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奇才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 神角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乡宁 042103)
神角煤业2107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的一采区,沿倾向布置,工作面可采长度1 246 m,倾斜长度180 m。主采2号煤层,平均煤厚2.43 m,煤层倾角5~9°,煤层结构简单。2107运输巷沿2号煤层顶板掘进,顶板为粉砂岩,平均厚度4.14 m,底板为泥岩,平均厚度2.67 m。巷道原支护方案采用锚杆+锚索+塑钢网联合支护,顶板采用2.4 m长螺纹钢锚杆,间排距900 mm×1 200 mm,两帮采用2 m长玻璃钢锚杆,间排距1 300 mm×1 200 mm,支护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运输巷原支护示意(mm)
根据现场观测,2107运输巷在1 430 m及1 449 m处揭露断层,落差分别为1.5 m和2.8 m,在断层影响下,煤层走高,使得巷道顶板出现一定厚度的顶煤并夹有泥岩,两帮和底板为煤体或泥岩,整体强度较弱。巷道在断层引起的构造应力和相邻2105工作面采动应力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严重的变形破坏,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较大离层,原支护方案已无法保证巷道稳定性,严重制约了后续正常生产。因此,本文以2107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对断层和采动双重作用段巷道补强支护进行研究。
断层地质构造中分为上盘和下盘,二者受拉力或压力作用产生错位,往往蕴藏有较大的能量,会导致周围煤岩体产生较严重的塑性破坏。通过地应力测试,2107运输巷垂直断层走向穿过断层带,巷道与断层主应力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2107运输巷与断层构造应力位置关系
2107运输巷掘进穿过断层带时,是由断层上盘进入下盘,最大垂直主应力σ1作用于顶板,同时两帮在水平集中应力影响下,断层首先对底板造成影响,巷道出现底鼓,因此需对底板进行针对性加固;当巷道穿过断层破碎带时,顶板承受较大垂直应力,由于顶板较破碎且底板强度较低,巷道全断面均产生较大变形,且此时顶板留有一定厚度顶煤,容易发生离层,需加强顶板支护;巷道穿过断层带后,顶板为强度较大的粉砂岩,底板和两帮则为强度较低的泥岩和煤体,此时垂直集中应力通过顶板传递至底板和两帮,使得底板和两帮吸收能量发生较大的塑性破坏。
通过FLAC3D模拟软件对断层附近垂直应力分布和塑性破坏区进行模拟分析(如图3所示),断层附近围岩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同时,断层上盘煤岩体的塑性破坏程度和范围相对于下盘较大,将造成区段煤柱和煤柱侧底板产生较大的变形破坏。
2107运输巷首先受到相邻2105工作面1次采动影响,随着本工作面推进受到2次采动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2105工作面回采后的支承压力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为9.5 MPa,应力集中系数高达1.63,应力峰值位于距采空区边缘8 m处,且应力增高区影响范围为6~20 m。随着2105工作面的回采,受采动影响,煤柱承受的支承压力较大,加之断层带的垂直应力作用和塑性破坏,煤柱和煤柱侧底板的变形破坏进一步加重,因此,在2017工作面回采前必须对断层带影响区域巷道进行针对性补强支护。
图3 断层附近垂直应力及塑性区分布情况
图4 2105工作面回采后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曲线
根据前面的分析,2107运输巷断层影响带的围岩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顶煤破碎易离层、煤柱帮较实体煤帮变形严重、煤柱帮侧底板底鼓量较大。需针对性地采用高强、高预紧力支护及非对称性支护的补强支护方案。
破碎煤岩体的承载能力将随着应变的增大逐渐减小,达到应力峰值后仍具有一定的强度,表现为应变软化和残余强度两种特性。如不及时给予补强控制,随着变形的增大,破碎围岩将失去承载能力,紧靠煤岩间的摩擦力维持,极易造成巷道的冒顶和片帮。
巷道破碎带的煤岩体在掘进后一直处于低围压状态,其残余强度受围压影响明显,采用高强度、高预紧力锚杆(索)进行补强,可依靠其锚固的恒阻特性,适应围岩大变形的同时仍提供较大的支护阻力,迅速提高围压,从而使得破碎煤岩体的残余强度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从而控制巷道的变形破坏。另外,原支护方案为均匀对称的形式,而断层带附近的破碎围岩呈现出非对称变形的特征,需加强对煤柱帮的非对称补强支护。
1) 断层带影响区域顶板为煤体时的补强支护方案。由于煤层受断层影响抬升,此时巷道顶板为一定厚度顶煤和泥岩,顶板在构造应力及采动应力双重作用下破碎程度更剧烈,需加强对顶板的支护。而原支护方案中,锚索的长度不足以锚固在破碎煤岩体以外的稳定岩层上,无法充分发挥支护作用,因此提出加长锚索的主动支护,并配合工字钢架棚的被动支护的补强方案。
顶板以及煤柱帮侧均采用锚索梁支护,顶锚索采用D17. 8 mm×7 300 mm的规格,间距2 000 mm,每排布置2根,通过2 600 mm的工字钢梁连接,锚索梁排距为2 400 mm;煤柱帮锚索采用D17. 8 mm×5 000 mm的规格,间距1 500 mm。每排布置2根,通过2 100 mm的工字钢梁连接,锚索梁排距为2 400 mm,补强支护断面如图5所示。
图5 顶板破碎段补强支护断面(mm)
考虑到工字钢架棚时施工不便,可适当调整锚索间排距,调整范围不超过150 mm。另外,2107工作面推进至该段区域时,应加快推进速度,尽量减少二次采用应力对围岩的影响时间。
2) 断层带影响区域顶板为粉砂岩时的补强支护方案。该阶段巷道围岩的变形主要表现为煤柱帮压缩变形和底鼓严重,需对煤柱帮和底板进行补强支护,如图6所示,在原支护煤柱帮侧每排锚杆之间补打3根锚杆,底角锚杆向下倾斜30°,均采用D20 mm×2 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900 mm×1 200 mm,锚杆均加长锚固,并将预紧力提高至150 N·m。
图6 顶板坚硬段补强支护方案(mm)
为观测分析补强支护对2107运输巷断层附近围岩的控制效果,在每个补强段的顶、底板及两帮布置了观测点,采用“十字布点法”对围岩表面的位移进行观测。由于断层带影响段巷道的主要变形破坏出现在煤柱帮和底板,因此主要对比分析补强支护前后的煤柱帮和底板的变形移近量,对比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采用补强支护方案后,2107运输巷断层附近煤柱帮的最大变形量由补强前的240 mm降低至40 mm,且变形趋于稳定的时长由补强支护前的20 d左右减少至10 d左右;运输巷底板的最大变形量也由补强支护前的500 mm降低至80 mm,变形趋于稳定的时长由25 d左右减少至13 d左右。现场观测结果表明,提出的补强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断层、采动双重影响段巷道的变形破坏,满足了本工作面的正常安全回采。
图7 补强支护前后巷道围岩位移对比曲线
1) 通过地质力学及数值模拟分析了断层构造应力及采动应力影响下2107运输巷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相邻2105工作面回采形成的侧向支承压力峰值高达9.5 MPa,应力峰值系数达到了1.63,应力增高区影响范围大,而断层带附近煤岩体较为破碎,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使得区段煤柱和煤柱侧底板的变形破坏较为严重。
2) 针对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非对称补强支护,现场观测表明,采用补强支护方案后,断层带附近巷道煤柱帮和底板的最大变形量分别由补强前的240 mm和500 mm降低至40 mm和80 mm,且围岩稳定时间明显缩短,表明补强支护方案有效改善了巷道的稳定性,满足了工作面安全回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