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陈韬 荆晶 王清松 卢旭 汪奇 陈韵岱 郭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状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1]。国家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PCI手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PCI 数量从2015年的56万余例增加至2019年的103万余例。但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PCI增长率由2015年17.3%下降至2019年13.0%,上升速度逐年减缓。尽管介入技术及器械得到了很大改进,置入支架术后带来的支架内再狭窄、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2-3]仍然亟待解决。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的半顺应性球囊,当球囊扩张时与血管壁接触,药物在原位释放并迅速进入血管壁内,达到有效浓度。DCB用于处理冠状动脉病变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相比避免了异物置入,同时减少了远期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2-3]。DCB处理支架内再狭窄获得《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血运重建指南》[4]和《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5]推荐。此外,多项研究证实DCB应用于原发小血管病变在9个月的随访结果不劣于DES,也有多项研究探索了DCB在处理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病变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6-8]。本研究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近5年的冠状动脉介入数据,旨在研究DCB在PCI中的应用趋势,尤其是在原发血管病变中的使用变化情况。
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PCI的18 37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临床符合冠心病诊断;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左主干狭窄>50%,非左主干病变狭窄>70%),且存在缺血证据需行PCI;使用DES或DCB成功处理靶病变。排除标准:基线资料不全者。
所有患者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病变性质不同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与原发病变;依据参考血管直径分为原发大血管(参考血管直径≥2.75 mm)病变和原发小血管(参考血管直径<2.75 mm)病变;按病变部位不同划分成左前降支(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病变、左回旋支(left circumf lex branch,LCX)病变、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病变及边支(包括对角支、钝缘支、间隔支、后降支、左心室后支)病变。
针对病变特点由术者决定使用DES或DCB。使用DCB前,对病变血管进行充分的球囊预处理,包括半顺应性球囊、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棘突球囊等,必要时使用腔内影像技术及功能学检查(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及功能性血流储备分数),使预处理达到使用DCB的治疗标准。标准参考DCB德国专家共识小组最新建议[9]。
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将年度视为分类变量,以2015年为参考基线,不同年度PCI器械使用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前进行加权。所有检验均为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934例患者,平均年龄(61.8±11)岁,其中,男731例(78.27%),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见表1。
表1 934 例使用DCB 患者的基线资料
5年间总共18 377例(分别为3562、3522、3383、4116和3794例)患者行PCI,接受DES患者2015年为3268例,2019年为3205例;接受DCB的患者由2015年61例增长到2019年的391例;接受DES治疗患者在PCI中占比从2015年到2019年由91.75%下降至84.48%,接受DCB患者占比由1.71%增长至10.31%(P<0.001,图1)。
图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病例占比(P<0.001)
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共934例患者(包含975处病变部位)接受DCB治疗,共使用1072枚DCB。其中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共563例(60.28%,592处病变,使用669枚DCB);原发病变371例(39.72%,383处病变,使用403枚DCB)。DCB在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应用从2015年的33例增长到2019年的224例,同时在原发病变血管中的应用也由28例增长到167例(图2)。
图2 药物涂层球囊在不同病变性质中的应用情况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相比,DCB在原发病变治疗中的使用占比分别为0.98%(28/2849)、0.92%(26/2817)、2.03%(42/2064)、3.50%(108/3087)和4.72%(167/3538),且2015年与2019年比较,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12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DCB在原发病变治疗中各年份间存在线性关系,皮尔森R=-0.09。
应用DCB处理原发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75 mm)由2015年4.71%(21/446)增至2019年17.49%(124/709),原发大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75 mm)的DCB使用由0.29%(7/2403)增至1.52%(43/2829)。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0.13),DCB在原发小血管中应用稳步增长,在原发大血管病变中的使用也呈逐渐增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表2)。
表2 不同血管直径原发病变药物涂层球囊应用情况[%(例/年度总例数)]
LAD 2015年从0.56%(7/1241)增至2019年3.95%(62/1569),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CX从1.31%(6/457)增至6.20%(37/597),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3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CA从0.22%(2/921)增至2.52%(26/1030),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边支血管从5.65%(13/230)增至12.28%(42/342),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χ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CB在不同部位原发病变中的应用存在线性关系,皮尔森R=-0.17(表3)。
表3 药物涂层球囊在不同部位原发病变中应用情况[%(例/年度总例数)]
本研究结果显示PCI随着DCB的临床应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15年至2019年本中心PCI总数增长缓慢,其中DES病例的占比由91.75%下降到84.48%,而DCB病例的占比由1.71%上升为10.31%,呈显著增加趋势。研究表明DCB在支架内再狭窄、原发小血管病变中安全有效,与支架相似,某些文献甚至显示与支架相比更多地减少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栓形成的发生,降低晚期管腔的丢失率[10-13]。因此,获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推荐,并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原发小血管病变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在原发大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与小血管相似,DCB组不劣于对照组(DES、裸金属支架、单纯球囊),且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率更低[4,14-15]。本中心接受DCB处理的934例患者术中及在院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这可能与术中发现DCB后存在B级以上夹层患者均给予补救性DES治疗相关[16]。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给支架置入带来更多的挑战,存在更多的急性闭塞和再狭窄风险[3,17]。早期Cortese等[18]小样本研究显示DCB再狭窄率和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DES,提示DCB治疗小血管病变效果不理想。但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DCB在治疗原发小血管病变中有着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结果[19]显示:冠状动脉原发小血管病变(直径≤2.75 mm)的PCI中,DCB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均不劣于DES;6个月时的晚期管腔丢失以及12个月时的心肌梗死、DCB事件发生率更低。国内首个随机对照研究RESTORE SVD China结果表明与DES相比,在直径≤2.75 mm的原发小血管病变中应用DCB,9个月的造影随访中,节段内直径狭窄百分比并无差异,验证了DCB在原发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小血管病变中DCB的使用,2015年21例(4.71%)增长至2019年124例(1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步的增长趋势进一步证实了DCB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支架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
与小血管病变不同,由于大血管的介入治疗需要克服更大的弹性回缩等机械限制,以及发生夹层后更危险的临床后果,限制了DCB在其中的使用。虽然有多项小样本的研究探索了DCB在原发大血管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表明了其应用前景,但尚无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Her等[20]研究显示,将151处原发病变(血管直径2.5~3.5 mm)分为DCB组和支架组分别给予处理,随访9个月后发现,DCB组晚期管腔丢失率更低,随访12个月时两组的不良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u等[21]回顾性分析了527例原发病变患者,在68例(91处病变)中单纯应用DCB治疗,大血管组(直径≥2.8 mm)与小血管组(直径<2.8 mm)相比,随访10个月,两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均显著增加,MACE发生率基本相同,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发生率分别为0和1.1%。本研究显示,DCB在PCI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1.71%增长到2019年的10.31%,在直径≥2.75 mm原发大血管病变中,DCB的使用由0.29%增至1.52%,表明DCB在原发大血管病变与原发小血管病变中的使用率呈同步增长趋势。
目前针对不同部位原发病变DCB使用情况及效果的相关文献较少,仅少量研究探索了DCB在治疗LAD原发病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2],原因可能是术者考虑到单纯DCB处理LAD近段病变一旦发生夹层甚至闭塞的临床后果较为严重。本中心5年内DCB处理LAD病变从0.56%增加到3.95%。但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DCB在LAD原发病变中的应用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DCB在PCI中的应用逐年增加,作为处理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重要策略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在所有DCB处理病变中占半数以上。同时DCB在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也逐年增加,并且在原发大血管病变和原发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呈同步增加趋势,尤其是在LAD病变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