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茹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8-118
升旗仪式时校长开大会,讲安全,说学校旁边的宣惠河……班里马上有孩子小声接话:“被污染了。”我先是一愣,接着满心感动。欣慰他们在二年级就能说出“污染”,时刻记住环保。我喜欢大自然,喜欢生活,于是常在孩子们耳边念叨。
语文,无疑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的。并且,语文还应该是生活的反映和拔高,是生活内涵与精神的总结与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上,一方面,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文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无异于拥有了一把打开知识与生活大门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
有人说语文很难,难理解,难表达。在我看来两者都有,我立足于两者之间。语文既是易事,也是难事。你难道不知道你现在就在学习和运用语文吗?如果知道那你还觉得难吗?但是,你所学习的只不过是语文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渗透它,那就得从学习中入手,那就非易事,非得用功不可了。上识字课时,有些生字刚要学,有的孩子就举手说认识,原来他们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广告语,随处可见的宣传单,不都充满语文的魅力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食堂里常有的告示牌,呼吁大家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商店五花八门的招牌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墙上醒目的标语,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校园里也有许多资源。走廊里的名言,校园中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等等,都是识字的素材。生活中不但认识了很多字,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生活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习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上课时有学生看着窗外愣神,我压住怒气,先看了一眼窗外——,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那绿茵茵的草地、参天的大树、美丽的花卉,实在令人赏心悦目,这样的美景连老师都想扔下课本,何况是我那灵巧的孩子们?我立刻带着孩子们出门上课,找了一片浓荫,席地而坐。微风中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我想他们此刻的体会定不止于那几个文字。
之前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直到暑假里跟爸爸妈妈去庐山旅游,才真正体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每到春天来临,带着孩子们游走在绿树成荫的垂柳下。他们自然会吟诵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诗句。当某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的体现,而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几乎是胡编滥造,空话、假话、套话连篇,缺乏个性,缺少真情流露,很少有感染力,原因在于缺乏生活。 例如学生习作《放风筝》。在习作前,我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野外去放风筝。出发前,提出几点要求:1.活动准备2.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身边的生活,立足于身边的一切,才能写得真切、写得实在、写得富有生气、写得亲切感人。所以,我们应该怀着真切的情感去观察体味生活。这样的文章才会真实,笔下的人物才是活生生的,笔下的风格才会是别具一格的。
在教学语文的时候,我经常搞一些课外活动,使枯燥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扩大了语文的外延:我组织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深刻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学习寓言、童话之类的课文后,要求学生阅读童话、寓言等,并且自己编写童话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每年春节放寒假的时候,我给同学们留的作业就是读一读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把自己觉得很好的对联写在笔记本上。“一帆风顺好运来,万事如意发大财”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前程似锦,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此联横批用“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我们的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表达了对老人的真诚祝福。这些对联的知识是多么的丰富,让人从中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有知识和乐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平凡的事物都会因为你们而变得美丽。 让生活“链接”课堂,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