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邹迪光所绘《仿米芾〈阳朔山图〉》,笔法精细、风韵飘渺,学界对此图的研究却仅限于梳理与介绍。本文以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为主要对象,在对相关图像与文字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仿米芾(阳朔山图)》的题跋、形象、构图等信息进行追溯,寻求其与米芾《阳朔山图》之间的联系,深入探究隐藏在该画背后的创作渊源、艺术特色、情感内涵以及对后世产生影响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邹迪光;米芾;阳朔山图;辋川情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Education Sponsorship Program,Guangxi Arts University)(广艺政发﹝2021﹞15号)“明清时期阳朔山水题材绘画研究”(2021XJ64)研究成果。
阳朔,作为一座山水圣地被历代文人所吟咏与描绘。现有文献记载,早在宋代,米芾就对此地作有《阳朔山图》,但画迹已失。此画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之外,它承载更为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一方面表现了阳朔山水的隐逸风致;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米芾作为文人画鼻祖王維的追随者,《阳朔山图》是“辋川情怀”的另一种体现。邹迪光所绘《仿米芾〈阳朔山图〉》,笔法精细、风韵飘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相关问题研究
(一)邹迪光的生平
和大多数士人一样,邹迪光的生平主要有科第、官场和归隐三个部分。邹迪光,生于嘉靖二十八年乙酉(1549),字彦吉,号愚古。万历元年癸酉(1573),中应天举人。平日里,他与名流游人诗酒风流、吟诗作画。耿直率真的性格却难以在官场生存,经历两次罢官后,性格孤洁自许的邹迪光在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正式归隐于无锡惠山脚下,经十余年经营,建成愚公谷,优游林下,《仿米芾〈阳朔山图〉》便是在这期间所绘。此后,邹迪光悠闲自在三十余年,于天启五年乙丑(1625)辞世。
(二)对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题跋、画面等的分析
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卷画(如图1),纵22.6厘米、横369厘米,此图现存于桂林博物馆。画中构图饱满,布局雅致,云气流动,虽未成为名画,但实为佳本。纵观全卷,在卷首有“漫兴”字样,字款署名“邹迪光”,钤二印:“邹迪光印”白回文方印、“邹氏彦吉”白文方印。卷尾自题有:
阳朔山图,在阳朔县。出西北门,为阳朔山,为龙头山,为白鹤山,为仙人山,为威南山,为画山,为碧莲山,为膏泽山。山皆秀拔奇艳,烟翠凌空。其《县志·形胜》云:“名环湘桂,山类蓬瀛,桂岭摩天,滩波经地,危峰叠嶂,耸拔千寻,溅瀑激湍,奔流万丈,真秀甲九州,奇出震旦者也。昔米海岳少时见此图,谓画笔形容,天下必无此奇岩怪壑。及宦游其地,涉历诸山,翻恨少时所见之图,尚未尽其奇巧。遂自图一卷传于世。余止见其赝本,又不得身游其地,亦复仿佛为图,真捕风系影耳。”时万历辛亥春仲,书于郁仪楼,让里亭长邹迪光。[1]
卷尾亦二印:“邹迪光”朱文横方印、“词坛主”阴阳文方印。根据这些题跋可知:此图为邹迪光所绘的《仿米芾〈阳朔山图〉》,更值得注意的是“漫兴”“余止见其赝本”,从下文进行探讨。
正如题跋所说,卷中画面八个景点,分别为阳朔山、龙头山、白鹤山、仙人山、威南山、画山、碧莲山、膏泽山。山体表现为一整块突兀的怪石,平地而起,着色青绿有层次。群山环抱,亭台楼阁,云气缭绕,山道溪流等景物,将各个场景十分自然地连成一体,行人游旅,盘膝休息,谈天论地等,悠闲自在的山林隐逸情调表现明确,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邹迪光创作《仿〈米芾阳朔图〉》缘由
那么,邹迪光又与米芾《阳朔山图》有何联系呢?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邹迪光与米芾《阳朔山图》的相遇机缘;二是《阳朔山图》内容本身是否和邹迪光的内心追求联系。
邹迪光一生交友甚广,与书画家董其昌、李日华、米万钟、邢侗等多有往来,常踏足人才荟萃、艺术作品繁盛的苏、杭二地。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愚公谷并不是他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以此地为基点,不断拓宽自己的交友圈子,天性的喜爱与优越的条件为邹迪光提供了鉴赏学习的机遇,欣赏书画已成为其日常,或许在某次的交友聚会上得以观看《阳朔山图》。
1611年左右,邹迪光的老年隐居生活已有十余年,这使邹迪光更专注于诗画,悠然隐居的生活使邹迪光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感悟。具有吏治之才的邹迪光本应该拥有光明前途,却因官场黑暗而被人屡次中伤,在归隐后并不能完全做到洒脱淡泊,他研习佛法禅意,随着归田后“种竹载花,养鱼喂鹅,种种胜事”[2]849的惬意生活,他感慨“乃知长林丰草于鹿豕性政适,且悔其归之晚矣”[2]849。虽有人劝他再次为官,他都婉言谢绝。在这期间,邹迪光不仅绘制了《仿米芾〈阳朔山图〉》,也创作了类似的隐居题材作品《绿萝庄图》及杂画数种。对于阳朔的向往更是邹迪光忘却苦闷、醉心隐居的真实反映。
邹迪光自题对当时创作此画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见到了米芾《阳朔山图》的赝本,但不能亲身去到阳朔,才将此图临摹一遍。卷首题又有“漫兴”二字,为即兴而作、信笔拈来的产物。米芾的艺术审美趣味对明清文人影响甚大,邹迪光喜游山水也擅画山水。《书史会要》记载,他一生致力复古,力追宋元,在“大小米”(米芾及其子米友仁)、黄公望及倪云林之间,独特天真,一树一石,笔墨柔润。邹迪光与李日华交友深刻,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记载邹迪光的绘画风格,“似仿米,而远近布置自成彼法”[3]。在《仿米芾〈阳朔山图〉》中,邹迪光用笔圆润,画面扑来一种湿润的氛围,山石皴法粗疏厚重,精工中透着简率,在崎岖与夸张下隐藏着层次和规律。
二、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图〉》与米芾《阳朔山水》的“辋川情怀”
(一)“真山水”和“假山水”
林京海先生对于米芾的《阳朔山图》已作文献记载的考证[4],现传为米芾的绘画真迹在学术界质疑较多,“千岩万壑春雨晴,浮山载山山欲动”是“米氏云山”的主要特征,云山作为山水画精神气韵的象征,承载了诸多的人文理想。米芾在阳朔时正值青年,技法的变革也刚刚酝酿,烟云山水尚未成熟。邹迪光的《仿米芾〈阳朔山图〉》中,着色青绿,总体技法上看,对比现存米家山水绘画,还没有“落茄点”,但满是风云涌动、层峦起伏,云雾缭绕山脚和林际,从气韵上来说,已有米氏云山的气象。可猜想邹迪光当年看到的米芾《阳朔山图》并非赝本,乃为真迹。
邹迪光营造私家园林,用太湖石堆砌成峻峭险绝、千奇百怪的山。从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画面山峰的造型上看,明显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怪石,从题跋可知邹迪光不得置身阳朔,所观米芾之图为赝品。米芾痴迷石头,阳朔所处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平地拔起的峰丛,秀拔奇艳、千孔百窍的怪石符合米芾“瘦、皱、漏、透”的相石法。从石质和审美特征来看,与太湖石属于同一类的景观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宗炳的“老病俱至,名山恐难游遍。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5];秦观病疾观王维《辋川图》后疾愈。王维画作基本失传,后人临摹的《辋川图》集自然景观与建筑为一体的山水别墅图,所绘的景点,都能找到对应的山体。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中,山水环绕,阁楼房屋,行人等,营造一种流动的氛围,类似辋川的山水意境。但山水画并不同于真实山海之景,并不是“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6]48,而是注入了画家的思想,“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6]48。
所处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不同作者的画面表达不可能完全相同。《仿米芾〈阳朔山图〉》本是“漫兴”之作,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阳朔的风采,群山耸立,显得古朴端庄,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画面中的人物基本都是闲适悠然的模样,表现出超凡脱俗、淡泊简远的意味,发挥着“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6]48与《辋川图》同有“畅神”的作用。
(二)《阳朔山图》与“辋川情怀”
米芾是文人画鼻祖王维的追随者,王维的山水观念与绘画面貌影响着米芾。王维画意微妙,认为“凡山水画,意在笔先”[7];米芾亦认同“意足我自足”[8],在《画史》中多次鉴别王维《辋川图》,绘画审美趣味崇尚平淡天真、不加巧饰的天趣,拓宽了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宋代词人张孝祥在《訾洲即事》云:“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董其昌亦将王维、董源、米芾等人画法归为一类:“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9]可见与王维主张的绘画思想一致。
王维隐逸高洁的思想情操和闲和严静的山水田园精神,通过诗歌、图画与题跋等的流传,“辋川”成为历代文人向往的圣地,是不同时代、不同处境文人生存想象的精神象征。辋川不仅仅是王维的居所,更是一种超越地域性、跨越时间性的延伸,成为文人表达内心情怀的处所。米芾生于豪门府邸,有着特殊的身份背景,却一生仕途困滞,癫狂不羁、脾气固傲的性格使他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喜爱平淡恬静风光的米芾离开倍感压力的京城,在轻松惬意的阳朔,完成了与阳朔相关的诗、书、画创作。米芾《阳朔山图》沿用恬淡闲逸的“辋川情怀”,心境不佳时,是企慕隐逸生活的理想处所,也在精妙的笔墨中透出洒脱的落寞。
以隐逸为题材的作品抒情的文人不在少数,王维、米芾与邹迪光也都无比向往归隐生活:《辋川图》是王维的“避难所”,也是缓解心灵之痛的良方;米芾在对阳朔的喜爱与不舍中描绘了《阳朔山图》;邹迪光通过临摹、仿绘、再创造《阳朔山图》,不仅是满足自己对米芾的仰慕,更是对隐居的向往与阳朔的憧憬。
《阳朔山图》在桂林绘画史上被视作早期的山水画作,米芾《阳朔山图》为文献记载,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为图画传世,共同为我们勾画了古代桂林山水的概况。《阳朔山图》原本只是描绘自然风光,在再现地方实景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画家出乎新意,背后的隐逸精神为后世历代文人可追寻、可游览、可栖息、可思考,因此变得不一样了。
三、结语
今存世《仿米芾〈阳朔山图〉》是不可轻视的作品,不仅是邹迪光理想化的山水意象,更是辋川情怀的延续与历史的见证。中国文人山水画通常被看作为一种精神品质,王维作为隐逸自适的“标杆”,追求笔墨意趣的先锋,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其精神不断定格成为诗意的“辋川情怀”。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阳朔山图》与“辋川情怀”有一定的关系,虽王维、米芾、邹迪光有时代、地域之分,但其情感源头均为山川隐逸与闲适自趣的文人空间。以上论述虽充实了现有邹迪光《仿米芾〈阳朔山图〉》和米芾《阳朔山图》的研究资料,但是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囿于笔者实力,此文暂止于此,望日后有机会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颜邦英.桂林市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1997:3023.
[2]邹迪光.郁仪楼集·卷五十四[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篡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八[M]//《续修四库全书》编篡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13.
[4]林京海.米芾《阳朔山图》考[EB/OL].http://www.gxmuseum.cn/a/science/31/2012/2097.html.
[5]張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61.
[6]王微.叙画[M]//俞剑华,编著.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1编)·先秦至五代画论.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7]王维.山水论[M]//汤麟,编著.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隋唐五代)卷.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103.
[8]米芾.辜红,点校.米芾集·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60.
[9]董其昌.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8.
作者简介:黎春燕,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