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史舅生,靳兆印,尹若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骨质疏松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骨质疏松可增加骨折风险,其中以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1]。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OTF)的常用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且在改变椎体稳定性、增强椎体强度、减轻脊柱疼痛上具有优势,但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2]。后凸畸形以长期胸腰背部疼痛及迟发性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致患者瘫痪[3]。目前临床关于后凸畸形的研究多集中在治疗上,对其发生影响因素及预防的关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19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93例行PVP治疗的老年OTF患者资料,分析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OTF诊断标准[4],经影像学检查证实;(2)L1~4骨密度T值≤-2.5SD;(3)年龄≥60岁;(4)符合PVP指征(受伤至手术时间<3d、Cobb角≥20°、无脊髓压迫症状、不伴有局部或全身感染、无骨水泥或造影剂过敏)。排除标准:(1)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椎体感染;(2)多节段骨折;(3)骨病理性改变、恶性肿瘤所致胸腰椎骨折;(4)手术行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5)陈旧性骨折。
本组患者93例,男性47例,女性46例;年龄62~79岁,平均65.1岁;致伤原因:跌倒伤60例,道路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8例,其他4例。本研究获得笔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HZYLL2014082),所有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1PVP手术方法 患者行仰卧位,腹部悬空,经C型臂X线机透视对病椎、椎弓根位置进行确定并标记。胸椎骨折经肋椎关节间隙或椎弓根入路,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入路。利多卡因局麻,经C型臂X线机引导,采用13G带芯穿刺套针顺椎弓根刺入伤椎,当针尖前进至椎体前中1/3交界位置时将其抽出,沿工作套管注入含显影剂硫酸钡的骨水泥0.5mL,监视器下观察是否有骨水泥渗漏及静脉返流。确认穿刺针位置恰当且显影剂无渗漏后,将骨水泥调成牙膏状,在监视器下注入椎体,当感觉推注阻力较大或已渗透至椎体后缘时停止推注,待骨水泥固化后,来回旋转穿刺针数次后将其拔出,包扎穿刺点。术后观察15min,如患者无不适将其送回病房。
2.2迟发性后凸畸形诊断[5]根据《骨与关节损伤》诊断迟发性后凸畸形:当骨折在正常应该愈合的时间内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假关节,采用X线片检查发现骨折节段局部后凸角≥30°。PVP术后对93例老年OTF患者进行门诊随访,以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为后凸畸形组,未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为无后凸畸形组。
2.3收集临床资料并赋值 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致伤原因(跌倒伤、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其他)、骨折部位(胸椎、腰椎)、骨折节段(T11、T12=0,L1、L2=1)、骨折AO分型(A3.1、A3.2=0,A3.3=1)、上终板损伤、椎体后壁骨折(无=0,有=1)、邻近椎体骨折(无=0,有=1)、远隔椎体骨折(无=0,有=1)、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有=0,无=1)、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包括疼痛(一般疼痛不需要止痛药为1分,疼痛难忍需止痛药为2分)、辅助检查(影像学表现:压缩骨折为1分,爆裂性骨折为2分;磁共振只有信号改变而无压缩为1分,既有椎体高度改变又有积水征象为2分;骨密度-3.5~-2.5为1分,<-3.5为2分)];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总分0~29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椎体楔形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上位椎间盘角(采用Image-Pro软件,在标准侧位X线平上测量)、伤椎下位椎间盘角(采用Image-Pro软件,在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否=0,是=1)。将上述部分可能导致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因素进行赋值,并以之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迟发性后凸畸形(未发生=0,发生=1)为因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93例患者PVP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伤椎骨折均愈合,发生迟发性后凸畸形30例(32.26%),无后凸畸形63例(67.74%)。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上终板损伤、TLICS评分、椎体楔形角、伤椎后缘高度比、伤椎下位椎间盘角、邻近椎体骨折构成比、远隔椎体骨折构成比、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构成比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畸形组BMI、骨折节段L1及L2构成比、骨折AO分型A3.3构成比、椎体后壁骨折构成比、长期使用GC构成比高于无后凸畸形组,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小于无后凸畸形组,术前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低于无后凸畸形组(P<0.05)。见表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后壁骨折、术前JOA评分低、伤椎前缘高度比低、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小、长期使用GC均是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 1 两组可能导致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影响因素差异比较
表 2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
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因胸腰段在生物力学中较为薄弱,因此90%以上的脊柱骨折位于胸腰段[6]。目前临床治疗老年OTF的目的在于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脊柱力学及神经稳定性,恢复功能锻炼,预防压力性损伤、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PVP在高压下通过穿刺将流动骨水泥自椎弓根注入椎体中,以改善椎体高度并增加其强度,从而达到治疗老年OTF的目的[7]。然而,PVP难以实现椎体高度的彻底恢复,且无法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骨折在正常应愈合时间内出现假关节或畸形愈合,此时发生的后凸畸形为迟发性后凸畸形。研究显示[8],如未及时纠正后凸畸形,将导致慢性腰背疼痛、再发骨折,甚至损伤脊髓神经。探讨PVP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于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显示,后凸畸形组BMI、骨折节段L1及L2构成比、骨折AO分型A3.3构成比、椎体后壁骨折构成比、长期使用GC构成比高于无后凸畸形组,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小于无后凸畸形组,术前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低于无后凸畸形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后壁骨折、术前JOA评分低、伤椎前缘高度比低、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小、长期使用GC均是影响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已证实[9-11],骨折初始稳定性未获得良好重建或重建后未得以良好维持是OTF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当OTF合并椎体后壁骨折时,脊髓稳定性被严重破坏,导致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12]。椎体后壁骨折曾一度被列为PVP禁忌证,尽管PVP治疗合并椎体后壁骨折的OTF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椎体加固难度大,骨折稳定性难以保障。
JOA评分是人体功能性障碍严重程度的量化评价指标[13]。OTF术前常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该分数越低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手术难度较大且恢复速度慢,脊柱稳定性降低,增加后凸畸形风险。伤椎前缘高度比是前柱结构被破坏程度的体现,该值越大提示破坏程度越严重,术后稳定性也越易维持。相反,伤椎前缘高度比降低,提示伤椎骨松质被严重压缩,即使PVP使伤椎前缘高度及稳定性得以显著恢复,但是骨松质恢复困难,椎体中明显残存骨缺损区域,影响骨折愈合,不利于维持术后矫正度,易发生后凸畸形。影像学分析显示[14],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减小提示椎体高度丢失,脊柱面临较高的急性不稳风险,伤椎将因持续重力负荷而发生崩塌。老年OTF患者由于伴有骨质疏松,椎体中骨小梁稀疏,严重时表现为“蛋壳样”椎体,在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外力下即易发生骨折,破坏脊椎力学结构,且在负重后椎体再次被压缩,可能导致严重多椎体病变,后期常发生后凸畸形。G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独特而良好的药理作用,骨折后该药物的使用可显著减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但同时伴随着较多负面问题。研究显示[15-16],长期使用GC将导致骨量进行性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其作为调节分子,可激活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减少I型胶原及非胶原蛋白释放,破坏骨小梁结构,影响骨基质形成及组织修复;因缺少致密骨小梁的支持,椎体受力不均、稳定性降低,导致后凸畸形;GC的使用可影响椎管及血管的表面积、容积,延长骨折愈合时间。
综上所述,椎体后壁骨折、术前JOA评分低、伤椎前缘高度比低、伤椎上位椎间盘角小、长期使用GC均是PVP治疗老年OTF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