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良文 郝艳华 牛金玉 刘泽 宁宁
近日,我国河南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郑州、新乡等地严重内涝,导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1]。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人数达2 801.9万人次[2]。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较短、基础较为薄弱[3],如何高效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是构建现代化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思考议题。
虽然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导致危机常常难以避免,但是应急管理防控实践认为,居民充足的应急准备可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4]。公众应急准备是指公众在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所采取的准备行为或活动。诸多学者从行为科学视角分析“助推”和“行为洞见”等理论并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5],研究公众的行为规律以辅助应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公众的应急准备等行为。2018年,我国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和主动性[6],通过提升公众的应急素养,加强公众应急准备来有效应对灾害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分析居民的应急准备水平并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升我国公众的应急准备情况,提高公众的应急素养,保障国民健康安全提供相应建议。
本研究根据我国各省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及突发事件发生情况,选取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广东省、黑龙江省及四川省作为样本省份,于2020年1月至2月基于问卷星平台的样本服务功能对18岁以上公众进行横截面调查。该功能通过随机邀请平台中符合本研究中省份、年龄要求的成员填写问卷的调查方式保证样本来源的随机性。调查对象在调查前被告知研究目的,根据自愿、匿名的原则参与问卷调查,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课题组成员根据问卷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确保答案完整、逻辑合理的问卷为有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872份,经审核后有效问卷为1 761份,问卷有效率为94.07%。
课题组根据知信行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等,基于相关文献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应急准备行为、风险感知、应急准备认知、应急态度、自我效能、自救知识掌握程度及突发事件经历情况。
人口学特征包括居住地类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共5道题。
应急准备行为测量主要参考了美国的公众应急准备教育计划和中国民政部发布的《全民防灾手册》进行设计:(1)应急物品准备行为:结合我国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情况,将保证3 d用量的食物和瓶装水、急救药箱、收音机、手电筒和备用电池六种最基础和必需的应急物品作为题目,采取多选题的形式,备有以上全部物品认为应急物品准备行为较高。(2)制定逃生计划行为:该部分采取二项选择题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家庭是否制定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逃生计划。(3)参与应急培训和演练行为:包括主动参与应急培训和主动参与应急演练两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不太符合,3分为一般,4分为比较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均值≥4分的公众被认为参与应急培训和演练情况好。
风险感知、应急准备认知、应急态度和自我效能的测量基于课题组开发的《公众应急准备现状评价量表》,其中风险感知测量公众对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及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感知,共8个题目;应急准备认知测量公众对应急准备的心理反映,包括“小事不用准备,大事准备也没用”及“运气比准备更重要”,共2个题目;应急态度测量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感兴趣程度、关注程度及重视程度,共3个题目;自我效能测量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信心,共2个题目。以上内容均为李克特5级量表(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不太符合,3分为一般,4分为比较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其中应急准备认知反向评分,均值≥4分认为得分较高。经检验,该量表Cronbach’s α=0.669,表明信度尚可。
自救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分为非常不好,2分为不太好,3分为一般,4分为比较好,5分为非常好),均值≥4分认为得分较高。
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采取应急准备行为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公众应急物品准备行为、逃生计划制定行为和应急培训演练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中,在1 761名调查对象中黑龙江省588人(33.39%),广东省574人(32.60%),四川599人(34.01%);农村居民328人(18.63%),城市居民1 433人(81.37%);男性701人(39.81%),女性1 060人(60.19%);18~25岁人群742人(42.14%),26~45岁人群917人(52.07%),46岁及以上人群102人(5.79%);已婚805人(45.71%),未婚或其他婚姻状况956人(54.29%);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555人(31.52%),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1 206人(68.48%)。
公众家中备有全部必需应急物品的人数为116人(6.59%),其中家中备有急救药箱人数为1 101人(62.52%);备有手电筒人数为1 476人(83.82%);备有收音机人数为433人(24.59%);备有备用电池人数为870人(49.40%);备有保证3 d用量的即食食品人数为799人(45.37%);备有保证3 d用量瓶装水的人数为716人(40.66%)。31.52%的研究对象与家人制定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逃生计划。36.57%的调查对象主动参加培训和演练情况。
居住地类型、文化程度、应急态度、自我效能、自救知识掌握程度与公众应急物品准备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类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风险感知、应急准备认知、应急态度、自我效能、自救知识掌握程度、突发事件经历与公众制定逃生计划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风险感知、应急准备认知、应急态度、自我效能、自救知识掌握程度和突发事件经历与公众参与培训和演练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公众应急准备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续表1 公众应急准备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自我效能高(OR=1.79,95%CI=1.14~2.80)、自救知识掌握程度高(OR=1.73,95%CI=1.13~2.64)是公众采取应急物品准备行为的保护因素;男性(OR=0.77,95%CI=0.61~0.97)、26~45岁群体(OR=1.60,95%CI=1.16~2.21)、应急态度高(OR=1.53,95%CI=1.20~1.97)、自我效能高(OR=2.34,95%CI=1.82~2.99)、自救知识掌握程度高(OR=3.12,95%CI=2.46~3.96)、有突发事件经历(OR=2.39,95%CI=1.88~3.04)是制定逃生计划行为的保护因素;26~45岁群体(OR=1.51,95%CI=1.12~2.03)、应急态度高(OR=2.37,95%CI=1.88~2.99)、自我效能高(OR=2.07,95%CI=1.65~2.60)、自救知识掌握程度高(OR=2.37,95%CI=1.90~2.95)、有突发事件经历(OR=1.46,95%CI=1.16~1.84)是公众参与应急培训和演练行为的保护因素。见表2。
表2 公众应急准备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续表2 公众应急准备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公众应急准备行为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降低灾害后果的重要基础[7]。本研究总体来看我国公众应急准备行为较低,与以往研究结果趋于一致[4,8-9]。在三项应急准备行为中,主动参与应急培训和演练行为相对较好(36.57%),其次是制定逃生计划行为(31.52%);而应急物品准备行为最低(6.59%),其中家中备有手电筒(83.82%)和急救药箱(62.52%)的居民较多,而家中备有收音机(24.59%)的居民较少,这可能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促进了广播媒介端口融合、智能设备逐渐取代收音机设备有关[10]。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自救知识掌握程度是公众准备应急物品行为、制定逃生计划行为和参加培训和演练行为的共同促进因素。社会认知理论提出,自我效能会影响公众的行为动机,是决定个体采取行为的重要因素[11]。本研究中,自我效能高的居民准备应急物品行为是自我效能低的居民的1.79倍、制定逃生计划行为是自我效能低的群体的2.34倍、参加培训和演练行为是自我效能低的群体的2.07倍。Hamann等[12]在对有需要特殊照顾子女的农村家庭防灾准备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对个体的应急准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Ryan等[13]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即使感知到严重的风险也可能不采取应急准备行为。也有学者提出[14],自我效能在个人突发事件经历和采取应急保护行为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知识在应急管理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公众采取理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中,自救知识掌握程度高的居民应急物品准备行为是自救知识掌握程度低的个体的1.73倍、制定逃生计划行为是自救知识掌握程度低的个体的3.12倍,参加应急培训和演练行为是自救知识掌握程度低的个体的2.37倍。Chen等[8]的研究也表明,知识是影响家庭应急准备的重要因素,与本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应急态度是影响公众制定逃生计划、参加培训和演练的重要促进因素。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通过影响行为意图进而促进公众行为的改变[15]。本研究中应急态度高的群体制定逃生计划行为是应急态度低的个体的1.53倍、参与应急培训和演练行为是应急态度低的个体的2.37倍。Ning等[16]的研究表明,态度在知识、风险感知和自我效能对准备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Loke等[17]对香港老年群体防灾准备的研究中也认为,态度是决定该人群采取准备行为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应急准备行为整体水平不高,呈现出应急培训和演练参与程度不足、制定逃生计划行为缺失、应急物品准备不充分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相关应急管理主体针对不同的应急准备行为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公众应急教育,注重应急知识科普宣传的效果,切实提高公众的应急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自我效能和应急态度,从而增强我国居民的应急素养,促进应急准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