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自育小麦新品系比较试验

2021-12-17 05:48王克文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理州粒数云南省

王克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种子管理站 云南大理 671000)

小麦是云南省主要的夏粮作物,是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玉米、水稻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大理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地处北纬24°40′~26°47′、东经98°55′~102°21′,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处低纬高原,所以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故四季温差不大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终年有适宜小麦生长的条件。2019年大理州种植小麦0.75万hm2,平均单产3 150 kg/hm2,总产2 362.5万kg;2020年种植小麦0.92万hm2,平均单产3 000 kg/hm2,总产2 760.0万kg。总之,小麦作为本州第一大小春作物对稳定本地区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云南省自育小麦新品系在大理州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适宜大理州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也为云南省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新品系来源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弥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所有供试小麦新品系均为各单位自育(表1)。

表1 供试新品系及其来源

1.2 试验方法与设计

1.2.1 试验地气候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大理州红岩镇的月均气温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缓,从7月开始气温逐步下降,至2021年1月达最低值后逐步上升。月均降水量从2020年7月开始急速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后迅速下降,2020年11月到2021年5月变化趋于平缓,2021年5月又逐步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附图)。

附图 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月均气温、月均降水量

1.2.2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安乐村委会,海拔1 720 m,北纬25°42′、东经100°43′,土质为黏胶土,地势平坦,前茬作物为水稻,肥力中上等。

1.2.3 试验设计参试品种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0 m2,全区收获计产,以云麦56作为对照(CK)。小区长方形,小区长边与试验田实际肥力梯度方向平行。试验地四周保护行宽度2 m,区组间走道宽为50 cm,区组内小区间、小区与保护行间走道宽40 cm。

1.2.4 试验过程试验于2020年11月8日用大型旋耕机旋耕耙平,人工撒施25 kg/亩过磷酸钙(P2O5≥12.0%)与20 kg/亩复合肥(NPK比例为10∶10∶24)于整块田,11月10人工起墒穴播,每小区长5 m、宽2 m,11月17日参试品种(系)陆续出苗,11月10日结合中耕除草用NH4HCO3进行追肥,按10 kg/亩兑水称量到每个小区人工浇灌。2021年2月26日喷施吡虫啉防治蚜虫一次。试验于5月7日收获,试验按单区单收,及时称量,并用快速测定水分仪进行水分测定。

1.2.5 观察记载项目及分析观察记载数据按《云南省小麦品种试验实施方案》附录A(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进行评价,小麦的农艺性状、穗部性状的数据均采用3个重复的平均值,抗逆性取病情最重的小区进行观察记载,籽粒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对13个参试品种进行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有效穗率、株高、生育期天数进行比较,由表2可知,参试的10个小麦品种的基本苗介于11.4万~16.6万/亩,有效穗数最多的品种为滇20-982,最少的为云204-41,品种滇20-982有效分蘖率最高,为68.5%,云204-41有效分蘖率最低,为28.6%。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介于164~169 d,云204-45生育期最短,为164 d,生育期最长的为德1927,达到169 d。临18J58抽穗最早,最晚的品种为德1927;参试品种玉203-12、德1927幼苗习性为匍匐,对照云麦56为半匍匐,其余参试品种均表现为直立。参试品种间,株高最高的为对照云麦56为111 cm,品种玉203-12最矮,为85 cm。

表2 10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

2.2 抗性比较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均未发生青干、倒伏及穗发芽现象。整个生育期间参试品种的病害发病较轻,且适应性表现较好,未发生低温冻害,抗寒性表现为1级,整个试验期间,降雨较少,旱情较重,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无受害症状,抗旱性表现为1级。参试品种中对照云麦56叶片上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褪绿现象或死斑,锈病反应型为3级,其余品种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锈病反应型为2级。参试品种中云204-41、云204-45、滇20-982、玉203-12、弥2018-1、云麦114白粉病发病仅发生在基部叶片,白粉病发病等级为2级,滇20-331、临18J58、德1927、云麦56(CK)白粉病的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白粉病发病等级为3级。滇20-331、滇20-982、玉203-12、弥2018-1、临18J58、德1927、云麦114手用力撮方可脱粒,机械脱粒较难,落粒性表现为1级,云204-41、云204-45、云麦56(CK)3个品种易脱粒,机械脱粒容易,落粒性表现为3级。滇20-331、滇20-982、玉203-12、临18J58品种茎叶落黄情况为“好”,熟相等级为1级,云204-41、云204-45、弥2018-1、德1927、云麦114、云麦56(CK)茎叶落黄为“中”,熟相等级为3级。

表3 参试品种抗逆性

2.3 穗部性状考种比较

由表4可知,所有参试品种壳色为白壳,籽粒饱满度为饱满,粒质均为硬质,考种中未发现黑胚,黑胚率为0。云204-41品种穗型为棍棒形,其余参试品种穗型均为长方形。云204-41、云204-45、滇20-982、弥2018-1、德1927芒长均在40 mm以上,为长芒型,其余品种云麦114、云麦56(CK)、滇20-331、玉203-12、临18J58穗子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 mm以下,为短芒型。云204-45、滇20-331、临18J58、德1927品种的粒色为琥珀色,滇20-982、玉203-12、弥2018-1、云麦114、云麦56(CK)、云204-41的粒色为红色。

表4 穗部性状

2.4 籽粒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分析

由表5可知,对参试的10个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10个小麦品种间的穗粒数、千粒重差异达极显著,小区产量差异显著。

表5 10个参试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6,穗粒数最高为云204-41,显著高于其余9个参试品种,极显著高于滇20-331、弥2018-1、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玉203-12、临18J58、玉203-12、临18J58、云204-45、滇20-331、弥2018-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玉203-12极显著高于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临18J58极显著高于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云204-45显著高于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极显著高于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滇20-331显著高于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弥2018-1、云麦114、云麦56(CK)3个品种的差异不显著,弥2018-1显著高于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极显著高于滇20-982的穗粒数。云麦114、云麦56(CK)、德1927、滇20-982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

千粒重方差结果表明,10个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参试品种弥2018-1的千粒重最高,为52.4 g。云麦114千粒重最低,为36.4 g(表6)。

小区产量最高的为滇20-982,居第1位,较对照增产31.3%;其次是云麦114,居第2位,较对照增产26.8%;滇20-331居第3位,较对照增产16.1%;云204-45居第4位,较对照增产15.5%;弥2018-1居第5位,较对照增产12.0%;临18J58居第6位,较对照增产11.8%;玉203-12居第7位,较对照增产4.4%;云204-41,居第8位,较对照增产4.0%;德1927,居第9位,较对照增产0.7%(表6)。

滇20-982、云麦114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滇20-982、云麦114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云204-41、玉203-12、德1927、云麦56(CK),与云麦114、临18J58、弥2018-1、云204-45、滇20-331产量间无显著差异(表6)。

表6 穗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的多重比较

3 结论

通过试验,对1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适应性及成熟期等进行观察记载,并对粒质、粒色、饱满度、穗粒数、千粒重、穗发芽、黑胚率等性状进行室内考种,同时进行测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滇20-982、云麦114、滇20-331、云204-45、弥2018-1、临18J58、玉203-12、云204-41株高适中,分蘖强,抽穗整齐,穗大粒饱,成熟落黄、田间熟相及落粒性好,抗逆性好,可在大理州进一步示范种植。

猜你喜欢
大理州粒数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