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忠 刘听报
(1.新野县种子技术服务站 河南新野 473500;2.新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新野 473500)
新野县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南阳盆地中心,青黑土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土种,对该土种的肥料利用率等施肥技术参数的持续研究,是更新施肥配方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此,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进行了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以期为施肥方案设计和配方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点位于新野县城郊乡官碾村西南500 m,整块土地平坦,灌溉排涝条件较好,土类为砂姜黑土,土种为青黑土,质地黏土。前茬作物为夏花生,常年产量4 500 kg/hm2。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养分含量为全氮1.34 g/kg、有效磷55.6 mg/kg、速效钾173 mg/kg、缓效钾698 mg/kg、有机质18.0 g/kg,土壤pH 6.0。试验点农户为种粮大户,种植模式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试验田块每年种植作物种类品种一致,管理措施统一,地力基础均匀,能够较好地保证各处理之间的土壤条件均匀一致。
试验所用肥料种类为尿素、过磷酸钙、进口氯化钾,小麦品种为天宁38。除施肥水平外,其他农事操作力求一致,并按方案要求进行土壤采样测试、田间记载和考种测产。
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
处理1:无氮区N0P90K90(每公顷施用P2O590 kg、K2O 90 kg,不施氮肥)。
处理2:无磷区N210P0K90(每公顷施用纯N 210 kg、K2O 90 kg,不施磷肥)。
处理3:无钾区N210P90K0(每公顷施用纯N 210 kg、P2O590 kg,不施钾肥)。
处理4:氮磷钾区N210P90K90(每公顷施用纯N 210 kg、P2O590 kg,K2O 90 kg)。
以上试验设计在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各处理在同一区组内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长7 m、宽3.4 m,小区面积23.8 m2。每小区种植12行,23.0 cm等行距播种。小区间隔0.4 m,走道0.6 m,小区间和区组间设埂,以便观测、记载、采样、测产。埂高不低于20 cm,严防窜水窜肥,四周保护行1 m以上。
分别对各小区进行考种测产,统计各处理籽粒和茎叶平均产量,折算为公顷产量。产量统计结果见表1。
采集各小区籽粒、茎叶样品,每个处理3次重复的植株样等量合并后制成1个植株样品,分别检测分析籽粒、茎叶全氮、全磷、全钾含量[2],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试验产量与植株样品分析结果
根据试验产量统计,分别计算磷、钾相对产量。计算方法如下:磷的相对产量=无磷区籽粒产量/氮磷钾区籽粒产量×100%。钾的相对产量=无钾区籽粒产量/氮磷钾区籽粒产量×100%。
由表2可知,本试验磷的相对产量为96.36%,钾的相对产量为90.54%。
表2 磷、钾相对产量计算结果
根据新野县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研究成果,当磷的相对产量≥95%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状况为极高;当钾的相对产量为80%~95%时,土壤速效钾丰缺状况为高。说明该试验田块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极高水平,速效钾含量为高水平[3]。
根据试验各处理籽粒产量、茎叶产量、植株样品分析结果,分别计算每形成100 kg经济产量需吸收N、P2O5、K2O的量。计算方法如下:每形成100 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籽粒产量×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100。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点每形成100 kg籽粒吸N量,全肥区2.950 kg、无氮区2.784 kg;吸收P2O5的量,全肥区1.011 kg、无磷区0.922 kg;吸收K2O的量、全肥区2.547 kg、无钾区2.236 kg(表3)。
根据产量统计和植株分析结果,分别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4]。计算方法如下:氮肥利用率=[(全肥区籽粒产量×籽粒氮质量分数+全肥区茎叶产量×茎叶氮质量分数)-(无氮区籽粒产量×籽粒氮质量分数+无氮区茎叶产量×茎叶氮质量分数)]/全肥区施氮量。磷肥利用率=[(全肥区籽粒产量×籽粒磷质量分数+全肥区茎叶产量×茎叶磷质量分数)-(无磷区籽粒产量×籽粒磷质量分数+无磷区茎叶产量×茎叶磷质量分数)]×2.29/全肥区施磷量。钾肥利用率=[(全肥区籽粒产量×籽粒钾质量分数+全肥区茎叶产量×茎叶钾质量分数)-(无钾区籽粒产量×籽粒钾质量分数+无钾区茎叶产量×茎叶钾质量分数)]×1.204 6/全肥区施钾量。
统计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试验点氮肥利用率40.56%、磷肥利用率10.72%、钾肥利用率45.74%(表3)。
根据施肥设计和产量统计数据,分别计算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5]。计算方法如下:肥料农学效率=(施用某一特定化肥的经济产量-不施用特定化肥条件下的经济产量)/肥料纯养分投入量。
计算结果表明,试验点氮肥农学效率12.34 kg/kg,磷肥农学效率3.18 kg/kg,钾肥农学效率8.28 kg/kg(表3)。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实际就是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率。计算方法如下:磷的校正系数=(无磷区籽粒产量×无磷区百千克经济产量吸收P2O5量×0.01)/[土壤有效磷P2O5测定值(mg/kg)×150 000/1 000 000×2.29]。钾的校正系数=(缺钾区籽粒产量×缺钾区百千克经济产量吸K2O量×0.01)/[土壤速效钾K2O测定值(mg/kg)×150 000/1 000 000×1.204 6]。
统计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效养分P2O5校正系数为0.24,耕层土壤有效养分K2O的校正系数为0.34(表3)。
表3 肥料效应统计
(1)在土壤质地为黏土、土种为青黑土的较高肥力田块,每公顷施用纯N 210 kg、P2O590 kg、K2O 90 kg,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产量的吸肥量为N 2.950 kg、P2O51.011 kg、K2O 2.547 kg。肥料利用率为N 40.56%、P2O510.72%、K2O 45.74%。氮肥农学效率12.34 kg/kg,磷肥农学效率3.18 kg/kg,钾肥农学效率8.28 kg/kg。耕层土壤有效养分P2O5校正系数为0.24,K2O的校正系数为0.34。
(2)在土壤质地为黏土、土种为青黑土的田块,当耕层土壤有效磷达到55.6 mg/kg,其相对产量所对应的丰缺状况为极高;速效钾达到173 mg/kg时,其相对产量所对应的丰缺状况为高。施用磷钾肥虽然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且对于维持土壤磷钾平衡是必要的,但在基础地力磷含量极高的情况下,磷肥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偏低,因此应适当限制磷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施肥成本,减少肥料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