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轶曌
摘要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强调外化的传授——操作,忽视学生内化的过程。在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重构信息技术课堂,改变教学策略,提升学科素养,是当下主要任务。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学科价值
数字时代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随着工具软件的日益“智能化”和“人性化”,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去解决日常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解决途径也不再唯一。这些都催动着信息技术教师重新认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重组内容,改变教学形式,以期学生能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走进网络世界”是苏科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2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即时通信,还是网络购物,对初中生来说都已不陌生,甚至师生在工具选择上还出现了不小的“代沟”,教师创设的情境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尝试从以下3个途径改变教学方法。
一、问卷调查,由“惑”出发重组教学内容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千百年来,“解惑”始终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为了更广泛、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惑”和其他情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拥有电子产品的数量、购物和求助的习惯、上网时机和倾向、对网络的态度、信息检索与判别能力水平等信息进行了采集分析。
调查显示:94%以上的学生在小学甚至小学以前就频繁接触、使用网络;拥有两部及两部以上电子产品的学生超过了56%;超过65%的学生认为网络提供了放松、宣泄的途径;77%的学生认为网络方便购物,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开阔眼界,但同时超过66%的学生遇到问题还是选择向父母、同学或老师求助,而不是去网络搜索,认为在网络上能快速搜索到所需答案的学生不到28%;与此同时,还有3%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造成了严重困扰。
笔者汇总分析发现,上网对八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但是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多半还困于单一的网络游戏、娱乐交友、被动地在线学习等方面,他们缺乏主动搜索、迭代信息的能力,对网络的作用以及发展,认知模糊、陈旧。于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上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通过“辨一辨”这样一个连线环节,快速地完成“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社区、移动学习”等这些学生较熟悉的模块梳理,把看上去耳熟能详却又如雾里看花的5G技术、人工智能和无感支付、疫情防控等热点结合起来,再通过播放短视频、知识精讲以及学生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知,让学生大胆畅想网络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二、深度挖掘,情境介入促发教学设计
笔者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尤其是从学生提交的“文明用网承诺”中看出:由于学生长期受网络检索习惯的影响,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教师给予的补充内容并不能影响其原有认知。为此,笔者又进一步调整了教学设计,旨在突破学生固有的信息茧房。
鉴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周末的一天”,按照时间轴,通过活动和场景切换,贯穿网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笔者通过跟个别学生交流,再结合学生的反馈生成动态的课堂资源,最终形成了“比一比”的环节。在环节中出现了两个同龄的小伙伴:A使用智能家居,在洗漱的同时获取时政信息,在自主学习时用空中课堂释疑解惑,午后用阅读软件积累知识,下午用规划路线的软件带家人散心,沿途用具有图像识别功能的软件主动认识新鲜事物,晚上则跟随运动软件坚持锻炼……B则是带着起床气坐到书桌前,不一会打开手机刷刷信息,看看视频,心不在焉地学习,间或跳出一个广告都能让他再一次走神,百般无聊地到处找有什么八卦好让他发到群里引起其他人的关注,马虎潦草地完成作业,带着不甘心和一丝愧疚结束了周末的生活。
这样一组冲突感较强的对比,一出现就引起了学生的窃笑,这窃笑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在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多的是觉得笔者的设计太假。此时笔者利用这种被调动起来的兴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两个小伙伴若干年后在谈吐、体能、受欢迎程度等方面的可能性。笔者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关注自身在网络检索和主动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设计了“搜索即学习” 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之后,渐渐地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在知识缺乏、认知模糊时,忽略和等待不是好的方法,只有认识到搜索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管理信息的过程,才能掌握好策略和方法。笔者也鼓励学生们要掌握策略、转变目标、不断探索与学习,要有批判性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和使用信息。
三、过程管理,德育应对体现学科价值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追踪学生活动,笔者长期使用一种学习管理平台,通过平台捕捉到如下信息:
1.超过30%的学生反映“每次都只打算上网待一会,但常常又控制不住时间”。大量的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往往让未成年的学生“刷得停不下来”,学生们会不受控制地将学习时间分配到网络娱乐信息之中,消耗学习精力,最终影响学习质量。
2.超过25%的学生认为自己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上线看到的消息非常相似且单一,但是不上线又觉得很孤独和无聊,离开智能设备反而不知道该怎么与家人和朋友相处。
这些困惑从侧面反映出:在数字时代下,初中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处于非认知水平。虽然在常态认识下,非认知因素不及认知因素对学生的学业影响深远,但依然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科教师也有必要主动介入,通过积极的德育应对体现学科价值。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协商,不断修正认知偏见,培养理性思辨思维。再如,学生合理利用校园生活时间,丰富线下社交活动;教师通过开展模拟社区、研学旅行、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加强社交实训,减少网络的社交依赖。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利用平台的“互动评价”功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按一定权重对作业成绩和评价成绩进行评价,这3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协商和沟通。当然,需要教师通过提供范例或组织讨论等方式,提前将测评要素(包括各要素的权重)相对固定下来,在这一前提下再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由此,在以上3个途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闭环,结合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在设计和实践中,尝试将认知、能力与素养提升渗透于各个环节,最终通过学习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在数字时代下,教学的对象、外在环境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传递前沿思想、培养前沿素养的一门学科,自然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改变教学策略,发挥学科优势,在生生、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中提升学科素养,为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