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1-12-20 03:51贺克斌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1年12期
关键词:碳达峰二氧化碳能源

贺克斌

碳市场有助于碳减排

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意味着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实现的重要工具之一——交易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开启。

碳交易是一种碳定价的方式,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权交换以平衡各自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全球已经有61个国家启动碳交易,一般采取两种机制。其中,有31个国家采用的是碳市场,有30个国家采用的是碳税。中国实施的是碳市场机制。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呢?因为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造成热浪、暴雨、北极冰盖融化、干旱、海平面上升等等,它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控制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1世纪末,整个地球的升温可能达到3℃~4℃。从历史的温度记录看,恐龙时代,平均温度和现在比也只高了4℃,当时在北极地区甚至有鳄鱼存在。所以,升温3℃~4℃对于全球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将引起崩溃性的紊乱。人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正常体温为37℃左右,如果升高3℃~4℃,就会发高烧,整个免疫系统和生命系统会出现紊乱。地球也是这样,升温3℃~4℃,这是一个绝对不可接受的结果。

碳达峰与碳中和

我们希望把气温控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之内。研究表明,未来的温度控制安全线是升温幅度不超过2℃,更稳妥一点,是要实现不超过1.5℃的温控目标,这也是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全球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

气温上升的最大驱动力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里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在最近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首先要控制碳排放量的基本出发点。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当然它可能有个平台期,即达到峰值不再上升,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下降。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大量排出二氧化碳,但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我们把它叫作“碳汇”。目前,全球人为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大超过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的吸收能力,这叫不中和或者不平衡。碳中和的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间之内,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到与二氧化碳的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

目前,全球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为实现全球“零碳未来”的愿景,截止到2020年底,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承诺,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以上和世界经济的7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从20世纪90年代初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中国也一直在行动。与1990年相比,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幅超过90%。煤炭在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了2020年的57.7%,往后还会进一步大幅度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上升,到2019年已超过15%,还将继续推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的“双碳”目标。当初签署《巴黎协定》时,我们的承诺是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但在去年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明确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果我们还延续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路径,那么未来十年,我们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潜力将基本耗尽。即使我们进一步努力,到2060年,PM2.5的浓度大概会降为25微克/立方米,现在全国300多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是3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在碳中和的目标下实现深度能源转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幅度降低PM2.5的浓度,未来可以降到世卫组织的最低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国的平均值达到8微克/立方米左右,使老百姓的健康从中获益。

我们未来的减排任务如何完成呢?可以通过“五碳并举”的措施来攻克难关。第一,资源增效减碳。从能源需求上讲,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运输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来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排放。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的手段,使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巩固和增加。第五,启动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五碳”一起发力,是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

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根本变化,覆盖全社会方方面面,影响范围非常大。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观念重塑、价值重估、产业重构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广泛影响。

第一是观念重塑。

为推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现在的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能源结构降碳的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或者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据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实现净零排放的能源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提升,可见走向技术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二是价值重估。

先看能源成本,目前风、光发电和火力发电的成本已经接近,但是如果加上并网成本,风、光发电的成本和火电相比还比较高。碳市场的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会使碳价在全国或者全世界发挥作用,逐渐使技术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并网成本随着规模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因此风电、光伏电的价值和竞争力会被重新认识。

再看地域价值。我们国家东部是发达地区,中西部是欠发达地区,但是风、光资源恰恰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会给这些地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是产业重构。

未来在减碳的推动下,传统的加油站会变成加能站,这正在走向现实。

供电系统也会发生变化。风和光这两种新能源将引入新型的电力系统中,但是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波动性大,非人为可控,有季节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供需管理系统会催生出一种新型产业——虚拟电厂,对供需能力进行调节。

工业产业链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石油炼制形成汽油、柴油输送给燃油车,燃油车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未来这一产业链的市场空间会被大大压缩。新能源大幅推广后,通过石油生产基础化工原料,产出橡胶、塑料、纤维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化工生产系统未来的主要方向将是燃料变成原料、能源变成资源。

第四,碳中和对社会生活将造成广泛影响。

出行方面,人们将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而且,一个电动小汽车的用户,可以对充放电进行优化选择:低谷用电时充电,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储能系统;高峰用电时则通过虚拟电厂向电网供电。

住宅方面,现在有个概念叫“光储直柔建筑”,“光”指的是利用建筑的表面发展光伏电,“储”就是建筑物里可以链接建筑物外充电桩或蓄电池,“直”是指内部直流配电,“柔”是指弹性负载、柔性用电。直流和交流用电会有15%左右效率的提升,同时,柔性用电系统能充分利用风、光这些非化石可再生资源。

总而言之,碳中和是改革开放40多年后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具有巨大影响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它将对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出巨大需求,需要多学科协同,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王传生摘自2021年7月9日《解放日报》,本刊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碳达峰二氧化碳能源
碳中和·碳达峰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