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殿兵
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学校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精心筛选情境案例,精准设计学科问题,精当策划学习活动,将教学内容情境化、问题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呈现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情境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实现价值引领的载体。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接的过程。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认识世界的,教学的出发点不是课本,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学生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学要通过呈现真实生活、创造有“我”之境、让人立在课中央,使情境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这样,学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亲历者、见证者,在真实情境中聚焦真问题,解决真困惑,获得真成长。
淮安市开明中学刘媛媛老师在执教“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这一内容时,借助本土资源呈现真实情境,达成“知行意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的道德成长。刘老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重新建构了教材内容,以“责任”为主线,围绕“知责、明责、担责”三方面内容设计了三个递进式模块:“幸福家庭之子女篇”“活力校园之学生篇”“和谐社会之公民篇”。课始,刘老师播放感动邳州180万人的最美乡村教师郁雪群宣传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和感悟“责任”的内涵。接下来进入“幸福家庭之子女篇”模块,师生合演的情景剧《拍卖前夜的争吵》,展现了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争吵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冲突的办法。“活力校园之学生篇”模块,学生通过角色模拟,体悟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增强了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谐社会之公民篇”模块,教师以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的形式介绍了郁雪群老师的故事和她的“向日葵”读书点情况。学生还现场连线采访了郁老师。通过与郁老师交谈,学生更加感受到她的奉献精神,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课堂最后,刘老师还组织了微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对郁老师所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启动了自我追寻的历程,触发了真情实感。这样的课堂接地气,润心智,有血有肉。
二、设计真实问题,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学习的向导,上承情境下接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关乎师生互动的质量。好课往往是从好的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设计要以“学”为导向,是基于情境的,能直指心灵,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某教师教学“走近老师”一课时,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走近我们的老师”作为议题,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与三个指向本课重难点的开放性问题:“走近老师,了解老师的职业”“为什么要走近老师”“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我们是否还要走近”“有人认为,未来教师这一职业会被现代科技取代,你怎么看”。问题链的设计按照“主题→素材→问题→逻辑”的思路,从了解、理解、尊重三个层面依次推进,以真实问题牵引学生至学习核心地带,聚焦问题,深入体验探究,通过“近”(空间距离)、“进”(理性认同)、“敬”(情感生成),让学生生发思想、形成知识、涵育情感、生长德性。
以上三个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触及了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带,他们自然有话说。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对教师这一职业蕴含的价值取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尊重教师。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课堂上,学生向真而行,呈现了“完整的学”“可见的学”“深度的学”,教师不再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问题因为真实而有效,课堂因为真实而精彩。
三、开展真实探究,引导学生价值选择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蕴含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和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探索社会中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朱锋老师执教“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真实世界进行有意义的联结,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他们在价值判断中树立自己的观点。
在“各抒己见”环节,朱老师巧用了视频“护士张丽芳在支援石家庄抗疫工作时,突然接到母亲病逝消息”,设问“你觉得张丽芳可能会怎么做”。面对这一情境,学生陷入了忠与孝两难选择中,不过还是纷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矛盾分析、思维碰撞中,学生懂得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会发生冲突,但正因为抗疫工作者们舍小家,护国家,才有了大家的美好生活。
在“明辨是非”环节,朱老师讲述了中国抗疫故事,并恰当引入特朗普支持者闯入美国国会闹事事件,提问学生:“有人认为,美国就喜欢祸害中国,建议在美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乘机冲进去‘捣乱’一下,并表示爱国人士必须点赞和转发。如果你看到这条评论,会点赞并转发吗?说出你的理由。”这一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他们各抒己见,争执不下。在争论中,真理越辩越明,学生逐渐明白,爱国需要理性、文明,不能做有损国家形象的事。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要实现学生个体的道德成长,教师就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科素养,实现精神成长和思想提升,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基地建设”(BRA20202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