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观与临终关怀的发展困境

2021-12-17 03:13卢青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文化

卢青

摘要:临终关怀服务是现代医疗发展的重要产物,它通过姑息治疗等方式帮助临终病患缓解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也有利于家属减轻心理、精力等方面的负担和压力,彰显了对生命的敬意和关怀。但是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面临与传统孝道观的极大冲突,发展遭遇瓶颈,本文通过明晰传统孝道观和临终关怀的含义,探讨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现状,发现当前临终关怀服务与传统孝道观的冲突集中于亲属间对“死”的避讳、“孝道”绑架下的过度治疗、知情权”与“善意隐瞒”的冲突等方面,并提出了批判继承传统孝道观、加强社会和政府对临终关怀的支持、探索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等发展方式和应对路径,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临终关怀,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它,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优质、全面的临终关怀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传统孝道观、死亡教育、“孝”文化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1988年开始在中国兴起,在发展的这30多年历程中,临终关怀发展迟缓且多次面临停滞不前的状况,原因在于过低的民众接受度,传统孝道观下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了解过于简单,对此持质疑、误解和抵触的态度,临终关怀与传统孝道观相悖的生死观概念等也使临终关怀深陷伦理发展困境。

一、传统孝道观与临终关怀内涵

(一)传统孝道观内涵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几千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孝本生于血缘,亲情之爱,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和“养”,其概念最早形成于西周时期,后在儒家文化的倡导下孝文化的核心内涵转变为家庭伦理。儒家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的思想,使一般的亲缘血亲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传统孝道观就是在儒家孝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强调对父母恭敬、顺从的态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临终关怀内涵

中国古代就已经使用“临终”一词,现在也被人频繁使用,“临终”一词的基本含义是病人的生命活动接近终结的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下,病人不但会面临各种生理机能的下降与丧失,而且在心理上也会经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亲人的依恋、精神状态处于不稳定情况,这时,专业的临终关怀可以为病人提供医护环境、人际关系支持和精神援助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有明确的定义,“临终关怀指的是系列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粘祌疾想来预并缓解出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的生活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并不受到年龄和群体的限制,它是由患者的生命状态决定的,可能是老年、中年、青年、儿童甚至是婴幼儿。而且当病患进入临终状态时,身边的亲属和朋友也往往饱经心理折磨,需要专业的心理調节和支持,所以临终关怀不仅要服务病人,而且要对病患家属进行心理扶助,病人临终状态对亲属的极度依恋致使病人亲属的心理状态和生死观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保障病人权利、尊重病人人格的原则。

二、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英国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是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由西斯莉.桑德斯女士在1967年创建于英国希登汉地区,这一举动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后续多个国家沿用了该机构的临终关怀模式。迄今为止,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是美国,法国、日本等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研究。

我国内地首次探索临终关怀领域的机构是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10月成立的南汇护理院更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1991年11月,卫生部将临终关怀作为独立学科正式列入全科医生培训大纲,后续医学院校也设立了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截至目前,学界关于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在模式探讨方面也开展了多次重要会议进行细化,临终关怀在上海、青岛等城市开展起特色服务模式的实践,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本土特色,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临终关怀服务起步晚,整体水平低

虽然临终关怀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依旧处于公众接受度低、社会支持力度不足、法规与政策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等困境之中。我国有141178万人,是一个人口大国,老龄化趋势也逐步显现,且根据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死亡质量指数资料来看,中国的死亡质量指数在被调查的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71位,综合得分仅有23.3分。据《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总报告》估计,每年有超过750万的病患需要临终关怀服务,但是多数病人没有获得,多数病患从未获得过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且临终关怀服务水平整体上处于低水平。

(二)临终关怀机构地域分布不均

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多数临终关怀机构分布于一二线城市周边,服务人次并不多,中西部地区和乡镇几乎没有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分布,服务项目大多沿用传统临终关怀模式,采用药理镇痛手法居多,忽视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和心理支持的需求。

(三)临终关怀病人谱狭窄

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年龄上老年人比例过分偏重,忽视其他年龄群体,疾病上多数病人是晚期癌症患者,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患病人口比例在世界居于前列,心脑血管死亡率更是处于世界第一。但是这些疾病的病患参与临终关怀的人数远低于癌症患者,侧面表现出临终关怀服务病人谱狭窄的问题。

三、传统孝道观对临终关怀发展的阻碍

临终关怀强调病患的生命质量和生存尊严要重于生存时间,它通过对老年病患的缓和医疗治理方案、心理抚慰、精神支持、生活护理等方式,帮助老年人在其临终阶段得到心灵的平和、安定与满足,帮助病患在生命终期建立维持人的基本尊严。但是传统孝道观念主张侍奉父母延年益寿,更强调生存时长,传统孝道观中,儿女如果做出缩短父母生存时长以谋求更高生存质量的决定将被斥责为不孝,这与临终关怀的意义主张产生较为激烈的冲突,因此,临终关怀发展处于与传统孝道观对抗的伦理冲突之中。

(一)亲属间对“死”的避讳

我国传统文化秉持的朴素的生死观念中,存在“恋生恶死”的观念,往往避讳死亡话题,缺乏对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思考等问题的探讨,即使是亲属间也极少触碰关于死的话题。对比西方的生死观教育,我国在生与死的意义、价值等等的引导和教育仍然处于匮乏的状态,民众过分在意生命延续的时长,忽视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质量。[5]在该环境影响下,当病患处于濒死期,被迫必须直面死亡时,内心通常是极度恐惧和慌乱的,甚至会出现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等问题,亲属不仅缺少专业的医疗知识,而且在沟通技巧上也稍显不足,容易出现理解偏差,难以给予病患良好的心理疏导和舒适的医学护理,双方都产生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反而造成了病患虽然被亲人围绕和照顾,但并未获得高质量的支持与陪伴的尴尬局面。

基于传统意义上对死亡问题的避讳,也导致当前临终关怀事业缺乏专业人才,目前的从业人数少而且专业水平不足,不仅在医学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滞后,职业实践能力方面也缺乏锻炼和培养,在多学科融合交汇的心理护理上,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待进一步的融合发展。该行业经验探讨、病例分析、学术交流频次也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些因素严重的制约了临终关怀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孝道”绑架下的过度治疗

对于重症末期的老年病人来说,子女支持下的过度抢救仍然大量存在,在明确被告知抢救过程和后续维持对老人无意义甚至是折磨的情况下,子女出于对傳统孝道观中“不孝”指责的畏惧,坚持耗费巨额医疗费实施猛烈地治疗和抢救,去追求病情好转的微末之望。这种通过科技手段强行延续病人生存期限,但是忽视病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存质量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孝”的偏执、扭曲的理解。

(三)知情权”与“善意隐瞒”的冲突

目前,民众普遍认为在面对重症临终期患者时,家属应当对病人善意隐瞒病情,因为担心患者在面临重大打击下病情更加恶化,家属往往要求医生配合隐瞒病情,这些情况都不难让人理解,但是实质上却损害了病人的知情权,让病人难以对自身身体情况和病情有准确、清晰的认知,无法对未来有限的生命时长做出符合内心的、可行的方案,病人的临终期只能完全听从家属的安排,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当病情逐步恶化到难以隐瞒的时刻,反而让病人在病痛和失望中感受欺骗和落寞,未完成的心愿最终变为永远的遗憾,成为目前临终关怀中的伦理困境。

参考文献:

[1]梅旭,张婷婷,邱芳,尹嫒妮,刘梦婕.泸州市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5):353-358.

[2]孙丽欣,姜旭,房欣,李默洋,黄卫东.长春市老年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9):1980-1983.

[3]杨旻,朱雪娇.国内医学生死亡教育现状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4):1947-1951.

[4]朱欢.临终关怀在晚期肿瘤护理中的应用——评《实用肿瘤护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2):175.

[5]张秋菊.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谈临终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8).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山东对肉鸡屠宰推行“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