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晔 程 鲲 潘鸿茹 王雅玲 郑骄阳 邹红菲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
人兽冲突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保护生物学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1]。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是具有国家代表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2]。2015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至2020年,已经建立了首批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3]。国家公园一般面积较大,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可能侵害农作物、牲畜,甚至居民的自身安全,这不但在经济财产方面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带来阻碍[4-5]。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46.12万hm2[6],地跨黑龙江吉林两省,其内部林场和村屯居民点较多,且规模小、分布散,多为耕种、放牧、养殖、开矿等粗放、资源依赖型的生产方式,虎豹等野生动物扩散范围大、种群分布广,除了捕食牲畜外,还会对农作物以及人身安全造成损害,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对于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pardusorientalis)保护的积极性。
为了掌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黑龙江东宁片区人兽冲突的现状,我们在该地区开展了社区调查,对人兽冲突、补偿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该区人兽冲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共设有10个分局,黑龙江省片区包括4个分局,东宁局就是其中之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黑龙江片区涉及面积为44.69万hm2,占公园总面积的29%[7],其中东宁分局管辖5.34万hm2,该区位于东宁市南部,东至亮子川村东北,南至三尖砬子屯,西至小烂泥沟,北到黄松甸子屯北,地理坐标为130°21′46″—131°13′59″E,43°33′50″—44°0′18″N。
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内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主要有东北虎、东北豹、黑熊(Ursusthibetanus)、野猪(Susscrofa)、西伯利亚狍(Capreoluspygargus)、梅花鹿(Cervusnippon)等。时有动物在村屯附近出没,损坏庄稼,捕食牲畜,偶有虎豹、黑熊和野猪致人伤亡,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冲击非常大。
在东宁片区管辖社区和周边村屯,选取抽样调查地点,包括大肚川镇的红星村、三岔口朝鲜族镇的光星村、庙岭村、前营村、西沟村(朝阳沟林场场部位于西沟村)。其中光星村、庙岭村、前营村靠近中俄边境(图1)。
调查地点涉及两个乡镇,其中三岔口朝鲜族镇人口数为1.6万,大肚川镇人口数为2.2万。红星村、光星村、庙岭村、前营村以及西沟村的村民中有少部分外来务工人口(种植木耳)。区内玉米、水稻、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比例相对较低,主要依靠种植白瓜子、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此外还有养牛、养蛙、种参、种木耳、采集松子、蘑菇等收入来源。
红星村现由石门子村委会管理,2016年人均收入为1万元左右,2019年人均收入为27 340元。庙岭村、前营村现为一个村委会,2016年人均收入为2万元左右,2019年人均收入约为3万元。经济收入来源除了务农,主要是烟叶和黑木耳种植。
本次社区调查在2019年7月。共对5个村屯的184户居民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其中西沟村40户、庙岭村38户、光星村37户、前营村36户、红星村33户。随机选取农户,通过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包括: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收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有无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问题的发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等。
访谈中如果有村民表明遭遇过野生动物损害,则对这部分居民进行人兽冲突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兽冲突问题和补偿情况:产生冲突的野生动物物种、造成的损失类型、农作物和家畜的损失数量、经济损失额、是否得到兽害补偿款、补偿期望额、补偿方式、保险参与意愿、保护态度等。第二部分是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居住年限、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人均经济收入等。
将调查问卷结果录入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地点距离边境远近的居民经济损失和受偿意愿的差异情况。
进行问卷调查的87户居民中75户填写了有效问卷(有效率87.20%)。受访居民中男性较多,占72.00%,女性仅占28.00%;绝大部分为已婚者,占94.67%。中老年受访者居多,年龄为60岁以上占比29.33%、50—59岁占比41.34%、40—49岁占比21.33%,而40岁以下受访者仅占8.00%。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学历的占34.67%、初中学历占42.67%、高中以上学历的占20.00%,还有2.66%的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
受访居民均为本地社区常住居民,在社区居住年限很长,其中最短的为20年,最长的达71年。大部分居民从事农林业,占82.67%。受访者的家庭平均人口数3.64,人均年收入为20 202元。
3.2.1 人兽冲突问题概况
在184户居民受访农户中,遭遇人兽冲突的户数共有87户,发生冲突率为47.28%,说明本地区的人兽冲突问题比较严重。
造成人兽冲突的主要物种有野猪(75起,86.21%)、黑熊(43起,49.42%)、东北虎(29起,33.33%)、东北豹(29起,33.33%)、马鹿(Cervuselaphus)和狍(23起,26.44%)。
人兽冲突的主要形式体现在粮食减产(73起,83.91%),家畜被捕食(18起,20.69%)以及人身伤害(14起,16.09%)。兽类造成人身伤害的户数有14户,其中,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主要集中在庙岭村(6户),其次是西沟村(4户)、红星村(2户)、前营村和光星村各1户。
3.2.2 农作物减产情况
有65户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受到了损害,种植面积252.12 hm2,损失面积约为 40.55 hm2,且主要集中在庙岭村(32.83%)(表1)。对农作物的损害最严重的是野猪(65户,100%),野猪拱食农田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2.3 经济损失情况
在75份有效问卷中,有66户(88%)居民因为兽类造成了经济损失,并估计了兽类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其平均经济损失为8 796.9元/年,其中,从事农牧业居民的经济损失最大,为10 373.3元/年,从事林业、工商业等其他行业居民的经济损失为966.7元/年,另外有4户居民表示有经济损失,但估算不出具体的损失金额,还有5户居民表示没有损失。
根据距离边境远近将调查地点分为两组,其中庙岭、朝阳和前营村一组,光星、红星、西沟村为另一组。距离边境近的村屯因为兽类受到的经济损失与另一组村屯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分别是14 626.82元和2 796元(F1,64=8.412,P<0.01),在边境附近的村屯兽类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仅有1户居民表示自己得到了兽类损害补偿款,补偿金额为1 000元/年,是其损失金额的一半。69户居民给出了期望得到的补偿金额,平均期望补偿金为7 195.6元/年。两组距离边境远近不同的村屯期望的兽类损害补偿金额有显著差异,分别是10 265.85元和3 384元(F1,64=4.875,P<0.05),距离边境近的村屯居民补偿期望值更高。
80%居民认为目前的兽类损害补偿额度比他们所预期的要低,仅2户居民认为目前的兽类损害补偿额度符合他们的预期,只有1户居民认为目前的兽类损害补偿额度高于他们的预期。有的居民提出应按照农田损失的亩数进行补偿。
虽然野生动物及其猎物种群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收入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有84%的居民表示,因为了解到野生动物的濒危现状,所以有初步的保护意识并愿意参与有关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但也有10户居民表示不愿意参加到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中来,除了自身原因,野生动物对庄稼及牲畜造成了损害,影响了他们参与保护的意愿。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人类活动区域与兽类栖息地以及其潜在栖息地有一定的重叠,因此兽类易对当地居民造成侵扰,同时人也会对兽类的栖息环境以及其种群密度造成一定干扰,容易产生冲突[8-9]。
根据研究区所在地的社区居民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兽类造成危害的影响较大,有近半数的受访居民表示发生了兽类损害的情况。其中危害面较大的兽类是野猪和黑熊,这些动物产生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居民的农田,造成粮食减产。东北虎和豹造成的损害影响情况也很严重,有的受访居民受到人身伤害,有的家畜遭到捕食,并且与虎、豹造成的直接损害相比,其猎物造成的损害远高于虎豹。
通过访谈了解到东宁市的居民多以种植业以及畜牧业为主,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粮食减产以及牲畜被捕杀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收入,甚至有的时候会破坏当地居民的全部农作物,导致一些人家全年无收,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兽类除了偶尔会捕杀牲畜,伤人事件仍有发生,当地居民对其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烈的恐惧感,容易产生排斥和敌视情绪。
东宁片区的个别农户会为了保护自家农田不受侵害在其周围布下“套索”陷阱,捕捉马鹿、狍等猎物,也有人通过投毒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非法捕猎,甚至造成了兽类伤亡,目的是为了出售猎物以换取收入。这些行为对兽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兽类的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兽类的保护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宣传教育是提高居民对于兽类认知和保护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宣传来告知当地居民应该如何提高家畜的管理,以及遇到兽类时如何更好地自我保护,同时为居民科普兽类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使得居民参与进兽类的保护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人对兽类造成的影响[10-11]。
根据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黑龙江东宁片区人兽冲突的统计分析结果,对该区人兽冲突的预防和缓解提出以下的措施。
引起人兽冲突最多的野生动物是野猪、黑熊以及东北虎和东北豹,而这些野生动物对居民最大的损害就是粮食减产,其次就是家畜被捕食以及人身伤害。建议对于本地居民的生产以及生活范围进行限制,从而达到人与野生动物的空间隔离;禁止居民进入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进行采摘、种植、放牧、捕猎等活动;对圈养家畜的活动区域设立加固设施,进而做到防护;在红外相机监控数据显示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地区,建议设立相应的警示牌[12-15]。
野生动物对居民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建议与代替产业或者其他可以对本地经济有帮助的项目相结合,进而缓解东北虎及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本地造成的经济损失[16-17]。
对受损居民进行经济补偿是解决野生动物致害问题的不可或缺的管理过程。对于频繁发生的损失事件而言,在经济上补偿能够缓解这些冲突造成的不良影响[18-19]。因此应将东北虎及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损害的补偿制度化,制定颁布《野生动物损害经济补偿办法》《野生动物损害保险制度》等法规,并进行监督管理,可以有效地缓解野生动物带来的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吉林珲春通过进行东北虎的损害补偿,当地社区对东北虎保护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0-22]。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宣传,在当地社区普及野生动物及其猎物种群的分布、生态习性等方面知识,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