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课堂”为载体, 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

2021-12-19 14:55刘彦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分类垃圾

刘彦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与自然若要和谐相处,就需要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中要求,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既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新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热门的垃圾分类活动,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小学阶段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起点,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和西安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积极为学生营造节约环保的氛围,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既丰富教学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五育”的实施得到深化,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需要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为小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发挥作用。鉴于此,学校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创新性地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渗透,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其探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做实“第一课堂”主阵地,让垃圾分类知识入脑,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课堂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学校组织老师集体备课、自制PPT、编写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案,通过劳动课、健康教育课、环境保护课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专题学习,达到全面普及的目的;在日常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中,老师结合各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把垃圾分类知识分高低段、多学科融合渗透;利用美术、综合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班队会等课程开展莲湖区工农路小学垃圾分类活动知识手抄报展、废物利用小制作,将垃圾分类知识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将垃圾分类纳入思政课教学,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教学公开课,并体现在期末综合素质测评中。

学校把垃圾分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新课标”为基础,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的专业知识,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资源再利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供科学依据。

  做活“第二课堂”各类活动,让垃圾分类习惯入心,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以开展主题活动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载体,推进活动与课堂互相渗透,不断丰富内容和参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紧紧围绕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各类节日、专项活动开展各种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活动,既学习普及了有关垃圾分类的专项文化知识,又向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变废为宝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还向学生灌输了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

勤俭,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更是为了涵养德行、品行,同时也是学校育人的首要目标。“变废为宝”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资源再利用的兴趣,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结合实际,将各班废旧蛋奶分发箱改造为班级垃圾可再生资源回收箱,校内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天产生150个奶盒,通过老师手把手教会学生奶盒的处理、集中回收,同时开展“分类垃圾换绿植认领活动和分类垃圾换书籍”相关活动。根据国内生活垃圾较为成熟的分类方式,学校将可回收垃圾分为14类,定期开展生活垃圾主题收集活动,例如收集中秋节月饼盒“变废为宝”,把塑料瓶分为PE瓶和PET瓶进行收集,纸板、综合纸、利乐包装盒分类收集等。通过日常生活废旧物设计时装,开展六一儿童节“时装秀”表演,结合西安市开展的“垃圾不落地、西安更美丽”“蓝莲花志愿者”“爱国卫生运动”“红领巾互助小组”等活动开展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建立起爱物惜物的观念,提升“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在奖励机制上,设立“垃圾分类示范班”“环保小卫士”等荣誉称号,结合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践行情况,通过评委打分实现“评先树优”,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通过各项活动的推进完成,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形成了关于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提高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思路和策略。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小学生的资源生态环保意识。

  做好“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让垃圾分类习惯践于行,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有三方合力,教育效果才会不打折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学校利用家委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走入驻地单位等平台和形式,做好“三结合”教育网络,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家长广泛参与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中。

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不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小环境,带领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社会、未来。学校通过LED显示屏、红领巾广播站、“小手拉大手”等途径,同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西安市莲湖区工农路小学生活垃圾分类教师、家长调研问卷》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制作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栏和垃圾分类小测验单,将各类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可回收垃圾以及纸张、金属、塑料、衣服的回收再生过程标注在墙上,让每个人直观地了解到一张纸、一克金属、一个塑料瓶、一件衣服回收再生可降低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省多少石油、减少多少填埋空间等。积极与驻地街办合作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自行设计垃圾分类宣传贴纸,组织学生对周边区域垃圾桶进行粘贴,分发给家长、街头民众、周边社区和环卫工人,确保垃圾分类精准投放。主动和驻地街道办、消防部门、社区、小区等单位互帮互助,为社区捐赠两分类120L垃圾桶20个,对垃圾分类二类创建单位、学校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共享。

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开辟了学校教育的新途径,经过家校互动、“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当好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的“小喇叭”,带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做好垃圾分类,还是学校德育、劳动教育的关键突破口,助力学校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生态文明实践者,提高了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体会到垃圾分类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意義和价值,自觉把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工农路小学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三个课堂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