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娟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时期的孩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相信万物都有生命,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在这个阶段,幼儿想象力丰富,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幼儿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关键阶段,其中文学想象力的培养是实施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能高效地培养幼儿的文学想象力,对促进儿童文学素养和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强调民间故事和童话是幼儿的第一位导师。其实,一些著名民间故事最早的文本就出自我国。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中的《叶限》叙述的是一个洞主的女儿名为叶限,幼年丧母,从小就聪明能干,深受父亲的喜爱。父亲去世后,继母对她不好。在参加一次地方的节日活动中,叶限瞒着继母,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去参加活动,被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发现后,她匆匆逃离,留下一只金色的鞋子。这只金鞋被邻近海岛上的国主捡到,他派人到拾得鞋子的地方找到叶限,带着叶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周作人对《叶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的“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民间故事为儿童构建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的,可以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文学想象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很早就进入了叙事的世界”,一般幼儿在3 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能力,具备绘画、角色扮演、讲故事、舞蹈等能力,并且对各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受力与表现力。幼儿通过民间故事的学习可以获得大量的素材和情景,积累表象与经验,洞察世事,提升自身的文学想象力。
民间故事整体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同时隐含着朴素的哲理和历史背景。它使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大脑中构建新的图像,并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伴侣。幼儿期是幼儿想象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以民间故事为载体对幼儿实施文学想象力教育,需要从民间故事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
选择适合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民间童话故事。幼儿的想象力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是无意想象,其学习过程中大脑中积累的表象比较少,想象过程中没有特定目的,天马行空。根据幼儿想象力发展特点,教师在民间童话故事选材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选择有幽默感、幻想性强和符合儿童兴趣的故事。有奇特幻想的故事契合幼儿浓重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通过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述提升幼儿对民间故事阅读和倾听的兴趣,同时能满足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让幼儿能够在大脑中结合生活实际去积累各种事物的表象;富有幽默感的民间故事是在积累前人经验基础之上的,可以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启发幼儿智慧,促使幼儿在有中国文化历史底蕴的民间故事想象过程中形成创造性和独特性。其次,教师应选择能启迪幼儿审美想象与表现的民间故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生理和审美发展特点,尝试选择幼儿喜欢的、适合幼儿接受的、符合幼儿审美口味的民间故事,以此激发幼儿的审美想象力,丰富幼儿的文学想象力。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想象力。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读书法,培养幼儿文学再造想象的能力。再造想象力是幼儿根据某种事物的模式或词语在脑海中产生某种事物的新形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听觉或视觉来接受民间童话故事,学生沉浸在故事意境时亦能体会到故事中包含的既定历史环境及文化,间接体验和理解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情趣,丰富幼儿文学重构的想象力。其次,通过讲故事、创作作品和表演戏剧来增强幼儿的文学想象力。讲故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阅读和欣赏的民间故事,适当地引导幼儿讲述故事。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可想象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可以针对特定主题讲故事,并可以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来创建故事以开展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活动。在幼儿广泛阅读和欣赏民间童话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来创编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及时让幼儿的文学想象表达出来,通过各种鼓励方式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掌握民间故事的表达技巧,注意民间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情节和语调,丰富故事内容,增加故事情节,增强幼儿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幼儿的文学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