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雷 高明
摘 要:文章借鉴产业融合度的相关测算方法,通过构建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24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分析发现,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由严重失调逐步到优质协调,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1Z07070629)。
2021年7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升级,大力推动文旅产业的双向融合和互促发展。山东省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巨大,其力图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来丰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发出美丽乡村旅游、非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健康疗养旅游等丰富的文旅产品,力争打造“文旅山东”亲民地标[1]。但是,山东文化旅游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整合提升不够,文物保护、开发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资源和灵魂,旅游是展示文化的广阔市场和载体,要在旅游中萃取、提炼、感受以及体验文化元素,在文创活动中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文旅融合中释放绿色发展新活力,进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耦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演化过程的考察中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2]。Nagy認为产业融合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内在需求、价值追求,外在的市场自由化以及全球化。李美云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间或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方式,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逐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文旅融合研究方面,Christen M. Rogerson以南非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化创意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范红艳、薛宝琪对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进行分析,主要从产业规模、接待规模、产出水平和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模型指标。赵雯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推演分析,表明两大产业关联度为正,有着明显融合发展趋势。耦合研究方面,胡凤英通过构建旅游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2003—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进行了分析[3]。文琦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
整体来说,学者们开始从数量模型的角度,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着手研究产业融合发展,并结合某些旅游名城和经典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对山东文旅耦合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构建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有效路径。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旅游数据来源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二)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概念,按照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相关性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产业营收效益、产业资源机构、产业从业规模等3个一级指标,以及文体、娱乐业生产总值等24个二级指标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因近十年山东省图书馆数量变化量过小删除此项指标。
(三)研究过程
1.数据处理
笔者对单位不一致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4]。由于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因标准化过程中所用数据与最小值相等时分子为0,所以所有数据统一加0.001处理,公式如下。
C为耦合度,协调度D指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可体现出协调状况的好坏,T是协调指数[5]。因为此模型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等重要,因此待定系数同取0.5。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
经计算可得,山东省文化产业在2010—2013年发展呈递减趋势,在2014年之后发展态势良好,基本呈上升趋势;旅游产业在2010—2012年发展水平不断攀升,但是在2013—2014年出现短暂下滑,在2015—2019年发展步入正轨并逐年提升。由此可知,山东省近十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除个别年份之外总体呈稳步上升状态,在2015年之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文化产业(见图1)。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度、协调度分析
在2010—2013年,耦合度递减至最小,2014—2019年耦合度递增。协调指数在前5年呈递减趋势,在后5年逐渐提升。与此同时,协调等级随着耦合协调度的降低在2010—2014年逐步降低,在2015—2019年强势提升,最终实现协调发展(见表3)。2015年以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山东省自文旅融合发展以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发展红色游、康养游、生态游、研学游等具有深度体验感的文旅产品。近五年,山东省加强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创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举办形式,在全球各地陆续开展“山东文化年”“孔子文化周”等文化传播交流活动,获得其他国家的赞许。2017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惠民旅游活动直接拉动消费超过22.3亿元,累计参与民众达7.36亿人次,间接拉动消费近5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在2018年被列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更是加速了文化产业发展。
(一)结论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尚不稳定,发展步调不一致。文化产业在近十年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过程,而旅游产业则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随着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优化,由2014年的严重失调到2019年的优质协调。
(二)建议
1.理念的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互补性,文旅融合的首要步骤是做好理念的深层次融合。以文促旅,就是用文化的实质来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精神品位和品质。以旅彰文,把文化转化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让旅游场所转化为文化活动阵地,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
2.产品的融合
旅游可以慰藉心灵,而文化可以使精神受到洗礼。文化旅游相较于传统旅游业而言,更注重游客的创意和体验感;既要满足游客互动体验的个性需求,又注重文化元素的传播和交流。從产品需求入手,做好文化的植入,深度挖掘整合本地碎片资源,推陈出新,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业态的融合
要突出政府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深度开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加强文旅产业的开发和媒介宣传,打造完整产业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旅游向跨界融合业态发展,文旅业务向文旅综合体发展,由单一旅游项目经营向文化旅游产业链转变,促进产业链内部产业的协同发展。
4.技术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文旅产业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径和融合模式也面临着数字化变革。要打造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在产业融合中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旅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1] 吴晓云.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DEA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2(19):9-10.
[2] 陈田.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1-7.
[3] 王伟,刘敏,王萍.山西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5):82-86.
[4] 岳芳敏,黄守丕.广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3):88-98.
[5] 陈鹏菲,赵景峰,彭邦文.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