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天涯 杨 风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按照全国教育大会“一县一策”原则制订教育脱贫攻坚方案,举办教育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稳步提升教育脱贫攻坚质量。四川省教育大会针对教师发展的工作措施,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和资源配置,推动加大编制统筹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调整力度,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配备体育教师比例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同时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保证体育师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因此,研究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探索农村体育教师培养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发挥体育教师的更大作用。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以江油市为中心,向其他县、贫困乡镇学校辐射选取抽样,发放调查问卷,对贫困农村学校107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每所学校达不到一名专职教师的最低标准,非体育专业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体育课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课题组从学校访谈了解得知,部分乡镇体育教师只有1名,多余课时全部由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缺少技术指导。
首先,从实地访谈调研得知,农村部分中小学近年来体育特岗教师补充非常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与考试招聘办法有直接关系,即使招来了教师也容易形成跨学科专业上课的现象,学非所用。建议在实施“特岗计划”时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补充农村学校,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针对农村学校教师超编、岗位缺编、师资学科不合理的诸多矛盾,各级政府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农村学校实际考虑定编教师,按照国家体育课程课时标准,及时对学校学科师资结构、编制数量进行合理核定,及时配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建立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编制新保障体制,从源头上解决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矛盾。
最后,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壮大现有体育教师队伍。一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二是以市级教育科研院校为培训基地,建立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机制,以专职教师为示范,辐射带动兼职体育教师,发挥“火种”的作用。
1.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培养与专项发展的课程改革
国家规定高校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的结构模式。研究认为,全科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定性农村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科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能够胜任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训练与组织体育活动等工作,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全科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体育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综合”“农村教育的个性”的三教融合。将专业能力、教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培养一体兼顾,所有课程改革以进入农村与服务农村为核心而推进。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等农村小学教育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其次,定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从事小学体育健康课程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小学体育的示范与教学,主要课程武术、游戏、花样跳绳等与农村小学体育密切相关,并且符合农村小学特殊场地区域和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最后,更加注重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小学实践活动指导、小学少先队管理等符合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始终以“进入农村小学,服务农村小学教育”为目标,围绕农村全科型小学体育教师所需知识与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在校学生学习兴趣,开设小学课堂对应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是定位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小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完成“进入农村、服务农村”的目标,必须进行综合培养课程改革,改善农村小学体育现状,制定培养农村全科型教育所需的综合技能,开设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四大课程群。专业课程的学习除所需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让学生掌握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加强适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项目学习。如花样跳绳、广播体操、体育游戏等,不受场地限制,能够满足农村小学设施落后、设备不足的教学条件。实践课程包括农村小学每学期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体育教学调查与心得报告,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心理素质,让新教师能迅速站得住讲台。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小学教育学、教师口语以及美术、英语、语文等小学教师所需掌握课程,学生掌握多门科目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特殊现状而设置的适应性策略。选修课程主要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育法规等小学教师所需的素质与知识。
三是定位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主要包含专业必修课与专项选修课两大类,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安排在一年级,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运动解剖。二年级专项选修课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三项选择一项,武术、田径、体操三项选择一项,花样跳绳、健美操、体育游戏三项选一项。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农村小学全能型体育教师的需要,也能让学生掌握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同时,在体育普修课进行基础训练,进一步提高体育技能,强化体育专项能力和体育理论培养。
2.制定科学的实践体系和管理制度
与农村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在农村小学建立实践基础,使学生进入一线,熟悉农村小学体育的现状与需求。并且根据在校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相对科学的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育教育专业校内实践方面,每日早操带队、每周课堂教学实践、每期运动比赛、每年综合测评,体现了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每学期进入小学见习一周,二年级定岗实习十二周,三年级教育实习十二周。学校做到有方案、有标准,教师做到有监督、有指导、有考核,学生做到有总结、有收获、有回报,真正做到“教、学、训、评”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培养落到实处,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大纲》《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细则》《体育教育专业校外实践的考核标准》等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校内外实践规范化、有效性提供保障。从往届毕业论文(设计)可以看到,90%以上的选题来自农村教学实践。
3.建立“双向、互通、融合”的农村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建立高教与基层融合的机制,在地方县(区)小学建立稳定、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并聘请优秀的农村教师作为在校学生实训的指导老师,让农村小学教师共同带动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双向、互通、融合”的农村体育教师培养模式,高校主要负责教授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习基地小学主要负责常规见习、教育顶岗实习、教育实习等各方面的安排与指导,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是在实习基地小学与高校交替进行,并规范实践内容与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普遍缺编,兼职体育教师人数多,专业技能较差,学历层次较低,主要存在教师编制核定体制改革滞后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对体育教师需求增加之间的供需矛盾。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健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编制保障体制为突破,同时指引高校对体育专业农村全科教师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为贫困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