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龙,臧丹丹,肖风丽
(1.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双一流”建设启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省市根据地方特点掀起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高潮,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升高。各大医学院校大量购置大型高端科研设备,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2018年,在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简称中心)正式启动运行。目前中心已初具规模,拥有建筑面积约4000m2的科研实验室,具有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大型科研仪器总价值约3000万元,其中4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9台/件,仪器设备的完好率100%。中心还配备有组织病理学室、免疫印迹室、细胞培养室等公共科研平台,满足医学院校师生对常规科研实验的需求。通过两年多的发展,中心已搭建了一支专业稳定的技术团队。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等。
中心按照“超前谋划、满足发展,合理建设,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目标定位,在各学院(系)基础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搭建的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的多学科综合,能够开展探索性研究的科研共享平台。中心根据医学院校的科研需求,规划并建设细胞组学检测平台、代谢组学检测平台、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超微结构检测平台、基因组学检测平台、准备系统平台以及公共科研平台等七大科研平台。组织架构见图1。
图1 组织架构图
高端科研仪器的配置,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心按照按照“重点搭建,逐步完善”的原则,基本完成了细胞组学、代谢组学、超微结构、公共科研及准备系统平台的的建设。中心在完成实验室改造的基础上,配置了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膜片钳与钙离子成像仪、超速离心机等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已陆续安装调试投入使用。
根据科研共享平台规划,参考科研仪器设备的安装条件与要求,科学合理的对科研实验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增加实验室电路负载功率,配置稳压电源等断电保护装置;建设万级、十万级等洁净房间,保证符合仪器的洁净需求;增添空调和除湿机等控温控湿设备,保证满足仪器的运行要求;安装减震台、万向抽气罩、遮光窗帘等,确保仪器正常运行;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安全设施,如紧急喷淋、洗眼器、通风橱等,保护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
科研平台从无到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科学、规划、符合平台实际运行情况的管理能够使实验室在科研发展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工作运行的行为规范。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根据平台运行需要制定了较为全面实用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规范》《大型仪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细胞培养室管理细则》等,各平台负责人依据标准化管理流程开展工作,确保中心整体运行流畅稳定。
大型仪器价值昂贵且操作复杂,一般采用专人管理。每台大型仪器在主负责人管理的同时,交叉配置辅助负责人,以便在主负责人离岗的时候能够及时替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二甲苯、甲醛等危险化学品必须坚持“双人双管”的专人管理原则,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把锁、双本账”,保证科研共享平台安全稳定的运行。
为提升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的价值,网上预约共享平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相比,通过网络预约的动态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实时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整合利用闲置或半闲置的科研仪器,有效的提高实验效率。中心大型仪器预约共享平台面向社会开放预约,将40万元以上和部分使用率、需求率高的4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共享平台网站,该网站能够提供仪器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实时计费、数据统计、门禁权限授权等一系列的管理服务。实验用户通过系统注册、网络预约、实时计费等方式能够实现一站式实验服务,免除了繁琐的人工登记流程。
中心广泛调研周边同类型院校相关仪器设备的收费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大型仪器收费标准》。经学校同意后,于2019年3月起推行大型仪器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是以维持仪器正常运行的基础经费为原则,分为校内、校外两档,校外用户的收费标准为校内用户的1.5~2倍。学校制定该类创收经费的使用规定,创收经费主要用于工作人员的绩效奖励、仪器设备维护费和常用实验耗材(试剂)费等。大型仪器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实验技能和服务意识,有效的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同时为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有效缓解了科研仪器维修维护的资金压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医学相关科研实验成本较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经费紧张,在有偿使用大型仪器时存在困难。为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提升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扶助部分教师的科研起步,中心推行了大型仪器的使用补偿办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的补偿方法有所不同。5年内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其科研成果中标明中心的贡献度,可根据科研成果的等级给予适当的机时奖励;高年资教师除了科研成果的要求外,还要依据其在科研平台的有偿使用情况给予适当的机时奖励。补偿办法的实施,不仅有效的解决了教师经费有限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体现科研共享平台的科研价值,提升平台的综合影响力。
高质量、高层次、优质的实验技术团队是保障科研共享平台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中心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培养,在科研课题、继续教育、外出培训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先后选派技术人员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先进科研平台进修学习,为期6~12个月不等。同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实验技能与管理的相关培训与交流会,与同行交流学习,扩宽视野与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都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技能培训班,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技能、实验室管理、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等,全方位的提升科研人员的实验技能与管理水平。2018年至今,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中心启动了网络课程培训工作,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培训内容录制成网络视频并上传校园网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学习。疫情期间,中心采用线上培训方式,邀请北京大学等实验技术专家举办培训讲座,累计培训师生700余人次。系列的培训不仅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也为科研共享平台推广宣传。
中心定期在工作群、交流群中宣传各级防控的政策与措施,消毒方法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专业知识。为我校科研人员开学后能够更快更好的开展实验,中心通过QQ群、微信群推送中心网络课程《生物医学大型科研仪器应用技术》,为有需要的科研人员提供网络培训。同时,通过线上办公,为我校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技术、科研仪器使用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研究生开题给予技术支撑。学生返校复学后,中心错峰面向我校师生开放共享,在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的同时,为师生的科研需求提供服务。
网上预约共享平台的使用,减少了人工预约记录、计算费用、数据统计的繁琐工作,降低了人力成本。仪器使用者能够通过共享平台系统了解仪器的状态,预约使用空闲时间,大大提升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同时,网站宣传、培训推广等方式也提升了仪器的使用效率。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大型仪器年均实验机时高达13000小时,所有大型仪器满足学校的考核要求,部分仪器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结合医学共享平台特点,中心以“医学综合实验”为切入点,申报安徽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经省教育厅评审通过,获批“安徽省医学综合实验中心”。为加强实验人员技能提升,中心在已录制的仪器教学视频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申报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慕课(MOOC)示范课程《生物医学大型科研仪器应用技术》。
中心联合我校药学等优势学科,积极申报安徽省实验室。2020年经安徽省科技厅认定,获批集炎症免疫性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同时已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中心作为该实验室的公共科研平台,努力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验团队能力提升,提升自身影响力与知名度。
搭建稳定高水平的实验队伍、提升仪器使用效率以及科研产出等是科研共享平台发展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科研共享平台必须坚持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激励制度,多角度多渠道地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共享平台的支撑与服务作用,助力医学高校科研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