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21-12-17 05:49浩黄庆伍龙梅何瑞毓黄海鹏林鸿生王天平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季稻播种面积早稻

何 浩黄 庆伍龙梅 张 彬 何瑞毓黄海鹏 林鸿生 王天平

(1.汕尾市农业科学院 广东汕尾 51660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 广州 510640;3.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 汕尾 516600;4.汕尾供销中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广东汕尾 516600)

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近年来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2019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5.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31.6%,分别比2000年降低了2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南方双季稻区10省(自治区)(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56%,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

双季稻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系统,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3,但由于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导致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以及双季稻收益较低,出现“双改单”季节性撂荒现象,从水稻产量损失上看经济发展较好的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尤为严重[1-2]。双季稻区复种指数下降,水稻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调”[3-5]。着眼于粮食安全,为充分发挥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和优质耕地资源优势,2020年中央明确提出恢复双季稻生产,并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双季稻生产的政策,整合40多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双季稻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如何结合双季稻生产,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推广“双季稻+”种植模式,即在种植早稻、双季晚稻的基础上再“+”一季作物,如马铃薯、油菜、黑麦草、蔬菜等,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南方地区的光温水热资源,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升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法是通过全面、系统、客观地研究“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把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作者通过SWOT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各因素加以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加以系统的研究,明确其问题所在,并据此来探讨“双季稻+”种植模式推广的前景,为促进“双季稻+”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1 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生产现状

近40年来(1980-2019年)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不断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南方双季稻区双季稻播种面积和水稻总播种面积均呈现波动下降,但双季稻下降速度更快。若不采取措施,根据线性预测显示双季稻播种面积将继续下降,其具体变化情况见图2。

图1 南方双季稻区双季稻播种面积和水稻总播种面积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双季晚稻和早稻播种面积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DPS软件对双季晚稻和早稻播种面积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有序样本最有分割),为便于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1980-1991年、1992-1999年、2000-2015年、2016-2019年。第一阶段1980-1991年,平缓下降阶段,前六年二者波动在10万hm2左右,随后下降幅度有所增大;第二阶段1992-1999年,波动下降阶段,该阶段相对波动较为剧烈;第三阶段2000-2015年,前期剧烈下降,后期平稳下降;第四阶段2016-2019年,经历上个阶段的平缓下降之后,近几年双季晚稻和早稻播种面积又出现快速下降。

图2 南方双季稻区早稻和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变化

双季晚稻和早稻播种面积差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差无几,其中1980年和1983年两年早稻播种面积大于双季晚稻面积,但随后差距不断加大,1993年差值达到最高峰为119.3万hm2,之后差距有所缩小,近10年差值在44.5万hm2左右。与此同时,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其所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也不断增加,特别是2014年之后年均增长23.5万hm2,幅度达3.3%。

2 内部优势分析(S)

2.1 增加社会效益

“双季稻+”种植模式首先可使双季稻播种面积得到恢复,水稻产量将增加。单产以2019年双季稻单季平均亩产399 kg计,假定恢复到2010年和2000年的播种面积,双季稻区10省(自治区)双季稻产量将比2019年分别增加1 487万t和2 945万t,增产幅度分别为26.4%和52.3%。其次,“+”的一季作物可以为粮食作物(马铃薯)、油料作物(油菜)、牧草(黑麦草)、绿肥(紫云英)、蔬菜等,相比冬闲—稻—稻等冬闲种植模式,增加一茬产量,对保障冬季农产品供应、畜牧业发展、地力提升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冬闲变冬忙,冬种若再加上拉长产业链,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实现冬闲时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2 增加经济效益

根据学者对湖南省的相关研究表明,“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可以提高整个种植模式的总经济收益,与冬闲—双季稻模式相比,马铃薯—双季稻模式经济效益增加155.0%、油菜—双季稻模式增加46.4%、黑麦草—双季稻模式增加42.5%、紫云英—双季稻模式增加9.6%[6]。学者对江西省的研究同样显示,双季稻加冬种油菜、蚕豆、马铃薯、绿肥等三熟制模式可显著提高总产值,除绿肥增加成本以外其他几种种植模式的净利润也高于双季稻种植模式[7]。

2.3 增加生态效益

冬种一季作物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8];冬闲田土种草,实行稻草轮作,可使后作增产[9];“双季稻+冬季作物”的复种模式比冬季休闲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优越,在气体调节、净化空气、水分保持功能方面都有明显优势[10]。

3 内部劣势分析(W)

3.1 生产成本高,收益率变幅大

一是双季稻生产成本高。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产品成本与收益数据显示,水稻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人工成本上升迅速,收益率不断下降,2019年成本利润率下降到1.7%。根据学者对各地研究显示同样结果,如广东省研究表明,各项投入中人工成本最高,大部分地区水稻生产呈现亏损状态[11];对湖南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研究表明,双季稻由于其资金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较高,其产投比、利润率均低于单季稻[12];对浙江省水稻规模种植户持续种植意愿研究显示,土地租金和不断增长的粮食生产投入,使得粮食生产收益不断下降,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而言,不得不选择消极的种植意愿[13]。

二是总体成本高,收益率取决于冬种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总经济收入有优势,但是因为需要种植三季,相应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都有所增加,如果冬种作物农产品价格偏低,则收益率降低,利润大幅下降。

3.2 规模经营难度大

我国户均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按照全国耕地面积12 786.19万hm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50 979万人和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2人计算,我国户均耕地面积为9.86亩;位于一年三熟制地区的耕地面积为1 882.91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73%,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即南方双季稻区的户均耕地面积远低于9.86亩(数据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土地流转较困难,难以集中连片。部分农民出于多种原因,宁愿地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部分农户依靠承包地从事农业生产维持基本生活[14];流转过程存在操作不规范,如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未经区、乡(镇)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即使流转出去,也存在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不适于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等问题。

3.3 受气象因素影响大

“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周年生产,不同时期都可能受气象因素影响,冷害、热害、洪涝和干旱等灾害类型较多发生。根据学者对近30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受到洪涝灾害影响较重[15];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热害影响南方双季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小满寒发生次数由南向北大致呈逐级递增趋势[16]。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由于其复合性强、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7];2012年南方部分地区早稻遭受轻至中度的高温热害[18];2017年秋季气候造成长江流域部分农业遭受暴雨洪涝和冰雹大风灾害,华南沿海部分地区遭受台风袭击,局地损失较重[19]。对广东冬种生产季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冬种主产区极端寒害和干旱的风险不容忽视,湛江、茂名、惠州和梅州发生极端寒害的风险较高[20];对广东地区冬种辣椒受气象灾害研究表明,2月、3月的低温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容易给辣椒造成渍害和湿害,而且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也较大[21]。

4 外部机会分析(O)

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种类、品种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季稻秸秆、牧草可以作为畜禽业发展的饲料,以保障人民群众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需求增加的畜禽养殖饲料供给;丰富多样的冬种作物亦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增添人民群众对多种类农产品的选择。

二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2021年继续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每50 kg涨1元;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整合现有资金,主要整合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资金,支持主产区恢复双季稻;上下联动,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早稻生产支持,如江西省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重点扶持早稻生产。

针对三熟种植模式,各地出台文件予以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明确支持开展稻稻肥、稻稻油、稻稻菜、稻稻薯等“双季稻+”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种植收益,促进双季稻恢复生产;湖北省油菜轮作试点,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江西省在赣中、赣南等光温条件充足的地区试点开展“早稻+晚稻+油菜(菜用)”的轮作模式。

5 外部威胁分析(T)

5.1 农民种植意愿降低

首先户均耕地面积小,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不希望将精力放在农村,尤其是放在种植业上。其次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逐渐降低(图3),部分农民种植不以增加收入为目的,而转变成以满足自家食用为主,不愿意辛苦周年种植。最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要求较高,口粮消费主要以中晚籼稻为主,农民愿意种植早稻的比重下降,导致“双季稻+”种植模式推广较难。

图3 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变化

5.2 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在市场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内部推力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22],造成现阶段农村主要是老人在家种田,种粮农民年龄结构不合理,而双季稻在抢收抢种时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大,导致抢收抢种时青壮年劳动力非常短缺。除了用工量大的时候显现劳动力缺少以外,平时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也受到影响,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非常不利。

5.3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高产稳产,“双季稻+”种植模式对灌排水的要求较高,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年久失修、功能减退、配套不全、设施老化等问题,不利于多熟制种植业发展。

5.4 推广不畅

“双季稻+”种植模式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其传播到农民手里并应用于农业生产,然而农技推广队伍出现被借调、经费不足、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等现象,推广机构规模不足、没有高效的推广手段等问题,无法使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6 发展“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对策措施

对于我国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为应对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的压力,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双季稻+”种植模式,应该结合各地种植业的特色,抓住机遇,拟定相应的对策,争取做到发挥优势、淡化劣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6.1 地方政府加强重视,确保政策落地

市县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细则,促进各有关部门的协作与密切配合,将中央和省级的政策文件落地。通过建立示范区和建立技术培训体系等带动农民,支持“双季稻+”种植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并加大符合各地特点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补贴力度。

6.2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

“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农田基础条件要求高,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灌系统,改善农田排灌技术,不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

6.3 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各地典型种植模式生产技术

首先,积极总结各地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典型种植模式;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种植模式;再次,将各种植模式的生产技术加以固定,形成标准化生产规范;最后,加强科研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升级,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软硬件兼备的推广队伍。

6.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机械化水平

为改变农村中学习能力强、有意愿改变现状的群体不从事农业的困境,各级政府出台吸引农业人才返乡政策,并由基层农机部门,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农机操作人员对机具、栽培技术等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另外,机具生产企业等应注重专用机具的研发,提高机具性能,特别是在蔬菜等耗费人工较多的作物上要加大研发、改进力度,使农业机械能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猜你喜欢
双季稻播种面积早稻
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早稻迎丰收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