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以来,张天翼儿童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小说整体研究还是以儿童文学研究为其研究入口,张天翼儿童小说研究在作家论、文体论、作品论等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其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后续研究需要在体系建构、个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维度进一步深掘。
关键词:新时期;张天翼儿童小说;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天翼与湖南儿童文学”(19YBQ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天翼是我国著名的双栖作家,在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儿童文学领域来看,张天翼最有名的是童话,但其儿童小说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天翼的儿童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对于其儿童小说的研究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中汪华所著的《评〈畸人集〉》是比较有名的一篇。文中浓墨重彩地肯定了其儿童小说《蜜蜂》的文学成就,认为《蜜蜂》“创出了活泼进取,然而又严肃坚强的,伟大的儿童典型”[1]。到了50年代,张天翼成为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罗文应的故事》等知名儿童小说,其作品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1961年,美国学者夏志清的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出版,夏志清专辟一章点评张天翼。为了说明“张的独特性和多才多艺”[2]190,列举了三个文本予以佐证,其中就有被后来的部分研究者纳入儿童小说范畴的《小彼得》。在论述中,夏志清虽未明确提及该作品的儿童性,却敏锐地察觉到“故事的篇名即是工厂厂主所豢养的一条洋狗的名字”[2]193,准确地把握到该小说以动物勾连情节、推动叙事的独特性,而这一特点本身十分符合儿童的眼光。新时期以来,学界重新燃起了张天翼的研究热潮,张天翼的儿童小说研究也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一、研究入口
(一)以小说整体研究为入口
对张天翼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是新时期以来有关张天翼研究的一大重点,而儿童小说与小说整体是合辙同构的,对小说整体研究的推进也直接促进相关的儿童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从专著来看,杜元明的《张天翼小说论稿》、黄侯兴的《张天翼的文学道路》、张锦贻的《张天翼评传》这三部关于张天翼的专著影响较大。三部专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张天翼的小说创作概貌,虽未单独提及“儿童小说”这一分支,卻反复出现了“儿童心怀”“儿童眼光”等词汇,突出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对儿童叙事视角的戏仿。其中,杜元明特意将《略谈张天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文置于附录,从故事情节、儿童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阐释了张天翼对于现代儿童文学领域的奠基意义,并对张天翼“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进行了较为详实、清晰的梳理。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张天翼专集》《张天翼论》《张天翼研究资料》三部资料汇编影响力较大,收录了以往的张天翼研究成果,其中顾仲彝的《张天翼的短篇小说》中以《蜜蜂》为例对小说创作中天真诚朴的儿童语言进行了肯定,日本学者伊藤敬一在《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一文中则将张氏的儿童小说界定为其成人小说的延续,并称之为“现实主义童话”。这两篇评论均是新时期以前的旧作,但因为入选汇编的原因而重新被重视。
进入到新世纪,随着对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范型日趋丰富,杨春风的博士论文《张天翼讽刺小说论》便吸收引入了西方心理学和叙事学考察张天翼的小说创作,特别结合叙述角度谈及儿童视角的运用,从方法论上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景。
(二)以儿童文学研究为入口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研究方兴未艾,有着儿童文学家头衔的张天翼,自然成为不可绕开的重要对象。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儿童文学研究为入口的张氏儿童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研究
新时期前后,国内外的研究者和评论者主要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张天翼儿童文学的主题情节和艺术特色上,如朱金顺、龚肇兰的《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就是从主题、情节、艺术手法(心理刻划、讽刺、夸张)和语言表现等维度入手,将张天翼的童话与儿童小说创作胶着一体,对张氏的儿童文学创作做了全面的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研究者更加注重研究视角和方法,黄云生的《漫画技法的稚化和演进——张天翼前期儿童文学艺术管见》、孙占恒的《同与异:张天翼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比较》、孙建国的《论张天翼儿童文学的审丑艺术》都援引了张氏的儿童小说,成为不容忽视的儿童小说研究参照。黄贵珍的《张天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研究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最新专著,著作引入《搬家后》《回家》等儿童小说,结合儒家文化、政治生态等创作因素,糅杂叙事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从不同维度拓展了张天翼儿童小说的解读空间。此外,中国香港大学叶淑兰的硕士论文《张天翼儿童文学研究》专辟“儿童小说”一章予以分析。经典的中国儿童文学教程和史著也基本上按照作家作品的传统编排方式,将张天翼及其儿童小说成就纳入书中,如浦漫汀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蒋风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史》。
2.中国儿童小说研究
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儿童小说整体研究,也包括以时代论、作家论、形象论或主题论等为核心的专题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任大霖的《儿童小说创作论》和任大星的《漫谈儿童小说创作》可谓是儿童小说研究领域的双子星座。进入21世纪后,儿童小说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较新的成果如论文《1950-1970年代中国儿童小说的空间透视》和专著《中国儿童小说主题论》,都同时援引了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来论述中国儿童小说的空间特质和训诫主题。聚焦到“张天翼儿童小说”,学者郭雅书发表于1985年的论文《张天翼和他的儿童小说》围绕张天翼的儿童小说进行了详细的文体界定和文本鉴赏,具有奠基性意义,但至今仍缺乏颇成体系的研究专著。
二、研究向度
新时期以来,张天翼儿童小说的整体性研究成果不足,但在文体界定、文本阐释等方面却有可观的推进。现试从以下几个向度予以说明。
(一)作家研究
作家研究将作家个人生活与其文学创作紧密联系,是文学研究中“知人论世”的常见研究角度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张天翼专集》《张天翼论》《张天翼研究资料》等资料汇编及近年来出版的《张天翼日记》均收录了有关张天翼的传记、回忆录(名篇如冰心撰写的《忆天翼》、叶君健撰写的《张天翼同志》等)、创作谱系、日记等,为确定张天翼对儿童文学的倾力关注提供了有力佐证,为理解张天翼的儿童小说家身份提供了有益参考。不过,由于近年来新史料挖掘的困难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往从生平经历、人际交往介入作家的研究路数逐渐老套,研究成果也相对不足。
(二)文体研究
显而易见,张天翼的儿童小说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但对于儿童小说的具体篇目界定,则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这里试从两个维度展示儿童小说的篇目界定问题。
其一,基于张天翼作品选的文体界定。兹举六个版本的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选,将其中收录的儿童小说列表如下(如表1)。
表1 六版张天翼儿童文學作品选中的儿童小说收录情况
其二,基于论文、专著及教程中的文体界定。现选定部分文献,具体情况录入如下(如表2)。
表2 部分论文、教程及专著中的张天翼儿童小说收录情况
表1、表2从不同维度楔入张天翼儿童小说的文体界定问题,从析出的收录篇目可知,编者、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在张天翼儿童小说的篇目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到了20世纪50年代,《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他们和我们》三部作品则可以算做公认的儿童小说,而这与张天翼建国后全身心投入儿童文学创作的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三)作品研究
在张天翼的儿童小说研究中,整体作品概况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最常见的是个案研究。虽然不乏研究者关注到张天翼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儿童小说,如《蜜蜂》《奇怪的地方》《回家》,但更多的目光却是聚焦于建国后50年代诞生的儿童小说三部曲《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他们和我们》。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小说被当做阶级生活的“教科书”,主要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生存苦难,“竭力引导儿童读者去认识黑暗残酷的旧社会,激发儿童读者的反抗与斗争意识,并动员儿童以自己的行动去反抗邪恶势力,加入到改变现实的革命斗争队伍中来”[3]。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小说则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崭新局面,其中最受研究者青睐的是《罗文应的故事》,这里以该小说为例说明。
《罗文应的故事》发表于1952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兴趣广泛而意志薄弱的罗文应的形象,比较细致地表现了罗文应的转变和进步”[4]。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儿童的热烈欢迎,曾获1953年12月全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而新时期以来,该小说也在研究者激烈的讨论声中“持续走红”。针对该小说,常见的研究范型有“小说主题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这两者常常以胶着互融的状态出现。由于主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育乃至训诫意味浓厚,《罗文应的故事》被众多研究者喻为当时教育少年儿童的一面镜子。主人公罗文应的形象也十分具有典型性,研究者大都对张天翼的形象塑造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张天翼将罗文应“不能控制自己、缺乏意志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孩子气十足的举动、心理”[5]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故事情节研究”也是学者剖析该小说采取的研究范型。以韩进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该小说始终贯穿“改正缺点”和“无自控力”这一主要矛盾,同时情节上又具备了一波三折的质素,“往往在罗文应即将战胜自己的一瞬间,由于某个突然出现的偶然因素的干扰而前功尽弃”[6]——诸多元素的糅杂,使得故事颇为生动,颇具张力。除以上所示,巧妙的书信体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俏皮的语言,也是众多研究者对该小说的基本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陆续尝试在“他者”视野中回望和重新阐释该小说,如学者徐妍在《70年成长小说:统一·多样·原创》一文中援引“成长小说”概念,将该小说界定为20世纪50-70年代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模式为革命写实叙事模式。另有学者吴其南的专著《成长的身体维度——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特别值得一提。该著作结合西方“身体叙事”的经典论述和最新理论,从开阔的理论视域为罗文应的身份属性、行为动机提供了新颖的阐释空间。
对于《罗文应的故事》这部小说的评价,除了惯常的肯定赞美之声,质疑和批判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晰地表达出来。其中,朱自强的《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一文是重新审视该作的一面明镜,文中针对罗文应的状态犀利批评道:“看不见情感的波澜,听不见心灵的搏斗,有的是冷静和理性。没有什么比孩子不能用感情去感受生活,却能用理性去分析、议论生活更不幸了。”[7]132-133朱自强的批评直指已有研究中一贯轻忽的问题,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张天翼儿童小说的不足,分析细密深刻、新颖独到、铿锵掷地,拓宽了此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体范式。
(四)跨学科研究
张天翼的儿童小说具有20世纪50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常常被援引为“十七年”历史研究的重要参照。学者王泉根的论文《“十七年”儿童文学演进的整体考察》将儿童文学与历史大事件进行了有机融合,就援引了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做为历史现象的重要表征。除了与历史紧密扣合,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也被做为文学与教育学有机融合的成功典范运用于语文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如《罗文应的故事》就曾入选《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 阅读和写作基本训练与检测 第6册》,成为语文教育和测评的重要文本。
张天翼卓越的写作才能,使其有明显训诫意味的儿童小说深得儿童喜爱。作家如何调度文字来熨帖儿童读者的心理、激发儿童读者的兴趣,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因此,将心理学与张天翼儿童小说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也是一些研究者积极关注的探究路径,不过这种关注更多地涵融在文学艺术手法的分析之中,尚缺乏前沿和成体系的心理学理论做支撑。
三、总结及展望
爬梳40余年的张天翼儿童小说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相对于张天翼在文学史特别是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已有研究也表征出诸多不足,以待后续研究的重视和深入。细究之下,起码有几个方面值得垦拓。其一,专项的体系建构。正如前文所现,张天翼的儿童小说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裹挟”于其他研究成果之中,因此“析出”的成果相对分散乃至零散,缺乏独立性、聚焦性、系统性。虽有个别论文锚定了“儿童小说”专项进行阐释,却尚无相应的理论专著,研究成果依旧匮乏。由此,聚焦“儿童小说”专项建构有中心、有条理、整体性的张天翼儿童小说研究体系,有必要且有价值。其二,个案的深度分析。梳理研究脉络可知,儿童小说《罗文应的故事》成为最受学者青睐的个案研究对象。虽有学者选取过其他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但更多的是简单的评述,是一种即兴式、印象式的批评。如何看待《罗文应的故事》研究的“独占鳌头”、如何更理论性地细读其他个案,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问题。其三,多文本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以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为锚,多文本比较研究可以涵括张天翼童话与儿童小说文本的比较、张天翼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文本的比较、张天翼与其他同时期作家儿童小说文本的比较,等等。不同视角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挖掘出张天翼儿童小说的多元价值。其四,跨学科交叉阐释。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与时代、环境贴合紧密,可以有机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适度援引各学科前沿理论进行观照,从而形成更多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张天翼儿童小说的基础性研究已开展有年,新时期以来亦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仍需研究者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面,以虔诚之心深耕细作,为后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汪华.评《畸人集》[N].国闻周报,1936-08-03(13).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贵珍.张天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181.
[4]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13.
[5]金燕玉.文学风景[M].香港:凤凰出版社,2011:364.
[6]韓进.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7.
[7]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4):146-161.
作者简介:肖云,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刘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