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松
摘要: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时期”,身心逐渐从稚嫩的状态走向成熟。而在这一阶段,易出现敏感、叛逆、自卑、脆弱、网瘾,厌学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問题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当下及未来人生轨迹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本文以初中生的成长历程为探讨对象,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基于自身的从教经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根据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备了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对己、对人、对社会拥有正确的认知,并且适应良好。据调查,目前有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初中占15%。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在少数,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交往
现阶段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初中生既比较敏感,又容易自卑,以女生居多。虽然都同属于一个班级,但是却来自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内心或多或少会有比较的心理,有的学生会产生自卑,不敢主动去交往朋友。而又很敏感,当同学接近她的时候,又总会想到消极的地方,就会使得自身的交往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形成自闭的心态。另一方面,该阶段的学生想法比较极端,对一件事情的解读有时候不能站在多个角度想问题,会出现“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现象,易错误解读。
(2)心理承受能力弱
现在大多数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学生有什么需要,家长都会尽量满足。自小很少有机会经历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遇到挫折,就会表现出他们脆弱的一面,而又不和别人交流,很容易情绪崩溃,例如在面临“中考”的学习压力下,有些初三学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一旦成绩考不好,就有可能一蹶不振。也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己成绩比较糟糕,而父母一而再的在成绩上有较高的要求,心理承受不了,导致性格越来越内向。
(3)网络成瘾
该阶段的初中生,孕育于网络环境。很多学生自小就接触到网络,而自制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上课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最近出了二次元,班级中就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并设想以后要住在这一世界里。另外,网络环境中所传播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还会有负面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很大危害。
网络游戏、聊天,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学生闲暇时“度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里禁止带手机,我在班级上更是严格要求。因此在周内,那些住校的同学基本都无法接触,而校外的通学生,通过了解,晚上回去玩手机的学生达到了班级所有通学生的90%以上。其中,玩游戏的占37%左右,而这部分主要是男生占绝大多数;网络聊天的占60%左右,通过qq、微信聊天,这部分主要是女生;还有3%左右的学生就是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而在周末,通过一次次的摸底发现,回到家中,玩手机的学生高达了98%左右,而且玩手机的时间也是各个阶段的都有,一般成绩较好一点的学生,每天时间大概在二到三小时左右(主要集中在晚上);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每天时间大概在四、五小时左右,那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每天玩手机可以从起床一直到睡觉。虽然,在学校随时强调,但由于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爷爷、奶奶除了能管好他们的每一顿饭之外,很多家长根本就约束不了他们,他们也不受管教,就算他们及时向我们反映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到了学校后,找这些学生交流、沟通,甚至是警告,但这种行为却是屡禁不改。
(4)厌学情绪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存在“厌学情绪”。对于这一类的学生,一方面是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的现象,没有找到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学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觉得“学习得差不多就行了”。另一方面是没有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觉得学习没有什么意思。
通过下来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不知道为什么努力,就算各科老师经常做工作,帮他们理清思路,确定目标,但他们好像始终接受不了,无法说服自己,或者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努力学习。
(5)早恋现象
中学生“早恋”, 对于班主任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话题,在班级管理中,也是令班主任最头痛的事情之一。在七年级上学期,刚接手这个班级之后,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就发现了“早恋”这一现状,通过私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发现,班上早恋的学生很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六年级开始的,也有一部分从五年级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一心理了,而且这其中大部分还是班上的优生(女生居多)。随着我平时的劝解和引导,大部分学生逐渐将心思转移到了学习或其他事情上,但也有几个学生,不论我怎么的引导,她们始终就是放不下这件事,虽然她们自己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就知道发呆的时候想起,周末通过手机聊天或其他方式相互交流等。
二、基于班主任的经历,提出相应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既可以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传授者,也可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以让学生毫无负担地诉说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而师生之间仍旧需要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你产生敬畏感,做到“恩威并施”,有助于开展工作。
2、培养学生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
老师需要参与到学校内部实践中去,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发现有问题,及时解决,立马私下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好好学习。此外,作为老师,也要学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增进自己的知识储备。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
教师在教育学生思维和身心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一起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或者进行一些团辅工作等,使学生可以从身心上释放自己,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促进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可以拥有更好的成长状态[2]。
4、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为了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 “我的理想’演讲活动,并多次让学生自主办一些关于理想的黑板报。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畅谈自己理想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现在应当如何去努力。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写下来,贴在了教室的理想树上,以示激励。
5、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所谓日常行为的教育,就是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训练学生养成一个严格守纪的好习惯。努力为班级营造一个遵守纪律为荣、违反纪律为耻的班级氛围。一直以来没有放松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班级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学生的日常行为比较规范,有积极向上的理想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学习、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中需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才可以得到更大的成长。相应的,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育,就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宗凯. 2006年-2016年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的元分析[D].渤海大学,2018.
[2]郑培娜.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 2015(2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