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传播的思考——最美青春在集体主义的思想光环中绽放

2021-12-20 01:29范晶李兴国周小普
公关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

范晶 李兴国 周小普

摘要:本文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例,总结并剖析了论述了青年人如何从个人奋斗,到在集体中无私奉献,再到“为人民服务”思想升华的世界观改造过程。整部剧彰显着时代特征和青春力量,是一部让人多次观看、反复思考、撞击心灵、陶冶情操的好作品,是当代中国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传播的成功案例,本文重點分析其传播成功的原因、环境、以及对青年人思想的转变与升华的影响。

关键词:《最美的青春》,个人与集体,为人民服务,公共形象

引言

在我国建国后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青春励志作品,如《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等,这些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如林道静、孙少平、孙少安等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树立了励志的榜样,并产生了的公共形象传播的巨大效应。近期播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也同样塑造了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塞罕坝林业人青春励志的公共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其传播成功的原因、环境以及对青年人思想的转变与升华的影响。

何为最美的青春?最美青春又是如何界定的?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能书写出最美青春?本文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素材,展开这些问题的讨论。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塞罕坝林业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故事,贯穿始终的是:青年人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面对困难却不放弃对植树造林事业的追求?如何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并将个人奋斗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相连?如何看待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誉的关系,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集体开创的实践当中?如何脚踏实地去完成自己对理想、事业及爱情的追求,使得最美青春在集体主义的思想光环中绽放。

一、理想和奋斗源于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热爱

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冯程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也是本剧塑造的主要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他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女友的承诺回到他父亲当年打游击并牺牲的塞罕坝。这里原本是鸟语花香的美丽高岭,可现实中的塞罕坝却是一片荒漠。风沙袭来,把他送给女友唐琦的红纱巾也卷走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唐琦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冯程。这一打击非但没能阻止冯程上坝植树的意志,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植树造林、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立志不种活树不下坝!在坝上一呆就是三年。这种动力来自哪里?艾青的一首《我爱这土地》的诗诠释了他的内心世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

艾青的这首诗,说明冯程对于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是源自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这首诗作为“精神线索”贯穿全剧的始终。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是冯程继续前进的“真正动力”。在大雪封山时,还是这首诗点燃了新来的大学生和整个先遣队员战胜困难的决心,影响着覃雪梅等人和整个先遣队这个集体,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升华的源泉,最美的青春在先遣队这个集体中首次闪现出它的光和热。同样是这首诗,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大雪封山时冯程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同志们去探路;他为什么会不顾个人安危从野狼的口中将覃雪梅、武延生救出;为什么全光育苗本来是他的科研成果却不与别人争执,展现了自己在荣誉面前不伸手的高风亮节……。覃雪梅在《全国林业劳模报告会》上讲述了冯程作为塞罕坝人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还是用艾青的这首诗概括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令人感动的真挚,直击每个人的心灵……诠释了什么是最美的青春。

在林业部论证塞罕坝是否能建机械林场的现场会上,面对苏联林业专家的言论:“我就不明白,中国这么大,你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做徒劳无功的事情?”冯程坚定地反驳道:“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多么铿锵有力的声音,是的,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使得冯程和他身后的这些大学生和先遣队员们义无反顾地在这片沙漠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锁住浑善达克沙地向南侵袭,保卫我们的首都。这种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局外人所无法理解的,因为他没有对这片土地的爱。

也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包括冯程父亲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而斗争,为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繁荣进步之理想而献身。他们在中华的这片土地上,不但洒下了热血,而且将自己的身躯也都掩埋在了这片土地。就像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的那样:“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诚,也是对自己壮丽青春的讴歌。革命先辈留给后来人的这种宝贵精神财富是要有青年一代来呵护和继承的。于是,对年轻人来讲,要培养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绽放出最美青春,这也是当代中国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传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在奋斗中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既然是公共形象的传播,那么必须有其产生的环境。在《最美的青春》中“先遣队”这个集体,就是青春励志公共形象所产生的主要环境。如何在集体这个环境中生存和成长,成为他们是否能从个人形象到公共形象成功转变的关键。“先遣队”的主要成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中专生。他们从学校大门走向工作岗位,凭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来到塞罕坝植树造林,这是他们人生起点的第一步。如何处理好个人奋斗与集体的关系,并使个人奋斗能有意义和价值,是他们所面临第一个课题。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此课题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得到解决。这一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蜕变的过程。在集体环境这个大家庭中,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他们要面对各种困难并且要接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验。他们中的坚定分子百炼成钢,成为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传播的正面案例;个别人面对困难逃跑了;而对于那些个人主义至上,总想出人头地,看重名利地位的人,则是自绝于先遣队这个集体,离开了革命队伍,如大浪淘沙被时代所淘汰,成为青春励志公共形象传播的反面案例。全剧努力刻画的几个典型人物,都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有所对应,生动形象,给当代年轻人以深刻教育和启迪。实际上,在一个集体中是应该积极提倡革命的英雄主义的。革命的英雄主义重要标志是以天下为己任,勤于工作、努力奋斗、团结同志、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并且勇于修正错误。于是,具有这种品德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会在一个集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冯程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如此意志品质的人。这种人会在集体中起到表率作用,自然会在这个群体中弘扬一种正气,营造了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气氛。使集体中的每个人在感受到大家庭温暖的同时,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它会激励集体主义的思想光环更加明亮。常言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当那棵能证明塞罕坝可以种活树的“镇风神树”就要遭到当地村民砍伐的关键时刻,本来想活埋自己的冯程一跃而起,用生命保护了这棵树……。同样,当这棵“功勋树”再次遭到劫难时,是先遣队整个集体手挽手地保卫了这棵树。应该说,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个人和集体的一种映射效应,或者称之为激励机制,它使更多的青年人成长了起来。同时,我们又高兴地看到,集体主义的思想光环会让集体中的个人成为一颗新星,更加璀璨、闪亮。这种相互激励的映衬效应能够形成巨大的能量,推动人们所追求的事业不断前进。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的大喜日子,冯程的讲话,给出了个人和集体相互激励的标准答案。“……我是个失败者,我曾经极度绝望,觉得青春被一个虚妄的目标给浪费了,我曾经想过逃走,逃离这个毫无希望的地方。我和先遣队的所有队员们,曾经在大雪封山时险些被饿死,那个时候,我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丧失了。但我也是一个胜利者,因为我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内心的怯弱,战胜了自私、自负,个人主义等很多缺点,是先遣队这个集体给了我力量,是比我更年轻的大学生们昂扬的斗志让我在精神上又重新地振作了起来。今天我站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更大的集体。那我们一定能战胜更大的困难,塞罕坝能种活树,能种活参天大树!”[2]

正是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个更大的集体,在场长于正来的领导下,在冯程、覃雪梅一代林业人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雪藏树种,全光育苗,培育出抗旱耐寒,能抵御风沙侵袭的树苗,他们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将成活率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这是何等的创举!这是最美青春的时代颂歌。

毛主席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指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这种政治局面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都高兴看到的。这样一来,集体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一定能够书写出最美青春。

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精心呵护以及富足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身上存在着严重的“骄娇”二气。凡事以我为中心,爱出风头,却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好吃懒做,追求物质享受。更有甚者成为了“中国巨婴”。这是当今时代很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国人清醒面对。在一个工作环境中,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事很难相处,往往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团结”。尤其在这个自主择业、充满竞争的时代,稍不随意,便拂手而去,“跳槽”去找新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心灵的滋养,要修身: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重视对自己的世界观改造。要努力造就一个温暖的集体,不但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对事业的追求。要做到像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4]……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也是青春励志的人物的思想从为个人到为集体的转变,也是他们成为“公共形象”的转变。

三、信仰的力量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辉

《最美的青春》中的青春力量的成长和思想的升华,无不受到他们的先辈作为榜样的公共形象的影响,而这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道德理念。它生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沃土,已长得枝繁叶茂,成为不同时代年轻人的座右铭。在这一思想的培养教育下,一辈辈年轻人都能在不同的时代忘我地工作和战斗,所谱写出的青春之歌因“为人民服务”而最美,因忠实践行此宗旨而壮丽。

“先遣队”这个英雄的集体,除了大家的精诚团结努力奋斗外,队长赵天山的工作功不可没。是他将解放军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带到了这个集体,并以自己以身作则的行为感染带动着大家,真正做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模范先锋作用;還有场长于正来,这位冯程父亲的战友,一个老共产党人,能够因为批评错了覃雪梅而当着全场职工的面向覃雪梅同志脱帽道歉,这一切都看在冯程的眼中,令人感动;还有刘大爷,一个当年跟着冯程父亲打游击的老共产党人,为了给被大雪围困的先遣队送粮,被“白毛风”吞噬,冻死在半路上。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信仰的力量时时处处都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辉,照亮了以冯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前进的道路。

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使先遣队的许多年轻人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最美的青春》电视剧中,有多次塞罕坝林场进步青年入党宣誓的镜头。正是这批朝气蓬勃的塞罕坝人将理想转化为信仰,忠诚于党和人民,不忘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收获了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这是塞罕坝这片土地对他们执着事业的回报和赞许,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林海,冯程给“望火楼”更名为“望海楼”。

现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秉持“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经过三代育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达到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森林覆盖率80%。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5]。目前,塞罕坝林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林海。2017年12月6日荣获联合国“2017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坚定持续地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在2021年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重丰收,为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结语

《最美的青春》让20世纪60年代的前辈们追寻着他们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青春记忆,让我们当代的青年人踏着他们的足迹,不断反思,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最美青春时代特征的渊源,那就是中华文化的靓丽底色所映证出的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崇高的理想、脚踏实地的奋斗和默默无闻地奉献,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这些青春励志的公共形象有着巨大而且深远的传播效应,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PR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从自然的道理看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为:J15WB68)研究成果。本文为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院校研究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渗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1JXYJP07)

参考文献:

[1]艾青.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集[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69.

[2]主人公冯程的台词,《最美的青春》第19集.[EB/OL].CCTV 节目官网,https://tv.cctv. com/2018/08/14/VIDEqtjuZUXPWA9EMAqVzFEo180814. shtml?fromvsogou=1(2018-08-14)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97.

[4]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论为人民服务[M]. 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40.

[5]范晶,李兴国,周小普.从自然中的真善美看中华文化的传承[J].公关世界,2019(1):42-46.

(作者简介: 范晶,满族,山西万荣人,文学硕士。烟台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李兴国,汉族, 北京人,文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文化建设; 周小普,汉族,北京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学)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坚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推动保险事业发展
浅谈“为人民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新意
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析
以人民为本 牢牢把握治国理政的正确方向
张思德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