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宁波“双减”工作方案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家住鄞州区的陈女士觉得,这是儿子上小学后,他們家一段难得的“静好岁月”。“这段时间放学后,儿子经常跟他爸爸去家附近公园打1个小时篮球。看着一大一小在夕阳余晖中远去的背影,能让人短暂地忘记‘小升初’和中考。”陈女士说。
陈女士今年45岁,在银行上班,儿子“胖豆”在市区一所普通公立小学读五年级。她和丈夫要小孩要得比较晚,是在经济和思想上都做了充分准备才生的孩子。当时她觉得在养育孩子方面,他们夫妻应该属于比较理性的家长。“平时和同龄孩子的父母聊天,学前教育、择校、校外培训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我和老公觉得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切理应徐徐图之。”
然而随着“胖豆”步入小学,陈女士坚持的教育目标虽然没变,心态却不知什么时候绷不住了。“一年一度各所学校的升学率比较,亲友聚会上、朋友圈里的‘凡尔赛’式伤害,无处不在的焦虑式教育营销……被大环境裹挟着,你不可能无动于衷。”陈女士说。“胖豆”班上没有报校外培训班的孩子屈指可数。于是,在“胖豆”上二年级时,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并征得他同意后,陈女士给他报了数学、英语以及书法培训班。
亲子关系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陈女士记不清了。也许是她每次看到“胖豆”打开电视时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关于作业“灵魂三拷问”的那一刻;也许是讲解题目好几遍后“胖豆”仍不能理解时她不自觉拔高声线的那一刻;也许是面对“胖豆”别报新概念英语培训班的恳求时她回答“学习怎能半途而废”的那一刻……总之,儿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黏在她身边,母子间越来越容易“一点就燃”,“为了作业的事情,家里一个星期吵三次架算频率少的。”陈女士无奈说道。
这次“双减”工作方案发布后,由于上课时间冲突,陈女士停报了“胖豆”的英语和书法培训班,并且让“胖豆”参加了校内课后托管。目前,校内学习任务还不重,“胖豆”基本上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5点20分放学后,不赶时间上培训班,“胖豆”有时候会主动要求花20分钟独自走回家。如果到家时间还早,他会约上父亲打1个小时篮球。“‘双减’之后,我跟儿子破天荒保持了两个星期没有吵架,这大概是儿子读书以来,我跟他关系最融洽的一段时光。”陈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