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欧娜 张福玲
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爆发蔓延是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各地及时启动了应急管理系统并积极响应。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大部分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采取禁止或限制性探视制度,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与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睡眠障碍,家属满意度低[2]。Fumis等[3]的研究表明,家属探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探索和制定新的ICU陪护及探视人员的管理方法。从2021年6月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采取“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充分利用了微信视频的方便快捷、无空间限制等优点,旨在减少陪护人员流动和聚集,提升探视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1)入住ICU超过24 h。(2)意识清晰。(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无探视亲属。(2)有精神疾患。(3)无正常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4)病情恶化无法配合或死亡。(5)研究中途不愿配合或主动退出。
选取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4.03±1.02)岁;平均入住时间(4.23±0.55)d。观察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43.43±1.99)岁;平均入住时间(5.09±0.46)d。干预过程中无剔除或脱落患者。按照每例患者抽取1~2名家属的方式共调查患者家属86名。患者家属纳入标准:(1)会使用智能手机微信功能。(2)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无正常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2)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3)研究中途不愿配合或主动退出。对照组家属44名,其中男性28名,女性16名;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0±1.56)岁。观察组家属43名,其中男性26名,女性17名;年龄 27~48岁,平均年龄(32±1.20)岁。两组患者及家属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视频探视流程:(1)前期准备:实施一患一家属探视流程,入住ICU患者的一名家属可行免费COVID-19核酸检测,阴性者发放陪护证,享有视频探视机探视权利。ICU家属休息区设有4个视频探视间,提供穿脱隔离衣、手部卫生等便利。探视前床位护士提前为患者做体位摆放、基础护理、探视仪器调试等准备。(2)探视时间为每天15:00~16:00。各床位家属依次轮流探视,每床家属探视时间为10 min,超时自动关闭。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探视时间。(3)探视过程:床位护士陪同患者和家属对话互动,便于家属了解患者的情况。(4)探视后处理:每日探视结束后,对探视间行常规紫外线空气消毒。家属可在探视结束后与医师约谈。
观察组:实施“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即医、护、家属同时与患者探视。每日在特定时间段内对患者进行线上“直播”,实时互动:(1)前期准备:科室申请专用微信号,对应相应床位。患者入院时由床位护士做好相关宣教并添加家属微信,完善信息。护士按一患一群聊方式建立探视群,家属可在群内添加亲朋好友。为使探视顺利进行,在家属休息区张贴探视制度、流程图、注意事项,并视频滚动播放相关宣教视频。(2)探视时间为每天15:00~16:00。具体探视时段由家属提前1 d约定,时间为10 min。(3)探视过程:床位医师和护士在探视前在探视群内发送约3 min的语音,让家属初步了解该患者最近24 h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情况,及其需要关注、支持和注意的事项;群聊视频拨通后,即可实现多人异地同时探视,家属探视地点和人数均不受限制,可避免各家属来院导致的人群聚集或单一家属探视的遗憾。探视时,护士引导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得到来自不同家属的正能量。其次,家属、床位医师、床位护士3方就患者的情况进行线上沟通交流,医师可对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护士可对患者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之后的护理重点、生活所需及护理计划等进行总结分析和指导。(4)探视后处理:待患者转出ICU后,由床位护士负责撤群。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该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于2003年编制而成[4]。本研究使用的是由Yu等[5]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CD-RISC心理弹性量表,包含25项条目,由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级评分,每项条目均按照0(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几乎总是)、5级评分,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Cronbach’α系数为0.91,适合用于测评临床患者的心理弹性。
患者和家属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探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分为20项条目,每项条目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来计分,其中满意为5分,基本满意为3分,不满意为1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调查总例数×100%。
患者依从性:采用自制的依从性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依从性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包括配合检查、配合治疗等方面,共10个条目,依从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为1、2、3、4分,总分为40分。总分≥35分为十分依从,25~35分为依从,≤25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十分依从+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坚韧、自强、乐观三维度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种探视模式患者心理韧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种探视模式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4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时能够适应和成功应对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随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生变化[6-7]。ICU患者经过疾病创伤后,原有的身心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焦虑、抑郁等应激相关障碍[8]。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仅为(52.53±5.67)分,说明ICU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与崔玉萍等[9]的调查结果[(52.1±6.5)分]接近。ICU患者在受创时无心理准备,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突然降低或丧失生活能力且短期或长期无法自理的情况。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多的患者,更会因为来自治疗费用的经济压力,产生害怕拖累家人的想法,陷入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10-11],形成机体应激,丧失治疗、生活的信念和勇气。这些生理及心理负性作用可影响患者的心理韧性。因此,在对ICU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及时给予对症的心理干预,提升其心理韧性。采用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为(92.93±4.03)分,其中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得分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采用此探视模式效果显著,利于积极心理韧性的形成。有相关性分析[13]指出,社会支持与患者心理弹性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韧性越强。个体心理韧性越强,在面对压力时越能积极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逆境,提高适应性。研究表明[12-13],家庭关系与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及应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关系越好的患者获得的家庭支持越多,越有利于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而家庭关系越差的患者获得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越少,不利于患者形成积极的心态。通过优化视频探视形式,由单一家属探视转变为多家属探视,让患者获得更多来自家庭的鼓励和期望,同时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耐心和尊重,这种多人、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孤立感、无助感、挫败感降低。此外,开放式的沟通有利于医、护、患及其家属形成平等信任关系的形成,患者可毫无顾忌地将内心感受及个人需求告知家属及医护人员,而后者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主动接纳不良情绪,促进错误认知解离,明辨当下状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意识下对治疗和预后充满信心和期待,通过承诺的方式践行改变,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进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患者不依从率为6.7%,观察组中患者不依从率为3.3%。也证实了这一点。
家属满意度是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评价工具[14]。ICU患者家属是焦虑高发群体,视频探视形式下家属焦虑程度有所缓解。何进椅等[15]研究显示,不同探视形式下的ICU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床边探视和视频探视都能提高满意度水平,无探视满意度最低。提示应该充分应用探视减轻家属的焦虑情绪,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与患者相关的医疗决策中,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其对医院及科室的满意度。本研究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视频探视的模式,一方面完全实现“零”接触探视,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做到人数、时间、地点的自由化选择,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家庭赋权的形式[16],将探视转变为家属参与患者管理的途径。通过语音推送,家属可提前预知必要信息,在探视中可有目的地和医护进行直接迅速有效的沟通;同时也意识到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最大化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与医护协同,正性鼓励引导患者,共同参与患者的管理,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结局目的。整个探视过程中,医、护、患、家属四位一体,以恢复健康为目的,建立互相信任协作、密不可分的纽带,强化了四方的凝聚力。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提高(P<0.05)。在对照组家属43份满意度调查中,不满意高达7人,主要矛盾点集中在探视形式单一(1人)、医护沟通少(2人)、家属人数和地点受限(4人)等3方面。观察组43份家属满意度调查中,不满意仅1人,主要原因在于家属对微信探视操作不熟练致探视失败。研究显示,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明显升高,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匹配[17-19]。本研究还调查了两种不同探视方式患者满意度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为20%,主要矛盾点集中在探视人数少,医护沟通少2方面,观察组患者不满意为3%,均为探视时间短。由此可见,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特点突出,有效规避了常规视频探视的不足。但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后又凸显了新的问题,如由于家属年龄大对微信操作不熟练和担心微信使用过程中耗费流量等问题,医务人员要做好指导和解释工作。此外,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后,患者“面对面”接触的亲朋好友多,心情愉悦,沟通愿望更强烈。两种视频探视时间每例患者均为10 min,但是患者主观认为探视时间短。因此,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适当延长探视时间。
目前国外新型视频探视已经得到多数家属的支持[20]。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省时省力,在突破传统限制,实现自由化探视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医护患家属四方的同步沟通,在以战胜疾病为目的的统一战线共同奋斗。本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为辅助,家属为驱动,是人性化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高度体现。在这特殊时期,ICU 的护理工作人员已认识到实行医护患一体化微信视频探视制度会增强ICU 患者积极心理韧性和依从性,并且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的提升等众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特殊时期对ICU探视制度的改革及实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