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海丽 图|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科普遇上慈善,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科普教育如何赋予“对口支援”新内涵?
“中国智造”如何从娃娃抓起?“中国创造”如何从孩子落实?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给出了相关答案。
“赛复流动科技馆”是基金会于2003年创办的重要科普品牌展品之一。本着“科普就在家门口”的理念,基金会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小型化、标准化,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品,使其便于流动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所有展品整体均可放置在一个标准化箱体内,观众可以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和魅力,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该项目获得2013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推动科普扶智的基础上,基金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市委市府号召,主动参与对口支援、精准扶贫,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聚集优质科普资源服务贫困地区,通过“科普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基金会将“赛复流动科技馆”捐赠到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同时,为了保证各个展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每到一处,均针对当地的科技老师、科普志愿者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近4000人次。推广科普教育“授人以渔”,逐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助力科普扶贫。
基金会向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个县各捐赠一套流动科技馆,同时赠送自行编译汉维双语版的《赛复流动科技馆使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深受当地广大师生和居民欢迎。2012年《指南》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与上海贝尔携手援建“乡村电脑教室”42个,赠送电脑800台,使3000多名乡村师生受益。
2017年的某天,广西百色邓小平红军小学的某间教室欢声笑语。原来,基金会的老师正为该校师生耐心介绍“赛复流动科技馆”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原理,利用双曲狭缝、磁悬浮、无弦琴、机械转动等多件展品,展示了机械、光学、电磁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同学们兴致勃勃。
01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陈铁迪,上海市委原副书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原监事长 罗世谦 ,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原理事长杨定华,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出席2016“慈善科普 快乐六一”活动
02 基金会举办“蓝天至爱慈善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关爱特殊人群
近年来,在国家红军办的支持和邀请下,基金会先后捐赠流动科技馆和科普资料到甘肃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江苏南通理治红军小学、湖北洪湖贺龙中学、广西百色邓小平红军小学、江西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小学等,受到红军办、红军学校师生和当地政府、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普书屋”是基金会新增的一个科普慈善项目,该项目旨在为老少边区以及城市远郊地区送去书籍,内容包括科普知识、科学技术、文学作品、优秀绘本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以期望书籍能给山里的孩子送去快乐与温暖。2017年6月,基金会联手上海沉香阁为广西百色那娄希望小学送去了“科普书屋”,包括1500册图书、1000册电子书、6个Kindle阅读器。一本书对于城市孩子来说随手可得,然而,对于生活资源相对匮乏、交通相对闭塞的山里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孩子而言,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是精神寄托、是指路明灯,一本来自城市捐赠的书籍更给孩子的内心种下了一颗善良、感恩的种子。受赠学校校长说:“是书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爱心的注入,我相信孩子们的明天更有希望。感谢所有关爱山区儿童的亲友们。”
截至目前,基金会共捐赠“赛复流动科技馆”37套,科普图书与资料近万册,价值超过1000万元。
“爸爸妈妈很忙,平时从来不带我出去玩,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科技馆玩得很开心,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好玩的地方。”
小马的父母从安徽来上海打拼12年,目前在奉贤一家家具厂打工,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小马。2016年,一场参观上海科技馆的活动,让这个忧郁的7岁小男孩脸上恢复了童真的笑容。这一切要从“播撒蓝天至爱·共享科普阳光”慈善科普项目开始说起。
03 新疆的少年儿童饶有兴趣地体验“赛复流动科技馆”展品
04“赛复流动科技馆”落户江西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小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趋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关心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科学知识普及的良好环境,让他们与居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有机会享受科普成果,丰富科学文化生活,提升科学文化素养,2008年9月,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手将慈善和科普相结合,由陈铁迪和左焕琛共同发起设立,为随迁人员子女创立了“播撒蓝天至爱·共享科普阳光”项目。
该项目将“慈善”与“科普”相结合,联合全市各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专家老师、企业、志愿者,构建完备的科普服务网络联盟,打造科普公益服务平台,聚焦科普教育领域,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接触科普知识的机会。项目每年邀请5000名农民工子女,为他们送上“五个一”慈善科普服务,即一次参观体验、一项科普活动、一场科普电影、一份可口午餐和一天的美好回忆。
2016年起,为了更好地服务随迁子女,基金会汇集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将优质的科普资源送到学校,如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普影院、科普课程等。进一步深化服务内容,激发随迁子女对科技实践的兴趣,引导他们投入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同年,5月31日,“慈善科普·快乐六一”主题活动在上海科技馆拉开帷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铁迪、原监事长,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原理事长杨定华等出席活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吴幼英在活动中致辞。活动由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四方共同主办,由中福会少年宫协办,体现了慈善公益组织联合行动。
“昨天老师公布这个活动消息后,我们全班超开心。放学后,我们班30多位同学走进科技馆。”小朱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参观完科技馆后依然久久无法平复因欢欣而激动的心情,“我们在上海科技馆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我会用在我今后的学习上。”
活动当天邀请了来自青浦区、浦东新区等地1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近700名学生参与。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组织专门力量,为这些孩子送上科学表演秀、科学小讲台、DIY小制作、场馆探宝等精彩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六一”儿童节。
2018年,在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在上海庄臣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的通力合作下,该项目内容较往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在原有“科普场馆行”活动的基础上,项目确立了“科普校园行”的主体内容。通过将流动科技馆送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培养了一批能说会道的小小讲解员;将流动科普影院送进校园,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观看到世界上最新的科普纪录片。同时,基金会还积极地配合学校,编撰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材料。
仅以2018年度为例,该项目共邀请25批次、5056名随迁子女学生走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将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普影院送进10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8000余名学生参与体验;配合学校编撰2套校本课程资料。
10岁的小王,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平日里最喜欢这套基金会编撰的校本资料。而与科技馆的第一次接触,让他这个梦似乎又近了一些。他拿着科技馆赠送的小飞机,在当天日记中郑重地写下两个字:“谢 谢。”
2019年4月18日,该项目颁奖总结活动在上海科技馆报告厅举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姚宗强,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原副秘书长徐雄心,上海科技馆基金管理处处长张斌盛,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秘书长费成龙,以及来自本市各区20余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校长和师生代表出席了活动。
4月18日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活动上,基金会授予民办中小学协会“公益合作伙伴”证书。这预示着两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提供更多的科普资源,帮助有关学校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
05“赛复流动科技馆”落户广西百色邓小平红军小学
该项目开展以来,已邀请来自16个区4万余名随迁子女走进科技殿堂,感受科技进步,享受科普成果,体验科普乐趣,于2012年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首届十佳慈善公益项目”荣誉。基金会工作人员也纷纷感叹:“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绽放出光彩时,我就看到了这个工作背后的意义。”
令人叹为观止的机器人表演、全新升级的“食物的旅行”、充满奇妙乐趣的“火星车”趣味科学课程……2021年10月29日上午,来自闵行区民办文汇学校的100名随迁子女学生来到上海科技馆体验科普乐趣。
“在科技馆,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有信心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此次科技馆之行,给我们注入了爱的力量,让我们在爱的阳光下有了追梦的方向。”
翻开参加过项目的孩子们的笔记,这些话语让人不禁有些动容。
为了让困难和独居老人、智障和残障人员同样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科技的魅力,2007年起,基金会先后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合作创立了“科普公益你我他”“蓝天至爱·慈善科普”“申城老人科技游”等活动,不定期邀请困难和独居老人、智障、残障等弱势群体走进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基金会不仅为他们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他们体会科普带来的快乐;同时还将优质的科普资源送上门,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科普带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