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党前后基本国情的分析认识

2021-12-20 11:53陈春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陈春蓉

摘   要:近代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实践在客观上提出了认识基本国情的要求。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矛盾分析、阶级分析、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到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人实际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并于中共二大首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建党前后;基本国情;认识内容;认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6.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6-12-07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在现在看来已是个历史常识,然而这一常识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反复认识才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从两个角度对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展开了研究:一是从实际内容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过程;二是从概念史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认知与运用。本文立足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基本国情的历史过程,探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基本国情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把握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基本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党的奋斗历史,坚定理想信念,而且有利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

一、认识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必要性

(一)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客观要求

早在1914年,李大钊和陈独秀就已经注意到认识基本国情对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必要性。当时一些外国政客借口中国“特别国情”,支持袁世凯废除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其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合法外衣。李大钊针锋相对地指出“国情不可与客卿谋”[1]4。一方面“客卿”由于国别和文化差异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浮于表象,不能抓住本质。他强调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社会状况,也就是要认识基本国情;另一方面,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使他们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认识基本国情首先要坚持独立自主。陈独秀则认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直接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故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则罔,不知国家之情势而爱之则殆”[2]147。这里的“情势”指的就是基本国情。他以朝鲜、土耳其等国为例,指出这些国家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盲目行动,最终招致亡国之灾。因此,他告诫爱国者不仅要有爱国的强烈情感,还要有正确认识国家情势的智识。他们尽管已经意识到认识基本国情的重要性,但是还未找到可遵循的科学认識方法,故而对中国社会未能有清晰认识。所以,尽管他们反对复辟帝制,但对于中国究竟往何处去依旧茫然。

(二)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开展革命实践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迅速展开研究,并逐渐转变为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在世界革命潮流的影响下,他们考察了中国社会状况,认为中国应当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李大钊认为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欧洲各国,俄国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迟缓,处于欧亚交界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兼有东西文明特质,十月革命“冲决‘神与‘独裁君主之势力范围……将统制一切之权力,全收于民众之手”[1]104,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1]104,为更加落后的邻近国家——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道路选择。毛泽东认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各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可能[3]136。彭荫柏则指出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国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3]142,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在中国并不适用,只能采取俄国式革命手段。

然而,究竟如何在中国开展俄国式革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没有现成经验。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中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照搬俄国经验,要因时因地“在共性与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新制度”[4]。这就不能不对中国国情做一番探究,从中提取最根本内容作为革命实践的依据,实际上提出了认识基本国情的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组织依托,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但是在认识基本国情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基本国情做出过错误判断。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作为“第一要务”[5]。

随后,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阐明了被压迫民族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共代表张国焘回国后立即就会议精神向中共中央做了报告,中共中央“欣然采纳”[6]。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方法重新考察中国社会。随着认识的深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构造逐渐清晰起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共二大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并据此明确了革命对象、革命力量、革命性质以及革命任务与目标,制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7]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前后认识基本国情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挽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在客观上提出了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要求。经过中共建党前的探索到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资本主义国家[8]。在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努力实现了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刻转变,于中共二大较为全面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共产党人特别强调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侵略和控制,他们认为中国早已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列强通过侵略战争不仅获得了割地赔款还攫取了大量主权,清朝覆灭后又竞相扶植军阀势力来宰制中国。陈独秀指出帝国主义由经济到政治的掠夺一天比一天更加紧迫“渐渐快做中国的主人翁了”[9]307。李大钊将东交民巷里的外国驻华使馆形象地称作“太上政府”[1]215。蔡和森分析了世界形势,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都已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的军阀、资产阶级依附于“五大强国”[10]51,他们共同压迫着中国人民。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实际造成了资本家与劳动者的阶级对立,反驳了改良派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未发展、中国社会无阶级区分等谬论。陈独秀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直接导致自然经济破产和极端的两级分化,资本家大量兼并农村土地,再到都会发展商埠机器工业,资本主义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贫困的失业者遍布城乡。“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机制下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时必然发生的,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制一面固然增加富力,一面却增加贫乏。”[9]305李达认为中国已经发展到“产业革命时期”,但是受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旧有的小生产机关几乎被完全破坏,新式生产机关却极少,中国还处于资本主义还十分幼稚的阶段[11]520。李大钊也认为受欧美工业经济的压迫,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他指出,“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的基础较深”[1]298,因而传统的农业经济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完全崩溃。

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状况。中国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里过着“不如骡马”[1]154的生活,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比欧美工人阶级直接受本国资本家的压迫更为严重。他们认为中国劳动者没有组织,缺乏阶级觉悟,造成了资本主义更加肆无忌惮的掠夺,因此要建立工会组织,组织工农学校,唤醒劳动者的阶级意识,启发革命自觉。他们将资产阶级简单地划分为本国的和外国的,而本国的资产阶级附属于外国资产阶级,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剥削中国劳工阶级。甚至到1922年8月,蔡和森仍认为尽管中国受到国际资本主义压迫,“但是中国的资本家是不受害的,受害的只有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是“国际资本的附属品”[10]8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是最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多都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他们看到了农民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他们都受到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的压迫,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人阶级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因此他们又将农民与工人统称为劳动阶级。但是由于这时期活动范围有限,且组织力量还很弱小,他们未能对农民阶级做出正确分析。李大钊较早指出“中国农村里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他将农民分为“刚能自给的有土农夫”“厚拥田畴的地主”“专做农工的佃户”“专待雇佣的工人”[1]147,错误地把封建地主阶级划作农民。对于封建军阀,尽管像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认为专制军阀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但因其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且与买办资产阶级联系密切,因此在中共二大以前经常将其划到资产阶级的阵营中。

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到1922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都认为中国已经实行了“共和政治”[9]277。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现在除俄罗斯外,劳动者的国家都还压在资本家的国家底下,所有的国家都是资本家的国家,我们似乎不必妄生分别”[9]258。李大钊指出中国经济上的变动引起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跟着变动,建立在大家族制度上的伦理思想逐渐被打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民主主义运动在形式上取得了部分成功。陈独秀较早使用“封建”这个概念来描述近代“尊祀孔子及武人割据”[9]278的社会,指出中国一切精神及物质方面都处在封建的把控之下,但他未能继续追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这说明早期共产主义者虽然承认了名义上的共和制度,但认为名实并不相符。毛泽东就曾指出“号称中华民国”,却没有几个人懂得“甚么是共和”[12]。

尽管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资本主義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中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未发达”[9]303,比较幼稚,实际统治中国的是国际资本主义;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瓦解;中国的“共和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等等。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浪潮下,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并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基于这一认识,中共一大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

伴随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改变。1922年5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和《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对基本国情进行分析。二者各有其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分析,后者侧重于对军阀政权封建性质的分析。直到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人才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性质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1]122-128。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缓慢,家庭农业和手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应在政治方面中国还处在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中共一大关于“资本家政权”的提法,确认了军阀政权的封建性质。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做出了区分,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较为革命的一面,称其为“小资产阶级”或“开明资产阶级”[11]131。中共二大宣言特别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强调了农民的革命性,认为贫苦农民与工人阶级携手革命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中国工人的组织在逐渐扩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外资本主义的极端压迫之下革命性最为彻底。正是基于对国情基本正确的分析,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主张组织无产阶级联合民主革命的力量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建立一个“劳农专政”的政府,废除私有制,“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11]133,为革命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中共二大对中国基本国情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分析,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不能否认中共二大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还比较浅显,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未能将地主阶级从农民中剥离出来,未能揭示出封建军阀赖以存在的封建经济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等。但要明白,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反复认识,经过不断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真理。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的探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全面深入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前后认识基本国情的方法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不仅得益于共产国际的指导,更离不开正确的认识方法。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国际地位,多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于中共二大实现重要突破,得出了基本正确的认识。

(一)立足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抓社会主要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强调要立足中国实际来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反对教条式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不是一个“死板板模型”[13],不能照搬过来“去解释一切历史”或“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1]195,而应该“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1]230。虽然相较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社会状况与俄国最接近,但对于“俄之过激主义”也不能照抄照搬,取其“精神”即可[3]142。

尽管这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未能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念,但在分析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已实际蕴含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并且明确提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主要革命对象的认识中,早期他们笼统地认为资本主义(既包括国际资本主义也包括本国资本主义)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的敌人,因此资本主义同中国劳动大众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至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中共二大明确指出,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敌人,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14]。 对于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二大提出,“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1]138。

(二)阶级分析是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关键线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弄清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成为把握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钥匙。“阶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主动认识自己所属的阶级阵营和社会各阶级状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渐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精英意识, 将自身置于劳工阶级的地位[15]。 他们逐一分析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封建军阀等阶级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各自的利益所在。中共二大深化了对各阶级的认识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来,毛泽东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提升到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高度,他把分清敌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认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对我国社会各阶级分别做出了分析和判断,阐释了中国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力量、任务以及目标,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

调查研究是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陈独秀认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两大精神,首要的就是实际研究的精神。他号召中国青年本着实际研究的精神去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2]453。李大钊也明确要求中国青年加强调查研究,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痛苦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1]161。

早在青年求學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重通过调查研究来掌握事情真相。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学习西方。当出国留学成为潮流,他却坚持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3]21。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也写信给毛泽东,建议他广泛调查国内各省情形,统计人口、土地、产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材料。恽代英认为广泛研究中国社会实际“是应该而要紧的事”[16]。可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基本国情最基本的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后来把调查研究作为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重要方法提到了党的建设高度,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不仅促进了全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还发展了调查研究的方法。

(四)基于国际视野,开展比较分析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历史上,我们的发展战略在寻找国情基石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联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比较视野中为基本国情进行更准确的定位。”[17]国际地位的比较分析能够为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和把握中国的社会性质提供更加直观、科学的参照标准。

结合国际地位考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视角。从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欧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还处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阶段。李大钊指出:“人家已经由自由竞争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地位,我们今天才起首由人家的出发点,按人家的步数走。”[1]356陈独秀也认为“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9]307。而中国的生产方式“还是三代以上的”[10]298,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大量存在。从横向上看,虽然中国在形式上仍旧有自己的政府,保持着独立姿态,但实际上主权和领土已不再完整,政治、经济以至文化都处在资本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之下。帝国主义通过掠夺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弱小民族来壮大本国资本主义力量,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对中国经济的垄断,同时扶植封建军阀势力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从而维持这一地位。通过国际比较,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社会既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前后对基本国情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革命纲领的制定,关系到革命成功与否。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尽管这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甚至还有错误,但对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意味着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认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过程中,他们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抓社会主要矛盾,注重阶级矛盾分析,推动阶级斗争,坚持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基本国情提供了方法指导。正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发展了认识基本国情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历史的全面分析,得出了正确的认识。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反帝反封建,实行革命分两步走,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四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百年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历史。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在时代变革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够占据主动,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孙旭红,秦香雪.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殊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7(06):6-12.

[5]发刊词[J].先驱,1922(01):1.

[6]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09.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8]唐恒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49-55.

[9]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蔡和森文集: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453.

[13]施存统.马克思底共产主义[J].新青年,1921,9(04):66-75.

[14]尚娜娜.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图景[J].理论导刊,2021(07):20-27.

[15]孙珊,曹景文.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与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4):159-167.

[16]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4.

[17]侯德泉,朱春红,阳桂红.“三个没有变”: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多维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3):9-14.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