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化工园区生产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智慧平台建设探讨

2021-12-17 07:31陶峰朱洁申捷莫为春沈辉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预警救援应急

陶峰 朱洁 申捷,2 莫为春,2 沈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化工企业集中的区域。区域内日常生产、储存、运输大量化工制品及其中间产物,化学伤害相关事故时有发生,如2019年江苏盐城化工区爆炸造成了重大伤亡。上海市金山区作为上海化工企业集中地区,同样时刻面临化学工业生产事故的威胁。虽然近年来金山区化学工业事故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化学伤害为主的应急救援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特色及优势学科,并在市、区两级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金山区核化伤害应急救治中心”,两度列入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承担的日常化学伤员救治任务居于全国前列,在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和化学伤救治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在医疗救援工作中尝试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化学工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现存问题

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1-3]。

(一)预警系统仍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信息化的预警平台,很多情况下相关部门是通过网络和舆论信息渠道或从手持通讯设备得到口头通知,以此作为第一时间信息渠道而做好处置准备。如2021年“4·23”金山亭林火灾,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诊救援中心负责人在事件发生数小时后才通过电话知晓事件发生;这种模式在情况发生前无法做到提前预警功能,也不利于医疗资源调度。

(二)顶层设计待健全

灾情发生时救援需要调动各方形成协作。但目前应急救援的顶层设计仍有不足,缺乏统筹[4]。化学工业事故发生后多部门参与救援工作,但部门间信息传递存在壁垒,沟通不畅。如2021年“5·29”上海石化——裂解炉闪爆事故发生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院办、医务部、急诊科等多渠道获得伤员情况均不一致,直至伤员被送至急诊后才确切知晓数量和具体情况,无法提前准备相应救援物资,为后续的救援工作带来障碍。此外,目前针对突发事件,不同等级和规模的部门、单位、公司常有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预案编制人员常常不是应急救援相关专业的人员,预案缺乏专业性,漏洞较多;仅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内部流程,缺少区域联动,各单位协作预案;在面对特大灾情时,这些预案往往难以起到应有作用[5]。

(三)应急救援专业人才仍紧缺

建设一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应急人才队伍在规模发展、结构调整、能力提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相关先进国家相比、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急人才短缺现象仍较为明显,特别是复合型应急人才、风险评估人才、监测预警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人才均有很大欠缺。同时从事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新技术、新设备研究的人才不足。

二、提高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对策建议

重大化学工业生产事故牵涉范围广、受伤人员多,伤员的伤情复杂,多发伤常见,而且往往伴随化学中毒情况。因此,医疗救援需要多学科协作,同时需要提前知晓伤员的基本情况和数量,以提前准备医疗物资和救援人员配置,提高救援成功率。近年来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及人工智能应用作为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在欧美得到长足发展,可以预见也是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6-10]。

(一)建设信息化智能预警平台

针对预警系统的建设,可搭建信息化智能预警平台,比如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控与应急救援中,实现从危险品的管控工作全过程到应急救援处理过程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优化。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与AI技术进行集成,依托上海市“一网统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综合应急预警平台,并督促企业配合进行信息的及时上报,平台中还应确保监测系统的完善,实现全天候对各种危险化学品进行有效管控。见图1。

图1 特大化工园区生产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智慧平台示意图

(二)建立一体化救治指挥平台

为提升医疗救援及时性、提高救援成功率,应完善和健全顶层设计,建立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建立一体化救治指挥平台,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并加强各部门联动效能,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平台应与预警系统联动,一旦化学伤害发生,预警平台根据既往信息与数据分析,早期得出化学伤害毒物种类与次生毒物种类,计算得出大致伤及范围,伤及人数。根据现场检伤,及时得出具体伤害人数,其中危重人数与轻症人数,预警信息即刻通过指挥中心传递到周边救治医院,指挥中心根据预警信息与病情有序分配患者到各个医院,避免危重患者同时转运到同一家医院,导致医院医疗资源耗竭,甚至医院急诊部门工作瘫痪。指挥平台除了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外,应建立简洁、实干的指挥小组,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紧急、意外情况。同时拥有准确的预判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等待各种信息全部汇总[11]。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应不断加强应急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动机制,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设置,扩大应急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应急人才素质;建立应急人才综合管理机制,强化人力资源部门对应急人才的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职能,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对应急人才资源的整合功能,加强其应急人才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与调度职责;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依托重大项目、工程等,引进与培养应急人才。

三、化学工业事故医疗应急救援新探索

针对化学工业生产事故的医疗应急救援工作应制定合理预案,不但要具备多学科综合救治的能力,还需要快速响应的能力。同时,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院内救治和重症监护等环节需要做到良好衔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通信技术、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我院综合以往救治经验[12],结合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医疗应急救援新模式。

(一)院前急救和转运

重大事故情况下通常伤患人数众多,救治资源有限,应遵循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拯救最多生命的原则,在简单检伤与快速处置后,马上进行初步检伤分类,目前通常以简单的分类和快速治疗分类法辨别出最需要快速治疗的患者[13]。如果现场护送能力有限或当地医疗机构接收患者能力有限时,则会有大量患者滞留事故区。第二阶段救护则由临时医疗站的医疗救护队接手,并且施行第二阶段检伤分类。第二阶段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医疗站能力和转运能力下,在急性期为事故地区提供医疗救治,并判断后续转运的优先顺序。通常以伤员终点二级评估检伤方法为原则[14],将治疗效益最高的伤患优先转运。转运医院分配与伤患分配也是非常的重要。应该将重症患者送到最近且具有处置能力的医院或者创伤中心,同时将轻伤患者送至较远的合适医院,以免发生伤患过度集中使转运医院瘫痪的情况。第三阶段是在医院内由医护人员提供的第三阶段检伤,并安排后续的确定治疗。

(二)院内救治

患者进入急诊以后,采用可穿戴电子手环标识患者,实时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综合交互患者检验、化验信息,基于病例数据库研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自动预检分诊,合理调配医疗资源。采集每例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和辅助检查信息导入医疗救援模块,自动进行休克指数、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等,进行动态病情评估与监测。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早期预测,比如呼吸衰竭发生前及时进行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保证氧供;休克代偿期,及时进行休克分类,并进行抗休克治疗,防止脏器功能损害[15]。

(三)智能化技术应用

目前“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日益成熟,将这些新技术融于医疗救援,辅助医院救援人员工作,进一步提升救援效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新技术应用可在以下多层面帮助应急医疗救援:(1)当灾害发生时,预警模块根据前设信息,结合资源管理模块自动计算出最少医护人员及后勤安保人员数值与比例,自动编辑预设信息发送到应急救援队队员手机,并让手机产生蜂鸣。(2)化学伤害发生时,数据中心可根据汇总信息,自动连接毒物数据库,显示毒物性质、毒物的代谢途径、次生产物、解毒药物,治疗原则等,进行辅助诊断。(3)在实际工作中,救灾物资管理的难度在于不确定性[16],物资管理方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管理系统可统筹应急救援特种车辆、救援物资、医疗床位等资源,实时动态显示物资位置信息,并且AI可根据算法给予最优物资调配建议。

四、总结与展望

化学工业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是争分夺秒的工作,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化应急医疗救援平台可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同时,应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统合各行业力量,齐心协力减少灾情发生,救治人民生命,降低灾后影响。通过各种不同解决对策的研究和实施,使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并通过对各种事故的分析,从中吸取教训,进而使具体的工作进行得到优化和完善。

猜你喜欢
预警救援应急
紧急救援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3D打印大救援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救援行动
应急预案的编制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