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旭 著
东方出版社
2021.8
58.00元
华旭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主要作品包括《田黄学概论》《格律诗三十六讲》《赏石第一课》《反思中国书法》《中华茶道探微》等。
本书是一部零起点的格律诗创作入门读本。作者以王力格律诗体系及启功“长竿律”为基础,运用排列组合原理,破解了格律诗的形式密码。同时又结合自身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跳出原有之技术、技巧层面,从“心法—技法”体系解读传统诗词并切入创作,引导读者从情感积淀、思维方式、表达模式等方面充實诗歌的内容。
启功“长竿律”的提出
启功在其《诗文声律论稿》的附录中有一段表述:“有一回我坐火车,那时还是蒸汽机车头,坐在那里反复听着‘突突’、‘突突’的声音,一前一后,一轻一重。当时我有一位邻居乔东君先生,是位作曲家。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说,火车的响声,本无所谓轻重,也不是两两一组,一高一低,这些都是人的耳朵听出来的感觉,是人心理的印象。人的喘息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两高两低才能缓得过气来。这一下子使我找到了平仄长竿的规律:汉字的音节在长竿中平平仄仄重叠,人才喘得过气来。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口语中,一个字的词或句子并不多,两个字的词或句子自古即是很多的,因为那样容易合乎某些生理规律。单双字词相间,形成汉语诗歌的格律,如果是多音节,恐怕就不会是这样了。”
首先,此处从生理上解释了两组一节的合理;其次,汉字单音节的特点更容易借助传统格律形式体现此类生理规律。相反,英语等的多音节特点则无法形成类似的格律形式。
同时我们借用数理逻辑,以排列组合原理推演,可得出类似结论。如以一字为一节,所能够形成之句式变化太过局限;如以三字为一节,所能够形成之句式变化则太过复杂多样,更难呈现相应的韵律感。
句式上采用两节半或三节半的结构,更容易生发相应变化,促进韵律感的形成,避免了整节结构容易形成机械性波动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