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为境”,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2021-12-18 07:35卢钢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太湖降水水资源

卢钢

摘要

“以歌為境”的教学设计策略,实质是基于生活素养,让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能有“着落”。用歌曲《太湖美》贯穿《水资源》一课,可以让学生体悟“人地协调观”,强化“综合思维”,落实“区域认知”,锻炼“地理实践力”。将源于现实的“生活素养”有机地融入课堂,才能使“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开花——结果”。

关键词

地理 核心素养 水资源 教学设计策略

笔者曾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组织的“菁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水资源》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尝试采用将经典歌曲《太湖美》引入整个课堂教学,结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或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素养)来进行课堂设计。这种“以歌为境”的课堂实践,较好地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聆听歌曲,体悟“人地协调观”

在上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太湖美》视频,并结合“歌曲情境信息”,给出驱动课堂学习的两个任务。

1.“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作为无锡人,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你想象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丽画卷”呢?能结合自身体验,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此任务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现实去感受“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质是让学生能领悟到只有“人地协调”了,才能造就如此美妙的人间画卷。

2.“太湖水”曾在无锡经济发展大潮中出现过什么样的问题呢?你认为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此任务设计的实质是一种行为反思和拷问,如果缺少“人地协调观”,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因“水问题”而出现问题。

那么,以上两个任务和课本的哪些知识相关呢?

1.课本指出“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那么,这样的“(太湖)水”,课本中是如何定义的呢?此设计开门见山地引出“水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2.课本说道“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而引出知识点“衡量水资源多少的指标、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

以上课本知识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有没有联系呢?通过思考,不难发现,“太湖水”为无锡的发展提供了种种条件,而无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对“太湖水”的正确认知、合理利用和保护紧密相关,这正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体现的“人地协调”发展规律。

二、循着歌声,强化“综合思维”

循着优美的歌声,笔者提示学生去寻找“太湖水的源头”,并及时展示了一组图片——“干涸的山涧”“太湖之源”等(此略,下同)。配图说明:11月13日,星期三,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前往宜兴竹海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秋的色彩特别丰富,可是山涧却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少了夏季时的水声潺潺。在太湖之源,发现这里的水量也并不大。

结合信息,笔者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让学生思考“山涧干涸的原因”与哪个地理要素有关,答案是降水。而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因此,笔者针对课本中“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内容,进行了“关联阅读分析特征”的活动设计,具体如下:

1.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在地理学中可理解成什么季风呢?

此设计,一是想让学生用具备的“生活素养”和地理学习建立关联;二是为引出“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做准备。

2.之前我们学过“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还记得“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吗?

结合所学和第1问,学生不难理解我国的降水主要和诗句中的“春风”即“夏季风”有关,并进一步理解“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

3.请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进行“图图关联阅读”,观察并思考:

①你能找到图中“水资源南北方分界线”吗?

此设计是想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字知识”落实为“地图知识”,实现“文图转换”,让知识的记忆空间化、立体化。

②结合图中信息,你能说出我国河流年径流量的“南北差异”吗?

此设计是想让学生结合地图信息,学会“读说地图”,实现“图文转换”,让知识概括化、文本化。

③你能说出以上两幅地图的相关性吗?

此设计是关键,笔者试图将“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与“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分布”建立起因果关联,即“降水量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多少”,并能据此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呈现出“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图图关联阅读”也正是培养并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④你能在地图中找到“太湖”的位置吗?能评价“太湖的水量”在我国的总体情况吗?

此设计目的是围绕寻找“情境(太湖)”的地理位置,能基于区域的宏观深入微观,理解微观区域的地理特征受到宏观区域环境特征的影响,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如此学生明白了“太湖在我国的东部、南方”时,就容易综合分析得出“太湖水量,即水资源总体上比较丰富”的结果。此问体现了学地理的真正目的——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以上的“关联阅读”,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区域认知”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应是“综合体现”,各素养无法割裂。

三、结合歌名,落实“区域认知”

在教授“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如下情境任务:

太湖的美,是离不开水的,可是这个季节,太湖的水源地竹海里的山涧水量已经很少了,那么你认为太湖的水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提供学习资料如下:

“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等。

设计“图图关联阅读”的活动,请你观察阅读以上各图示资料中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太湖所在位置与上述图示资料中的哪个城市、哪条河流的降水和流量情况最为接近?

此设计意图是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区域认知”中去,学生通过比照,发现“太湖”与“武汉”“长江”属于同一区域,也因此容易推导出“降水和水量特征方面”存在着一致性。

2.推测太湖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并尝试说出原因。

既然太湖地区的降水、流量和武汉、长江具有一致性,那么即使在没有给出太湖地区的降水和流量等资料的情况下,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武汉、长江的降水、流量曲线图,类比推导出太湖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夏秋多,冬春少”。此问很好地落实了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请阅读一则新闻(图1),结合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此设计目的是通过身边的事例去发现课本知识,通过“关键信息”,容易得出“水資源的年际变化大”这一特征。

通过参与活动的探究、分析,学生较易理解、归纳出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的基本特征(时空不均)。由此可知,“区域认知”的培养,应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层面,在多尺度的区域比较中才能完成地理知识的内化、提升。

四、角色对标,锻炼“地理实践力”

如何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知识融入“情境”中呢?笔者播放视频中的环保志愿者说的话——太湖水曾一度遭受严重的蓝藻危机,使得水质严重下降,虽然现在已经得到有效治理,但是还是有复发的可能。结合该信息,笔者追问学生:“你觉得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太湖水质下降?可以通过什么措施来控制蓝藻复发的可能呢?要实现无锡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设计“走进生活献计谋”的地理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对标”,假如你是环保志愿者,请你选择完成以下任务之一:

1.创作一幅关于保护水资源方面的宣传画。

要求:表现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你想倡导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内容。

2. 撰写“合理使用、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结合生活生产中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能让他人合理利用并自觉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开放式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要“用脑”去学知识,更要求“用心、动手”亲自实践,将课本知识转化成现实成果。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

课堂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实质就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素养的认证提升、强化升华。正因此,才能使“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太湖降水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美丽的地方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