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小组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助”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个性化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学习小组内,大家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合作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学生们就能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个性化,从而达到课标里所提到的教育教学要求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并且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创造性和独立性学习、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上好新课的主动权,学习才会轻松、愉快起来,并最终让自己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小组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助学习模式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躍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另外,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常有灵感闪现。
五、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小组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助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需要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去培养,作为教师应规划出一个长远的目标,按照先在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然后逐渐放手,从难度较小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