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炜
摘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将融合发展的精神贯彻到出版实践中,“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是出版业提高自我发展水平和服务大局能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的作品《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为例,分享在融合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科普出版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融合发展;科普出版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这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指导出版传媒企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对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出版创新
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关于融合发展的精神贯彻到出版工作中,其本质是“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做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2]
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家出版单位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围绕内容、渠道、业态、编辑、体制机制改革等,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出版创新与发展路径。
出版作为以内容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创意行业,在其融合发展探索中,以内容为主导的发展路径,无疑成为众多出版单位的第一选择:以具体产品作为抓手,通过知识产权衍生开发,向电影、电视、游戏、玩具等行业渗透和延伸,“以内容生产为纽带,实现完整产业链演进”[3]。出版企业“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内容生产的组织者和版权的拥有者”[4],以此为基础实现媒体商业价值的多元化,进而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总结规律,推进融合出版向纵深发展。
二、《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融合出版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立足于自身在科普传统出版领域的优势,基于原创科普内容开发,率先探索构建起“互联网+科普”的新型工作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应用、扩散过程,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5]“互联网+科普”出版模式实现了围绕科普核心内容资源的创意立体开发、产品多维呈现、渠道精准投放、产出迭代增值。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的作品《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就是在融合发展理念下创新科普出版的有益实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作出重要指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我社启动了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
(一)创意立体开发
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的内容定位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引领作用、科学与社会思辨性命题等视角组织核心科普内容开发;受众定位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确定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青少年五大重点人群,并根据青少年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化特征,将青少年群体细化为中学生、小学生。
在内容定位和受众定位明确后,項目组根据我社科普传统出版和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的聚合优势,根据细分受众的阅读(使用)需求,制订了“立体开发、梯级实现”的选题创意研发计划。选题创意涵盖:纸质出版物选题(图书、挂图),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动漫、科普微视频、电子挂图),融媒体选题(融媒体图书、融媒体挂图),两微一端选题(微博、微信、App),在线获取资源选题(科普中国云、科普中国网在线资源),活动创意(科技阅读活动、科学素质大赛、科普公益活动)等。
(二)产品多维呈现
根据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的创意立体开发计划,项目组采用“1+X”全媒体生产方式(“1”指核心内容,“X”指呈现方式),在打造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的多维呈现。
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核心内容研发团队由科学家团队、作家团队、编辑团队共同组成。科学家团队由林群、秦大河等院士领衔,由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百余位科研领军人物、一线科学家组成,负责科学化文本的撰写工作,保证文本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作家团队由叶永烈、卞毓麟等知名作家领衔,由在科学文艺领域具有深厚创作积累的十余位职业作家组成,负责对科学化文本的二次创作和加工,提升内容的通俗性和艺术性。编辑团队由科普图书编辑、数字编辑、美术编辑组成,根据不同产品形态对内容的要求,对本项目的核心内容资源进行专业加工。
经过对核心内容的精雕细琢,项目组根据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选题创意梯级开发计划,逐步实现了产品的多维呈现。本项目实现开发的产品包括:
纸质产品:《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6种),《科普中国》系列宣传小册子(32种),科普挂图(1种)。
音像电子产品:《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300余条视频),电子挂图(1种)。
融媒体产品:融媒体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6种)。
两微一端产品:两微一端推送文章(400余篇)。
在线获取资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电子书、《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在科普中国云、科普中国网的开放获取资源,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题库。
公益活动:“科技书香?科技创新院士公开课”“科普图书公益漂流”和科学素质大赛等科普公益活动。
(三)渠道精准投放
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全媒体资源,通过线下、线上渠道实现了向细分受众的精准投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线下渠道:在实体书店、网店渠道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办公室成员单位的渠道优势,通过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科协系统、工会系统,以及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馆配书等渠道,实现图书针对《纲要》重点人群的精准投放。
线上渠道:依托科普信息化工程“科普中国”云、网、端进行推送。“科普中国”云平台根据精准的用户数据分析,对不同年龄、教育水平、职业背景、阅读需求的受众进行定向精准投放,并通过“科普中国”网和“科普中国”移动端所聚合的媒体矩阵(包括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求是网等主流媒体以及腾讯、百度、新浪等商业网站),实现本项目在线资源的高效、精准分发。
(四)产出迭代增值
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基于核心科普内容,实现了产品的迭代增值,该项目系列产品不仅获得包括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还创下图书销量破百万册的良好业绩。
《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阿U学科学》专辑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2016年“‘中国梦’原创网络视听节目获奖作品”等奖项。微视频全网播放点击量突破10亿次,视频英文版在美国、印度、星空卫视等海外媒体播映。
图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先后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图书金奖”和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累计销量约120万册。除汉文版图书外,《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受到少数民族地区读者的广泛欢迎,被翻译成藏文、维文、哈萨克文、蒙文等版本,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
三、科普融合出版经验总结
公民科学素质融合出版项目是我社基于融合发展理念,对“互联网+科普”出版模式的有益探索。项目充分发挥了我社原创科普内容开发的人才优势、“科普中国”等科普信息化项目的技术优势,采用“1+X”全媒体生产方式,在打造核心内容的基礎上,围绕IP运营,实现了产品的多维呈现、精准分发和迭代增值。项目成果丰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对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2014-08-18).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8/ c120837-25489622.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2]蒋建国.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J].中国编辑,2015(1):4-7.
[3]匡霞,杨扬.超媒体叙事下大众出版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5-27.
[4]陈昕.中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发展[J].印刷杂志,2015(1):9-11.
[5]孟琛.“互联网+”的媒体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15(5):49.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