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伟 中华慈善博物馆征集陈列部主任
2020年12月17日,中华慈善博物馆征集小组在浙江义乌开展征集工作。当地一古玩店家规模较大,拥有匾额等藏品近千件。经过前期排查,我们从中选取了9件慈善相关藏品,并与对方进行现场洽谈。在现场征集工作告一段落时,征集小组又新发现一块匾额,上书“乐善”两个大字。此块匾额上款有较多残损,难以逐一辨读,但经现场大致通读,可以断定这是一件与慈善相关的藏品。由于品相不佳,经过洽谈,征集小组以比较低的价格将这块匾额成功征集。
今年年初以来,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中华慈善博物馆对馆藏部分匾额和碑刻文字进行誊录,其中就包括这块“乐善”匾额。在逐一辨认上面的文字后,这块匾额的价值超出征集时的预估,可谓“虽残尤珍”。
这块“乐善”匾额是残缺的,且比较明显。匾额红色底漆已有多处斑驳,“乐”字也有缺损。上款的匾序共181个字,其中有多处文字被铲削,有些字已经完全没有印迹,虽经专家竭力辨认,但仍有11个字无法确认,殊为遗憾。另外,这块匾额上款较为详细,受匾之人也很明确,但却没有下款交待题匾之人和立匾年月。经再三鉴别,这块匾立于晚清,匾身有裁切痕迹,下款应是遭人锯掉,边框为后期加装。由于人为铲除痕迹明显,我们猜测可能由于匾额中提及的人物和事迹遭人嫉恨;或在特殊年代,为了保护这块匾额而将一些敏感信息凿除。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测,具体原因我们已无法得知了。
作者当时在现场查找线索
毫无疑问,与其他雕工精美、信息完整、品相俱佳的匾额相比,这块匾是比较残缺的。但是,这块匾却颇为珍贵。一是所载慈善活动明确。此匾虽是以祝寿为名而立,但是受匾人碧山先生的慈善事迹非常具体。他创办义庄、输金兴学、赡产施茶、发粟济贫,仗义疏财,有口皆碑。这就有别于其他祝寿匾,仅是泛泛而谈个人生平,序言中往往充斥着一般性的溢美之词,其意义也大打折扣。二是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如“先生豫章裔胄,云水栖迟,勾稽郭璞,□□□□,□□产发,张机秒谛,群颂折肱”,豫章是古代南昌的别称;裔胄指后代;云水栖迟形容四方游历;勾稽指深入考察;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折肱指良医或经验丰富。上述文字仅寥寥数言,就点明了人物的出身和生平。“最难偕老笄珈,三美同心内助。况复象贤弓冶,一夔已足,前光卓英,忝共宗盟,钦迟人望”,表述其慈善活动得到家庭成员的一致支持,并在子嗣传承中光耀门楣,获得乡民敬仰。三是引经据典,讲述慈善事迹。“输金兴学,培叩道之英才;赡产施茶,润憩亭之过客”,语句对仗,朗朗上口。“增拓田园,效仲淹义庄赡族;重新堂构,法少陵广厦庇寒”,分别引用了范仲淹创置义庄、周恤族人和杜甫祈愿得万间广厦以庇天下寒士的典故,在表明碧山先生具体慈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体现出他推己及人,先忧后乐,见贤思齐的高尚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民众以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为榜样,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鲜活事例在民间比比皆是,如范仲淹创置义庄以赡族人,朱熹创办社仓以拯饥荒,鲁连仗义轻财、排难解纷等都成为民众普遍效法的榜样。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大传统”代表的是精英、经典、官方的态度;“小传统”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信仰,“一个社会制度包含了属于它的高级的‘一半’和属于它的低级的‘一半’;这两个‘一半’凑成了一个完全的它”。
在中国,“大传统”就是士大夫提倡的儒佛道和官方主导的价值观,而“小传统”就是在主流价值之外的底层观念。当然,“大传统”和“小传统”并非完全割裂,“大传统”源于“小传统”,“小传统”又往往受“大传统”的深刻影响。当下,学术界关于传统慈善思想的研究已相当充分,譬如儒家的仁爱、道教的积德、佛教的慈悲和果报等,在经史子集中都有相关论述,被研究者称为传统慈善思想的源头活水。然而,关于民间慈善理念的研究却不够充分和深入,普通民众的慈善理念往往被研究者们忽略。事实上,普通民众的慈善理念是传统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慈善活动和理念虽受“大传统”影响,但仍有其自身的特色,值得我们关注和研 究。
慈善匾额是我们了解传统社会凡人善举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匾额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保存。在征集过程中,想要找到一块工艺精美、年代较久、品相完好、信息丰富的慈善主题匾额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如此,我们作为一线的藏品征集人员,还是要用“敝帚自珍”的心态,珍惜每一件慈善藏品线索,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慈善文化,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