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容 陈泽鹏
〔中图分类号〕C912.63;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1-0119-10
政策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托马斯·戴伊认为,“决定哪些问题将成为政策问题甚至比决定哪些将成为解决方案还要重要”。从政策科学研究创立起,舆情始终都是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关键变量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民在网络空间内对政府管理和其他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生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在网络环境中,话语权力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构,议程设置方式不再单纯由精英或者权力主导,而是由参与者共同决定,提升了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舆情与政策议程设置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达成了共识,这促使我们思考网络舆情是如何影响政策议程设置、二者之间具体的影响路径等问题。美国学者约翰·金登提出的多源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框架,即通过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运行机制和耦合条件进行分析,从而解释参与者影响议程和备选方案的过程。该理论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我国政策环境和现实特点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譬如,陈贵梧等通过修正建构“两阶段多源流”理论框架对顺风车安全管理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进行了探讨;黄扬等对网约车规制政策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多源流分析。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者关注的政策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等交通运输领域,对于网络舆情政策化工具价值的广泛性挖掘不足,需要拓展网络舆情的应用场景;第二,重视问题触发机制而忽视方案协商过程,社会问题引发政府关注是议程设置的开端,但能否形成有效的政策输出,关键在于舆情事件中公众、专家、意见领袖、政府等多元主体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协商;第三,许多研究只是对多源流框架进行单向度的嵌套和应用,真正结合决策情境作出透彻分析的研究依然较少。
最新出台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因其焦點问题爆发场、多元主体舆论场、备选方案协商场、网络民意聚集场、政策对象活动场、政策结果运用场等都处于网络虚拟公共空间内,为探索网络舆情与政策议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机制提供了绝佳的样本,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因此,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研究以金登的多源流理论为基础,结合网络社会运行规则和中国特色的政策环境,修正构建以网络舆情为核心动力的多源流模型,以纾解多源流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中的“水土不服”。进而根据框架对2020年“糖水燕窝”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全景回顾和深入剖析,阐明网络舆情推动下政策议程设置的内在逻辑,以期拓展智媒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的分析视角,优化网络综合治理的政策体系。
多源流模型的系统性、动态性契合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逻辑,日趋民主、开放和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是多源流模型的“试验场所”。 金登本人也认为多源流模型是有结构的,仍存在着剩余的随机性空间。因此以多源流理论为基础框架来分析我国的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汉语中“源”是开端、根本,“流”是流传、传播,“源”和“流”体现了事物根源及其演化发展的辩证关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深刻重构网络舆情生态格局,技术的社会塑造在舆情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最初持有的某些价值或立场偏向,经智媒平台机制作用后,进一步朝原有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舆情由暗涌(源)变成波涛(流),进而形成了群体极化与舆论极化现象。
多源流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治体制的大环境下建构的,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政策特征、我国特有的源流表现形式和运行规则、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最新途径等,对理论框架进行中国化、时代化和网络化的改造。本研究修正的多源流模型(见图1),即是在当前智媒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理念、网络舆情为推动力、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工具,对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的运行机制以及三者耦合和政策之窗的开启条件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
1.问题源流:网络舆情增强触发机制的敏感性
问题源流主要围绕影响政策当局注意力分配的触发机制进行讨论,即某一问题是如何触发政府关注。格斯顿认为,触发机制的作用就在于“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公众的反应反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基础”。因此触发机制是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有效的触发机制可以加速政策之窗的开启。具体到我国的治理场景来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体制、环境、管理等问题导致传统的触发机制失效,而在网络公共领域形成过程中,舆情监测技术、舆情预警机制和舆情传播途径增强了触发机制的敏感性,改变了政府注意力分配的传统模式。
图1 网络舆情推动下的多源流分析框架示意图
(1)舆情监测技术构建直观丰富的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型塑政策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社会指标的提出本身就是为制定政策和社会管理服务的。社会指标可以帮助政策当局评估问题的重要性,并发觉问题的变化。因此金登认为,“要建构一个指标并且让别人也赞同它的价值,已成为需要那些迫切要求变革的人们全神贯注的急务”。而大数据舆情监测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指标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技术优势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指标变动的直观性,在大数据、算法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对网络舆情事件从萌芽、发展、演化、爆发到衰退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另一方面是社会指标内容的丰富性,传统的指标体系侧重客观数据,而大数据、算法技术为主观态度指标的构建和量化提供了可能性,如通过对转发、评论、点赞、阅读等信息进行加权处理,建立出符合一般物理规律的热度信息评估模型,再对热点信息使用聚类算法并进行二次排序,可总结并描述网民对所关心的热点信息的主观态度倾向。
(2)舆情触发平台为焦点事件提供高质量“伴奏”
作为一类突然发生、受到广泛关注、产生重大危害或预示潜在危害的事件,焦点事件本质上是对政治系统的外生冲击,具有将问题推向公众议程、进入政策议程的能力。但同时,金登补充强调“危机、灾害、符号等焦点事件本身很少单独将某一主题带到政策议程的显著位置,它们需要别的事务给予‘伴奏’,否则焦点事件就只具有一些短暂的效应”。网络环境下的舆情触发平台为焦点事件提供了高质量的“伴奏”。一方面,新闻客户端、论坛贴吧、新浪微博、微信订阅号、知乎等多样化的平台同时集中对某一焦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通过微博话题、专题报道等形式围绕某一类事件集中专门呈现最新进展,通过多个类似焦点事件的配合来影响政策问题的界定;另一方面,基于算法机制的短视频、新闻资讯等软件,可以通过持续推荐同类热点事件的相关信息来增强焦点事件的叠加效应。
(3)舆情传播途径构建多通道的信息反馈系统
焦点事件能量的爆发需要持续高频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不及时会削弱焦点事件的演化强度,進而分散政策当局对焦点事件的注意力。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元性满足了信息反馈的需要,一是民间传播途径,如市场化媒体、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各类公众自媒体等,可以从各自关心和擅长的专业角度出发对焦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及观点评述,增强焦点事件的传播动力和强度;二是官方传播途径,包括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党媒等,政府通过党媒对焦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可以提供有质量和有深度的信息反馈,推动公众对焦点事件的持续关注。两类传播途径共同构建起多通道的信息反馈系统。
2.政策源流:网络舆情提高备选方案的有效性
政策源流又称政策原汤(policyprimevalsoup),是由漂浮在政策共同体中的各种思想、政策建议、备选方案等所构成的。金登认为,“仅有一个很紧迫的问题还不够,一般还要有一个行得通、已经被软化过、已经拟定的解决办法……一个有效备选方案的存在是可能使某一主题在议程上持续受关注的另一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在网络使用、网络表达、网络互动等方面的优势为政策源流的良性运行创造了条件,包括组成广泛多元的政策共同体、打造自由平等的发声平台、构建持续协商的软化过程等,这些条件弥合了政策共同体的分裂,推动有效备选方案在政策原汤中的浮现。
(1)网络使用“零门槛”推动组成广泛多元的政策共同体
政策建议的产生、讨论、重新设计以及受到重视的过程大多是在政策共同体中发生的,因此,合理的共同体构成是“熬制”政策原汤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因此中国治理情境下的政策共同体超越了金登所提出的“某一特定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员”,应组成更加广泛多元的政策共同体。传统政治参与以代议制为基本渠道,主要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精英组成政策共同体,而网络使用的“零门槛”属性,即不设职业、阶层、收入等任何门槛,赋予每位现实社会利益主体以虚拟的网络身份,使得公民以网民身份直接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打破了政治精英对政治资源的垄断。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政策共同体,包括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政府媒体、普通民众等。
(2)网络表达“零障碍”推动打造自由平等的发声平台
金登提出,“在这盆政策原汤中,相当广泛的思想都是可能的,在这个阶段上的范围要比在一个较短的最后决策期实际上得到考虑的那组备选方案广泛得多”,政策共同体广泛丰富的备选方案是政策源流存在的前提。传统的发声模式包括报纸文章、电视采访、媒体报道等形式,公民发声受到个人身份、媒体偏好等种种限制。智媒时代网络表达“零障碍”的特点解除了上述禁锢,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议程设置的强势地位,赋予每位网民“拇指话语权”,微博、门户网站、贴吧、短视频平台等公共领域逐渐成为舆论表达的集散地。网络舆情推动下的政策原汤包括专家学者基于专业素养提出的政策倡议、网络意见领袖基于独特视角发表的事件评论、政府媒体基于治理原则表明的态度立场、普通民众基于生活经验提出的看法观点等。
(3)网络互动“零约束”推动构建持续协商的软化过程
金登认为,在一个政策建议受到重视之前需要一段时间的软化期,让政策建议的提出者使政策共同体成员习惯新思想并接受他们的建议。方案倡议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软化手段,在我国,民主协商是这种软化活动的主要工具。通过主动质询与回应的不断碰撞,在沟通与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使政策共同体对有效备选方案做好准备,实现软化目标。网络互动具备“零约束”属性,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网络互动结构使公众从过去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主动的信息寻求者、使用者和传播者,普通公众与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互动、微博评论、公众号留言、私信聊天等方式实现无时空约束的协商;公众与政府之间可以通过领导信箱留言、政府官微评论、网络信访等方式实现无中间环节约束的参与。这种持续协商的软化过程提高了政策共同体对某一备选方案的共识达成的效率。
3.政治源流:网络舆情扩大国民情绪的爆发性
金登认为,政治源流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流动的,国民情绪、选举结果、政府变更、意识形态、利益集团压力活动等因素的“变化”对于议程状态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由于我国在政治选举、政府人事、管理权限等方面有稳定的运作机制,国民情绪成为政治源流中最活跃的元素。网络环境中,网络热搜话题、网络参政功能、网络政治文化等要素影响民意民声、社会治理模式和政府工作理念,并进一步扩大国民情绪的爆发性,加速政治之窗的开启。
(1)网络热搜话题集聚民意民声
民意民声是国民情绪表达的载体,表现为网民对于某个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整体态度。网络热搜话题兼具信息获取与信息生产的双重属性,是国民情绪的“助燃剂”。以微博为例,一方面微博“热搜榜”会实时显示50条热搜内容,并按照热度进行排名,每分钟更新一次,用户可以通过热搜话题获取最新的信息;另一方面,热搜话题主要依据关键词搜索频次对用户搜索行为进行量化处理,通过阅读次数、讨论次数和原创人数三个指标进行加权计算,然后自动生成话题热度星级和实时热度排行。网络热搜话题的运行与生成机制加快了民意民声集聚的速度与强度。
(2)网络参政功能优化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治理模式是国民情绪输送的基础,影响着参政议政的主体数量与参与积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网络参政功能的完善,使得主体参与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参与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走向“阳光治理”,为国民情绪的发酵起到组织动员作用。
(3)网络政治文化创新政府工作理念
政府工作理念是国民情绪应用的保障,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理念和态度决定着国民情绪能否在议程设置中发挥作用。网络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沟通中形成的对政治体系的主观态度倾向,⑥推动政府创新工作理念、密切关注舆情、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通过政务新媒体、智慧政务平台建设等手段营造全民参与的政治环境,提高了国民情绪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4.源流耦合与政策之窗开启
耦合既非简单融合,也不完全是折衷调和,而是卯榫结构式的嵌合。在智媒作用下,耦合不求各方一致,只求各方形成合力,亦即强调媒体、平台和用户等关系之间的协同合力。其本质是不同意见、不同诉求的张力,其中既有妥协,也有让步,但更多的是实现多元主体的政策兼容,智媒在调整这种嵌合兼容的方向、力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之窗是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但是政策之窗开启是稀少、短暂且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多源流的耦合来推动政策之窗。同时政策企业家,即那些愿意投入资源来竭力提出其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问题的人们,包括专家学者、社会行动者、媒体人和各层级政府官员等,要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提出备选方案。
(1)网络公共领域为多源流提供了耦合场域
三条源流在大多数时候是彼此独立运行的,但是特定时刻多源流的耦合可以增强政策之窗开启的可能性。网络公共领域为多源流耦合提供了绝佳的场域:问题源流中,裹挟着紧迫问题的焦点事件在网络中产生并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指标引起政府关注,推动问题之窗打开;政治源流中,国民情绪以网络舆论的形式爆发出来,推动政治之窗打开;政策源流中,政策共同体将网络作为发声平台,不断输出协商政策建议。多源流均在同一场域运行发展,各源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降低了耦合的成本,增加了耦合的可能性。
(2)网络媒体增强了政策企业家的话语权
政策企业家在多源流运行、耦合和政策之窗开启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金登认为,“好的思想会因为缺乏倡导者而不能发挥作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增强了政策企业家的话语权。一方面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增强了公民表达的勇气,为一批政治敏感、思维活跃的网络“草根”提供了广阔舞台,造就了智媒时代的网络政策企业家;另一方面,网络问政、阳光政务等形式提高了政策环境的“能见度”,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拓宽了政策企业家的知识视野,有助于提高其政策建议的水平。
在多源流理论原型建构过程中,案例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登认为,“案例不仅为所研究的过程提供了一些实例,而且还因为它们具有一种运用集中于某一时点的静态观察方法所探索不到的动态特性”。③因此,本研究利用前文所优化修正的网络舆情推动下多源流分析框架,以2020年“糖水燕窝”事件为研究对象,以期用真实案例動态阐明网络舆情推动下,三条源流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运行逻辑。为保证案例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搜索、知乎、政府网站、央视新闻报道等网络平台收集的信息资讯。
1.舆情案例与政策概述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迅速普及,网络直播作为互联网平台的衍生物之一,以巨大的流量变现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商业资源。《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8亿,占网民整体的39.2%,在全部直播平台中位居榜首。但是,网络直播营销对传统的市场监管带来极大的挑战,直播带货频频“翻车”,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直播带货高居第2位,社会影响力指数达108.3。2020年辛巴糖水燕窝事件、罗永浩假羊毛衫事件、李雪琴直播数据“注水”事件等一系列直播带货舆情事件的连续发生,引发了网友对网络直播带货乱象的关注和质疑,强化网络直播营销监管的呼声不断。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2021年4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直播带货行业出台的详细部门规章制度———《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该政策的出台体现了网络舆情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糖水燕窝”事件引起的舆情反应最强烈,且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最迅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问题流分析:焦点事件、指标变动与信息反馈
2020年10月底,快手平台网红辛巴(辛有志)开始在直播间售卖“茗挚”品牌燕窝产品。11月初,顾客张红(化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视频爆料在辛巴直播间购买的所谓“燕窝”只是糖水,该视频播放量超过1000万,吹响了该事件爆发的哨声。11月19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在微博发布了“中广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数据显示该款“燕窝”唾液酸含量为0.014%,成本价不超过一块钱,这一微博爆料使该舆情事件热度迅速攀升。11月27日,辛选官方微博和辛巴本人微博提出承担退一赔三责任的赔付方案,舆情热度回落。
舆情触发平台的矩阵效应为“糖水燕窝”事件的酝酿和演进提供了“伴奏”。最初舆情开始于短视频平台,随后抖音平台陆续出现了“辛巴燕窝”“辛巴回应燕窝”等热门视频话题,总播放量达20亿次以上;在新浪微博平台,出现多个相关热门话题,如“辛巴所售燕窝被王海检测为糖水”“王海回应举报辛巴燕窝售假”“辛巴燕窝”等;在微信平台,出现《职业打假人曝光:17.2元/碗的燕窝只是糖水?!知名主播方回应了》等多篇阅读量达10万+的推送文章;在知乎平台,出现“辛巴在直播间所售燕窝被王海检测为糖水,实际情况如何?直播带货的风险有哪些?”等多个回答数超过500的热门问题。该舆情事件从“吹哨”到爆发再到回落,各触发平台达到了同频共振的效果。
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直观显示了焦点事件相关指标的变化幅度。舆情事件演进期间(2020年1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百度搜索指数等舆情监测平台迅速建构了相关事件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反馈指标变化幅度。如图2所示,2020年11月初相关指数开始出现波动,11月19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公布检测报告之后达到第一个舆情峰值,27日左右辛巴的回应使舆情指标再次产生剧烈震动。舆情大数据监测指标的数据变动,为政府部门了解焦点事件的问题严重程度提供了直观感知,有利于焦点事件预警效应的发挥并推动问题之窗的开启。
图2 辛巴“糖水燕窝”事件百度搜索指数
多通道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响应维持了焦点事件的演化强度。2020年11月19日达到第一波舆情高潮后,各类型舆情传播途径均对该焦点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及时反馈事件最新进展。表1显示了2020年11—12月新浪微博平台各类型媒体(部分)的报道次数(相关微博发布数量),反映了焦点事件中信息反馈情况。数据显示:市场化媒体粉丝量相对较多,且跟踪报道次数最频繁,扮演着信息反馈的“主力军”的角色;省级党媒粉丝群体相对薄弱,信息更新频次较低;国家级党媒粉丝数量最大,信息反馈主要是对事件处理结果的通报。
3.政策流分析:对策建议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协商
在舆情焦点事件的推动下,问题引起了政策当局的关注,但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需要有效备选方案的支撑。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形成内容丰富“网络对策建议库”。如表2所示,在此次舆情事件中,专家学者主要通过接受新闻网站的采访提出政策倡议,如北京工商大学吕来明教授在接受“今日长三角”采访时,围绕监管部门对直播带货的工作举措、消费者避免直播带货风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得到了众多媒体平台的传播关注。网络意见领袖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如“微博大V”@袁者之、@范贵宾等提出的对策意见得到了网友大量的评论转发,对舆情事件起到了放大作用。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的不断发声产生了“围观效应”,激发了普通民众的讨论热情,全社会各类群体均在网络平台积极发表个人观点。
共同体成员良性互动协商推动有效备选方案的产生。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实时互动功能,为备选方案的协商沟通提供了交流平台。表3展示了舆情事件演进中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公众的互动协商情况,从11月事件爆发到12月下旬处罚决定的公布,政民互动协商贯穿事件全过程,政府通过公众号推送文章表达立场态度,公众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参与协商。
通过对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发表的意见观点、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推送文章、普通民众的热门评论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共现结果(如图3所示)显示出了有效备选方案的核心要素。“消费者”“监管”“权益”“广告”“法律”位列关键词数量前五,为网络直播营销监管政策提供了关键主题。
图3 多主体协商内容关键词共线图谱
4.政治流分析:热搜功能与政府舆情回应积蓄国民情绪的能量
在我国,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工作理念对于打开政治之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意民声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网络舆情事件的生成过程中,热搜话题代表网民的总体关注倾向,目前几乎各个内容平台都相继设立了热搜版块,如知乎热榜、百度实时热搜、抖音视频榜、B站全站日榜等,新浪微博热搜仍是各类热点话题的发源地,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表4为该舆情事件中新浪微博平台的相关热搜话题及相关数据。由该表可知,从2020年11月19日职业打假人晒出检测报告到12月23日官方公布处罚结果,两个月内该事件热搜话题上榜达10余次,内容从“燕窝”真假判断到消费者赔付再到事件处罚,国民情绪随事件演进而不断波动。从情绪强度来看,呈“波浪式下降”的趋势,11月19日“辛巴所售燕窝被王海检测为糖水”话题阅读量达9.1亿次,之后热度略有下降,到27日“辛巴回應燕窝事件”话题阅读量再次达到4.9亿次的小高峰,到12月23日“官方通报辛巴事件处理结果”阅读量下降到1.9亿。网民在热搜下“集合”并展开网络集体行动,网络聚集效应加速国民情绪的形成。
此外,政府在网络平台中对事件的回应,也有助于国民情绪能量的保持。此次事件中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如表5所示,广州市白云区市监局第一次时间为2020年12月8日,此时距舆情爆发已经过去近20天,国民情绪已逐渐回落。此外,回应频次较少,官方直接回复只有通报处理结果1次。此次事件中,政府监管部门回应较慢是后期国民情绪下降的原因之一,对政策之窗的开启起到了阻碍作用。
5.多源流耦合与政策之窗开启
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同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公共领域中流淌,降低了多源流耦合的难度。在本次事件中,吹哨人、爆料人、当事人陆续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声引爆该焦点事件,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和立场态度随之在相同的平台输出,直播带货相关主体的责任界定问题逐渐浮现,国民情绪也在此类平台中不断发酵。各源流场域的重合为源流耦合创造了机会,共同推动了政策之窗的开启。同时,政策企业家抓住了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在该网络舆情事件爆发两个月后的全国两会上,1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对直播带货监管的议案。如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银燕提出“每个地域的电商平台应由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专职‘把关人’,依法向社交媒体电商主播和平台发放经营许可证”等。政策企业家们的及时行动推动了政策议程的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本研究以此为指导思想,以金登多源流理论为原型,结合我国治理环境和智媒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构建了网络舆情推动下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并对2020年辛巴“糖水燕窝”事件推动下网络直播营销监管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了多源流分析。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研究发现:问题源流中,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触发平台、传播途径等增强了触发机制的敏感性,提高了焦点事件对政府“有限注意”的吸引;政策源流中,网络使用、网络表达、网络互动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增强了主体间协商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备选方案的有效性;政治源流中,网络热搜话题、网络参政功能、网络政治文化加速了群众民意的聚集,对维持国民情绪热度具有重要影响;网络公共领域为多源流耦合创造了条件,多源流合力的迅速形成推动了政策之窗的开启,同时政策企业家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认为,政策议程设置是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政策议程设置的价值,是新发展阶段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客观要求。根据理论建构和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研究为提高我国政府网络舆情推动下的政策议程设置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能力建设。在辛巴“糖水燕窝”的案例中,政府回应速度和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民情绪的热度,不利于政策之窗的开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指出,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防和管理,适时、恰当地对网络舆情危機进行回应。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立足于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的网络舆情回应能力建设体系。
2.积极构建网络协商民主常态化机制。有效备选方案的浮现离不开充分持续的协商对话,网络社交媒体为这一活动提供了极佳的平台。网络协商民主活动不仅能提高议程设置的科学民主性,而且是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吸纳网络民意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网络协商民主活动还属于原生自发型协商,协商效率不高。因此,政府应积极构建常态化机制,对网络协商的程序、议题、范围、渠道等做出统筹谋划与设计,保障网络集体行动的顺利开展。
3.充分发挥大数据、算法在舆情治理中的作用。智媒时代,大数据、算法技术能够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推动政策议程设置的重要推手,在源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树立大数据治理思维,提高用数据决策的能力,同时建立囊括全中国信息流量的大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大数据”优化完善国内各方面的监管、监测机制,提高各类信息的热点检测精度,为政策议程设置夯实的数据基础。
作者单位:张玉容,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陈泽鹏,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秦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