蝇胺WP 1 000倍、1.8%阿维菌素EC1 500倍、1%甲维盐乳油1 000倍防效明显高于其他药剂。朝阳市的潜叶蝇两个高峰期为3~5月、10~12月两个时段,因此应该在注意观察黄板指示,在高峰期之前进行防治,并且多种药剂轮换使用。多年种植的棚室中潜叶蝇卵基数较大,因此我们建议在老旧多年种植棚定植生产时,定植后一定时期就应该开始注重综合防治,喷施化学药剂等,并且做到周期性防治,确保潜叶蝇不发生或者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保证生产。本文并未做长期和定期的药剂干预,还应在充分发挥药剂作用的情况下统计调查潜叶蝇消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