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病,也要治心

2021-12-20 11:15王春勇
新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笔者医生

作者简介:

王春勇,中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首都国医名师姜良铎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中心特聘研究员。

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指出,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伤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病人需要疗愈,也需要关爱和照顾。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曾这样写道:“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回忆起在基层农村当医生时说:“当时医疗条件很差,但患者就诊的效果不错 很多病人是我安慰好的。我从不会看病到会看病,再到越来越受大家欢迎,技术提高是一个因素,但与我越来越注重安抚病人,知道如何去安慰病人,有很大的关系。”

医生要治病,也要治心。伴随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所面临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战争、感染和饥饿为主导的病因,逐渐演变为由紧张、压力和过劳所主导的病因。然而在医疗界“技术至上”的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过度依赖技术,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内心关怀的期盼。而客观上,越来越多的临床患者的病情受到了更多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针对疾病,特别是针对慢性病,单纯的临床技术干预,很难找到最完善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需要更全面地考察疾病,需要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属性,需要运用人文医学的内容来完善治疗。人文医学就像手术刀和药片一样,作为疾病诊治和防控的重要工具,成为医生必备的技能。“叙事医学”的出现,使医学人文有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使醫学人文和医学技术同时被重视。关注和关心患者的情绪,才能使医者更好地守住医学的初心,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生产能力。

笔者作为一名中医,在诊疗过程中,非常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

病例一:提心吊胆——导致心悸

46岁的女性患者感觉心悸半年有余。在问诊中笔者得知,患者近半年出现心脏处揪心一样的疼痛,自觉心脏从咽喉内部向上悬提,类似俗语说:“心脏提到嗓子眼儿了”的感觉,伴有心悸,周身肿胀,近一年体重增加了15斤,下肢沉重无力如灌铅,兼见周身恶寒、无汗、乏力,舌体胖厚,脉沉。西医诊断她患甲状腺功能减退。

在诊疗中笔者还了解到,患者儿子正在准备参加中考,患者整日陪同儿子复习,作为母亲,自然希望孩子上个好的高中,孩子的学习竞争压力大,学习成绩却是中等,因此患者甚是担心,内心焦躁。

笔者的诊断是:心悬痛(痰饮气逆)。中医认为,悬者,自上引下也;痛者,气机不畅,郁滞则痛也。笔者的治疗方案是:通阳下气,降气化饮。处方为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药以桂枝通阳降气、枳实散结、生姜降逆,三药合用,达到通阳下气,理气化饮,悬痛消除之功效。

笔者同时还给患者提出建议: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母亲是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者,母亲心态稳定,有利于孩子自立。

结果患者的反馈非常好,1剂药消除心悸,3剂药其他症状消失。

病例二:内有郁怨——导致呕吐乏力

一名女性患者人过中年,她形体瘦高、面色苍白,自述多年抑郁,时有呕吐,胃口差,周身乏力。

在诊治中,笔者了解到,患者和86岁的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年老多疑、健忘,自己的物品找不到,或者家中缺少财物,就怀疑是患者偷窃。患者整日为此纠结郁闷,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与老人辩驳,但辩解不过老人。其兄弟姐妹也同样被老人误解,都一笑了之,唯独患者难以释怀,抑郁成疾。周围兄弟姐妹、好友同事都无法开解她,患者苦恼异常。

笔者告诉患者,母亲多疑健忘,也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我们常说“老糊涂了”,就是因为其气血衰败所致,为儿女的不用和她辩解。更何况老人家已过耄耋,虽然神志混乱,但是身体健康,已是幸事。

患者为人直爽,但是敏感易激动,故而气逆呕吐,损伤脾土。笔者劝说患者在与母亲发生争执时常想老人好处,常念老人的养育恩德,心想母亲已经衰老,说些错言错语,也是常态,怎用分辨是非对错,何必较真?想想这个年龄的老人,身体尚能自理,不用儿女照顾,就应该感到庆幸。这样想,心中安然,自然也不会呕吐、乏力。

笔者诊断患者得的是郁症,需疏肝健脾和胃,给患者开小柴胡汤,疏肝和胃健脾,疏解郁滞之肝气,平息背逆之胃气,健运虚弱之脾气,则抑郁、乏力、呕吐自解,再以疏肝解郁胶囊加逍遥丸善后。

笔者对患者说:“你是心地善良之人,对待老人很好,就是受不得气,自然享不得福。你整日怨恨老人,自己生病不说,他日老人故去,心中遗憾,哪里去补?如能安然欢喜,老人多疑、健忘,你还能耐得住性情,就是给你送福积德了,不但自己不生病,还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日后必能享福,对母亲尽孝,你心中也不存遗憾了。”患者连连点头称是,面现笑容,欣然而去。

“医乃仁术”的中医传承

作为一名中医,笔者在诊治中特别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医生与病人的真诚交流和情感对话。中医传承着“医乃仁术”的人文传统,中医的诊疗体系本身就具备叙事医学和生物医学的特征。中医的价值不但包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还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以人为本的医学根本见解。中医的原理和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一脉相承。在中国传统中,尊重生命、关爱病人是医生的基本道德。在技术层面上,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在生理上源于脏腑的功能运动,在心理上源于个体内心喜好和价值判断,在社会上源于角色的担当和事件的刺激。中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把万事万物做了非常系统的分类。在这个大系统内,人的情绪(喜怒悲恐惊),与脏腑(肝心脾肺肾)、时间(春夏长秋冬)、空间(东南中西北)、色泽(青赤黄白黑)、味觉(酸苦甘辛咸),以及社会角色(工官农士商)等,通过阴阳五行模型,建立了内在的、系统的联系。

中医核心理念就是把复杂、立体、系统、多因素的生命状态,融入“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提出临床医生要针对疾病状态进行多因素调控,即患者在药物综合治疗下,配合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调节,调整疾病向健康转化。患者则配合行为管理,包括生活起居、饮食养护、运动康复、综合养护、预防复发,来达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和治疗。

猜你喜欢
医学笔者医生
最美医生
医学的进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