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未尖
日用品靠抽奖、交通消费靠领券、视奢侈品如洪水猛兽,能把所有的损耗瞬间转化为金钱损耗,看到浪费就觉得难受,精通各个APP的“薅羊毛”方法……鼓足勇气出镜接受采访的南京女子王神爱,意外因自己的“省钱价值观”遭到网络暴力。最终通过网络发文回应“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真实性,一套房是在山东三四线城市买的30多平方米小房子。在这套房升值后,卖房款成了她南京第二套房的首付。(2021年11月1日《扬子晚报》)
“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登上热搜后引发很大争议。每天午餐不超过10块钱;每年买衣服不超过100块钱,捡朋友的衣服穿;每月储蓄率高达90%——对于王神爱这样的消费观,许多网友表示不认同。有人骂她是“守财奴”,有精神疾病;还有人攻击她“克扣孩子、吃糠咽菜”。这让王神爱感到“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骂得手脚冰凉”。她不得不出面表示:自己一直强调钱不是“抠”出来的,而是要靠自身能力去赚钱;目前手里有存款,還在做日常理财;夫妻双方的公司都有免费体检、商业医疗险,她还有班车、免费食堂等各种福利……
实际上,钱即使是“抠”出来的,又有什么不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据报道,王神爱的童年充斥着种种与钱相关的不幸:妈妈把零花钱扔在地上让她捡,认为这样可以让她体会到赚钱的艰难,每分钱都不该被浪费;父母吵架时,妈妈会把她丢给爸爸,还会时不时把她送到父亲的同事家,这让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寄人篱下”。王神爱觉得,不乱花钱才不会害怕焦虑,存钱才能有满足感和安全感。
其实,像王神爱这样并不讳言“抠”的年轻人并不少见。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加入网络“抠组”,豆瓣上“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等小组迅速壮大“出圈”,组员纷纷在组里分享“0.9元解决一顿午饭”“自己剪头发”“自行车通勤”等省钱体验。比如,一名27岁女子为省下防晒霜的钱,可以一整个夏天穿长袖、高领的衣服;去饭店点餐,她叫一份没有巴掌大的“小碗菜”,再打包两份免费米饭和咸菜,这样就可以吃两顿了。有一个月她攒下2500元,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所谓的“抠”,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学会节俭。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年轻人以“抠”为荣是社会的进步,一些人“抠”出节俭新境界,我们理当乐见其成,而非施以网络暴力。“抠”并非占别人便宜。更何况,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贤者有言——“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抠”蕴藏着开源节流、物尽其用、拒绝过度消费的观念之变,而从消费主义向实用主义的转变,表明一些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趋于回归理性,此乃年轻人成熟的标志。
2021年10月,中银消费金融联合时代数据发布了《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报告指出,90后正在成为消费贷款的主力,全国有1.75亿名90 后,其中只有13.4%的人没有负债。专家解读说,过度消费之后,无力偿还而导致的循环申贷、“以贷养贷”将一代人推向深渊。“花钱一时爽,还钱泪两行”。可见,我们应该赋予“抠”以正面意义,该拷问的不是“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节俭行为,而是爱慕虚荣的消费观,使得一些年轻人成为物质和消费至上的奴隶。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