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行为与多动症

2021-12-19 17:40徐婧雯刘少英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动症注意力儿童

徐婧雯 刘少英

对杭州市7所公立幼儿园的调查显示,27.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更好动。

孩子调皮、好动,总是处于兴奋状态……这种表现到底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还 是多动行为,抑或是多动症?作为家长,在认

知不足的情况下,难免会有所误解。

活泼好动、多动行为、多动症的定义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期主要的年龄特征。3~6岁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极高的活动积极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喜欢活跃的氛圍,热衷于游戏活动,爱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培养出自主探索环境、与同伴建立关系的能力。活泼好动不属于问题行为,也不属于精神障碍病症。然而,有些父母错误地将活泼好动判定为多动,甚至怀疑为多动症。比如,有的孩子一边阅读一边扭动身体,有的孩子在家里喜欢跑来跑去,等等。

多动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指儿童多动不宁,活动次数明显超出正常水平,是一种有“多动一冲动型”倾向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难以安静下来,异常兴奋,经常干扰别人,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弱,等等。因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停扭动,东张西望,爱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等行为;进餐时往往吃得特别慢,爱玩餐具、桌子、食物等一切可操作的物体;午睡时经常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游戏活动中喜欢来回奔跑,精力特别旺盛。

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疾病,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是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多动等症状的综合呈现。多动症分为3种类型注意力分散型、多动一冲动型、综合型。多动症儿童常表现为3类问题行为注意力缺陷,如注意持续性、稳定性、注意转移和注意广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多动行为不等于多动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孩子有多动行为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多动”并非识别多动症的唯一标准,二者存在许多不同的特征。活泼好动、多动行为与多动症最明显的鉴别指标是“自制力”。正常儿童具有基本自制力,能够在不同场合中表现出符合当前情景的适应性行为,能按要求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多动行为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其多动行为常发于对当前活动不感兴趣或厌烦时,但是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如看动画片时,则会表现出一定时间的注意集中。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多动行为儿童能够在成人提醒下进行一定的自我约束。儿童的多动行为不是病态,是一种发育风险,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得到控制,甚至消失。而多动症儿童的多动盲目且冲动,在很多场合都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症状可能会伴随其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同。

多动症的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因此必须由两位以上儿童精神病学的医生多方检查才能够下结论。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多观察孩子日常的行为状态,如发现不妥,及时进行检查评估;另一方面,不要轻下定论,自行判断,应及时就医,获取专业诊断。产生多动行为的原因

从儿童自身来说,多动行为的产生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发育不成熟,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尚未完成。这导致孩子无法控制自己,会兴奋冲动。二是气质类型差异。幼儿的气质类型分为4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多血质儿童情绪兴奋度高,外部表露明显;胆汁质儿童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抑制能力差。这两种类型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控能力差的现象。三是自尊需求。有些孩子希望用多动的表现赢得别人的关注或重视。

从家庭层面来说,孩子的多动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关系。民主型的父母既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又考虑到孩子需要学会遵守规则,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较少出现多动行为。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采用粗暴强制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使孩子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行为紊乱,可能表现为多动行为。溺爱型的父母往往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失去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养成任性的习惯,表现出不易适应环境、不能控制行为、多动等不良习惯。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没有过多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活动,孩子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自控能力,易表现出多动行为。

针对多动行为的教育策略

1鼓励和引导

鼓励探索。善用夸奖性的语言和赞赏性的表情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保护孩子高昂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敢于想象、善于动手。

提供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既有助于孩子强健体魄,促进大脑发育,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注意安全教育。提醒和教育孩子在游戏中注意保护自己,远离危险物品,不要打扰到他人,不做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2训练和纠正

通过大小肌肉的活动和游戏,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和纠正。

动态游戏。可以采用滑滑板、走平衡木等体育活动来训练孩子的平衡力,抑制过度敏感导致分心。一些跑、跳、钻、爬类型的游戏也可以让孩子获得适度的运动,释放精力。

静态游戏。可以通过穿彩珠、我们都是木头人、夹玻璃珠等需集中注意力的游戏让孩子得到锻炼,也可适当开展听故事、看书、下棋等静态活动。

训练中要注意:

(1)目标要明确。给多动的孩子布置的任务要小且单一,每次做一件事,完成后再布置另一件事情,而且要经常提醒。如果要连续做几件事情,最好用一些指导语来督促。例如,“来,我们开始做练习……先做第一个……第一个做好了,我们来做第二个……”可让孩子自己边讲边做,防止分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对孩子的表现行为及时给予反馈。例如,孩子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安心游戏、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不要含糊其辞地表扬,可针对具体行为,如“拼图时你没有着急,坚持拼完,真棒”“丽丽需要小木锤,你借给她了,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等等。表扬不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可以是拥抱、击掌等行为。但不可盲目表扬,当孩子做出乱跑、乱喊、恶作剧行为时,需进行批评或取消其某种权利。

(3)耐心引导。每一次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体验感受,好的体验使孩子充分享受欢乐,从而趋向这种行为;反之会引起孩子的逃避。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不断地反复中得到巩固,不好的行为需要被反复矫正,家长要耐心引导。

3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专制型家长,学会适当“放手”。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对环境造成破坏时,家长不要立即上前教育,应给予孩子学习、练习的机会。少说教,多带领孩子动手去做,在操作中指引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积累经验。

放任型家长,学会“有准备”。做有准备的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不断学习如何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观察孩子的行为,积极正向地应对孩子突发的行为状况。家长应当先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开始,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同时以身作则,助力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

溺爱型家长,关爱孩子要“理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应给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不放任孩子任性乱来。可以借助制定日程安排时间表,规律活动作息。面对孩子的耍赖、撒泼等行为时不妥协,坚持到底,让孩子逐渐养成按规则做事的好习惯,逐步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猜你喜欢
多动症注意力儿童
让注意力“飞”回来
小学多动症儿童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阅读理解两则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