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的Vlog发展研究

2021-12-17 10:56李凯宁
记者观察 2021年26期
关键词:受众形式内容

文 李凯宁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视频消费。Vlog作为短视频发展的下半场,不断创造出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其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对Vlog兴起的原因、深层联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来进行研究探讨。

信息技术的更新,移动终端的普及,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更加符合现代受众的消费需求。但短视频粗放的UGC和同质化的PGC无法满足多元化受众的消费需求,因此受众开始将目光转向短视频的“下半场”——中长视频Vlog。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形式,将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特效等形式,对日常活动进行拍摄并通过剪辑手段制成带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从流量明星的入局加速Vlog破圈,到康辉外访Vlog的火爆再到2020年疫情之下记者的Vlog记录。Vlog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成为记录和表达的新形式。

Vlog兴起的原因

短视频推动视频消费的普及

《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中表述,视频时代正在经历从“影视视频时代”“网络视频时代”逐步发展到“视频社会化时代”,2020年被称为中国视频市场化元年。短视频的多样化内容形式不仅满足了受众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Vlog与短视频除了在时长、风格上具有较大差异,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十分相似的。但是Vlog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以及相对较长的时间表达更能够促进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也是Vlog能快速兴起的原因。

易引发情感共鸣共振

移情机制是指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人们依然能从情感的转移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在某种程度上将自身带入到情境中去,通过想象得到补偿从而实现替代性满足。Vlog制作以第一人称视角,用镜头语言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生活化、真实、去中心化的展现方式使得受众身临其境,受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激烈碰撞,获取沉浸式体验。如旅行博主“房琪”,她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痛点,当人人都在为工作和家庭忙的焦头烂额时,她用镜头带领受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用作品将受众带到诗和远方之中。在当今时代,“诗和远方”是青年群体所向往的生活的仪式感,而Vlog通过视频记录的形式帮助青年群体找回了生活缺失的仪式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受众所看到的并不是vlogger本身,而是从vlogger身上所折射出的自己或想象中的自己,从而满足自己在共鸣中寻找差异的心理诉求,形成投射再反观自身,完成对自我的构建。正如《网络社会学》中阐释的“界面”的观点,当屏幕界面的电子文本显现在眼前时,自我总是先假想成他人,再以他人的影像来反射自我。

主流媒体入局,加速Vlog“出圈”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主流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与受众之间的需求。现阶段,受众更需要的是平等的互动和参与感,因此主流媒体也在不断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与受众平等交流互动。在2019年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的彭译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凭着Vlog的趣味性和本人的亲和力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媒体叙事语态的变革,记录者的人格化表达,让受众感受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瞬间拉近受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下,如何打通舆论引导“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主流媒体的当务之急。年轻化、通俗化的口语传播,让传统媒体一改以往的单一化传播模式,为受众构建了和谐平等的交流平台。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的同时,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Vlog+新闻”的新型主流媒体形式实现了传统媒体的华丽转身,同时也将Vlog推向了普通大众的视野。

“Vlog+”的深层联动

5G时代的到来使得Vlog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是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我的战“疫”日记》《英雄之城》和《在武汉》的纪录片。其采用“Vlog+纪录片”的新形式,将个人主观角度融入到客观记录之中。创作者们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将所见所想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世界各地的受众都能在视频中参与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让受众更了解疫情中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和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是以2019年两会报道和康辉外访Vlog而火爆的“Vlog+新闻”。央视涉足新媒体领域,其中“康辉的第一支Vlog”火爆各大平台。央视接地气的形式让新闻也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与传统媒体的记者报道不同,Vlog的记录者以讲述式的口吻来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它更像是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将远方的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当中。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将新闻故事化、口语化,从而拉近记录者与新闻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借助Vlog这种能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型传播形式,凝聚主流价值观念。

三是湖南卫视出品的《嘿!你在干嘛呢?》,它以“Vlog+电视综艺”的形式囊括了综艺娱乐、新闻报道和公益宣传等多种类别。首先表现在渠道上,它将Vlog的小屏与电视的大屏巧妙融合,成功打破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壁垒,拓宽了媒介融合的新渠道。其次是主持人语态的转变,因为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特点,整个节目语态显得更为亲切和自然,主持人的对话也从“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等官方节目话语转变到“你”的随口称呼,传受之间的距离再次拉近。

Vlog面临的新挑战

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

当前国内Vlog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受制于创意和制作能力等因素,目前大部分的Vlog都以旅行、美食、时尚美妆记录等为主,内容趋向同质化甚至出现抄袭雷同等现象。2021年1月16日晚,有1000万粉丝的旅行博主房琪发微博称自己被人“抄袭”了,从“借鉴方式”到“撞选题”再到“文案雷同”,在“流量”面前,“原创内容”好像变得无足轻重。相较于短时长、纯搞笑的趣味短视频,Vlog信息量更为丰富,庸俗化内容也频频出现,这种为求点击量毫无底线的行为极易导致受众价值观念上的扭曲。因此,对于Vlog的制作而言提高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渠道窄化,风格小众化

2019年起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开始对Vlog加以扶持,抖音、百度好看视频、西瓜视频等相继推出各种Vlog主题活动。但是由于Vlog相较于抖音、快手等快节奏粗放型的短视频形式,其偏向小众化的叙事风格和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消耗并不是十分契合当下视频消费的需求。因此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能够推动Vlog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仍十分有限。

制作门槛较高,缺乏专业化运作

社交就是要通过高频率的互动让毫不相识的两个或多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而Vlog正是用一个好的内容记录一个有趣的故事的时候就将大家彼此连接。相较于短视频着力于瞬间吸引受众的眼球,Vlog更加强调的是审美区隔,不单单要求达到受众视觉上的刺激,也要满足精神和情感的双重满足。这就要求vlogger拥有更有创意的视频设计和更加专业的制作能力,来展示出生活的魅力和故事的灵魂。为了解决vlogger剪辑复杂视频内容的需求,市场上纷纷出台各类视频剪辑软件,如小影、VUE、剪影等。但是Vlog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非常专业的MCN团队,行业水准仍参差不齐。

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严监管,推进治理常态化

随着视频消费的普及,各大视频平台野蛮生长。为了解决短视频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难题,从2018年起政府开始全面从严监管。从警告罚款到封号下架,在主题内容、形式手段、虚假广告和宣传形式等多个层面治理监管。在治理初期,监管部门就已经点名批评抖音与快手,针对其色情、低俗内容进行整改并下架内涵段子以整治视频行业不良风气、树立行业规范。总之,政府部门对各大视频平台的治理呈常态化,各大平台也纷纷建立并加强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视频消费市场。

平台要加强对优质内容的引导

从2019年起,微博推出vlogger的扶持计划;抖音宣布全面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2020年1月微信开通视频号支持视频社交互动。各种迹象表明,视频社交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各大视频网站和媒体平台也通过各种奖励和扶持手段鼓励vlogger生产优质的视频内容,以适应分众化的受众趋势。

高德哈伯指出:网络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Vlog与受众亲密的社交距离比传统广告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许多明星在Vlog中会向受众介绍自己亲身使用过的产品,利用粉丝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来实现商业变现的潜质。如李子柒用Vlog展现田园生活,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借助Vlog,将明星、粉丝和品牌深度联动,达到品牌软广植入的最佳效果,从而实现商业变现。

个体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美学素养

对于vlogger来说,创作的内容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前进方向,积极从生活中挖掘正能量的灵感和创意,严格按照政府和平台的各项规章政策,着力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视频消费空间。与抖音、快手讲求瞬间吸睛的审美取向不同,Vlog呈现更强的审美区隔,因此vlogger必须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打造高格调、高质量的视频内容。

对于受众而言,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vlogger身上发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同时,一定要尊重vlogger的个人隐私,理性互动,助力打造健康安全的视频消费环境。

综上所述,Vlog在弥补短视频缺口的同时凭借自身的深层交互逐渐成为视频社交的有效形式。5G的落地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促使更多大众能成为Vlog的创作者,这也会为媒介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
受众形式内容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