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改措
佛教文化不仅是宗教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贯穿于整个藏族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约汉朝末年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近两千年的文化磨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宗教文化体系。建筑本身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受到佛教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双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多智钦寺是藏传佛教中宁玛派的主要道场之一,为著名的龙钦宁提传承之母寺。作为青海知名藏传佛寺,其建筑价值与文化价值极其珍贵。
多智钦寺是历世多智钦仁波切以及传承诸大上师们的最重要的修持、驻锡之地,是大圆满教法的重要修学中心,以多智钦寺为母寺,龙钦宁提传承现有 35 座分寺遍布西藏各地。
多智钦寺命名缘由
多智钦寺全名为“多智钦大密悉地吉祥光明洲”,它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中“龙钦宁提”传承的母寺,坐落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境内,位于秀丽的多科河谷上游。这里地处三县交会之地带。寺院距离色达县县城 65 公里,班玛县县城 87 公里,壤塘县县城 82 公里。寺院所在地名叫臧钦滩,是整个藏地堪称首屈一指的藏风聚气之宝地。该地形如盛满养料的大锅,“臧钦”由此而得名。它酷似一位仰卧着的绝世美女,被喻为密法修习的最佳圣地。
其命名缘由是第一世多智钦在他的预言集《悉知未来明镜》中明示:只要多智钦仁波切继续转世,莲师的化身将在臧钦滩不间断地出现,吉美林巴尊者对龙钦宁提传承母寺的兴建作出了明确无误的授记,嘱咐第一世多智钦要将寺院建立在一个左侧具备“三善”、右侧具备“三大”的圣地。
多智钦寺建寺历史
多智钦寺的选址和建寺过程也是非常波折,第一世多智钦仁波切最初将选址地点定在壤塘县的西琼寺附近,并命名为卓顿楞珠,后来又曾迁建在色达县扎钦,命名为雅隆班玛果。第一世仁波切未能找到完全符合授记的建寺地,将愿望遗留到来世。在秃鹰的激励下,第二世多智钦回忆起前世找寻建寺圣地的夙愿。他最终在多科河上游找到了吉美林巴授记的完美圣地——臧钦滩。在这里,长寿五仙女献上五种珍宝合成的奶桶、念青唐拉山神献上哈达、紫玛尔护法供养了马鞭、臧钦森母以天珠拐杖相赠。以此为吉祥的缘起,多智钦在臧钦滩为寺院选址和奠基。1862 年,多智钦仁波切正式开始在此兴建经堂和寮房。到了第三世多智钦时,至尊仁波切继承前世的愿力,在臧钦滩上兴建起了龙钦宁提的伟大寺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多智钦寺。寺院建成后,连同前两世多智钦的灵塔在内,第三世多智钦将全体僧众及设施从亚龙寺搬迁到多智钦寺。此后,以多智钦寺为道场,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广弘显密佛法,使得清净佛法的甘霖广润八方化机之心田,多智钦寺也成为当时西藏东部最繁荣的佛法中心。
多智钦寺发展现状
多智钦寺也和其他佛寺一样,在历史动荡中遭遇了多次浩劫,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非常严重,除密宗院和外貌不起眼的镇寺塔外,其他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和摧毁,这座伟大的宁提道场几乎被夷为一片废墟。国家宗教政策恢复以后,多智钦寺的老弟子们又从四面八方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母寺。目前,多智钦寺有长住的活佛和僧人三百多名,主要的活佛和堪布有:第四世多智钦·土登成利华桑波、第五世多智钦·土登龙洋仁增嘉措、仁增丹贝尼玛仁波切、土登尼玛仁波切、堪布晋美罗珠等。多年来,寺院保持着闭关实修的传统,受持清净戒律的比丘僧们,从未间断每月两次的诵戒、一年一度的结夏安居等羯摩。寺院每年都会举办大幻化网法会、普巴金刚法会、除障祈愿法会等宁提传承法事活动。来多智钦寺求法和修学者有时多达上万人,果洛、色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出自多智钦寺,来自石渠、嘉绒和安多宁玛寺院的许多学者也出自该寺门下。
多智钦寺分为藏戏扎仓、医学扎仓、文学扎仓和艺术扎仓等四大学院,每个学院下分设许多扎仓,在最为鼎盛时期,住寺僧人达到3000 多人。寺院还有印经院、五百多套僧侣居住的扎康、八座大型佛塔、一个闭关中心、四个护法殿以及 100 多座转经房。
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智钦寺与其他佛寺一样遭遇了诸多战火,但近些年,由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包括多智钦寺在内的诸多青海的佛寺受到了重视,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佛寺的重建力度,加大了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力度,多智钦寺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大的转机。
研究多智钦寺的意义
研究多智钦寺能够准确了解青海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通过多智钦寺建筑群、佛经、壁画等等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了解其历史,更能够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研究多智钦寺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及其寺院的特殊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研究佛教派系和派系不同文化;研究多智钦寺的特殊文化,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充分的认识,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和神秘的宗教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研究,扩充知识,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敬畏和热爱。
佛教文化历史久远,主要起源于西方,正式进入中国后,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佛教在中国一度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但是在历史动荡时期也是风雨飘摇,朝代的更替,战火的破坏,诸多大型寺院已经消失,幸免于难的大多也失去了当年的辉煌。因此对寺院建筑的保护修缮已经迫在眉睫。
了解多智钦寺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青海地区的佛教寺院数量庞大,其中有很多为近代所建,从艺术造诣上、规模形制上都与传统寺院无法媲美, 真正意义上的古建筑数量有限,而且很多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理论结合实践,试图发现青海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獨有的地方特色,研究可以了解到多智钦寺发展情况及保护措施。通过参与当地实际佛寺修缮项目,结合相关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为多智钦寺以及青海古寺院的保护奉献绵薄之力。
多智钦寺的保护理念
多智钦寺虽然也在开发和保护中,但是其知名程度和开发力度不是很大,其原始性保持的还比较完整,因此,在开发期间,更加要注重其保护。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跟上旅游的需求和现代审美,诸如塔尔寺、瞿昙寺等许多宗教建筑群的四周正在加建新的景区,这些景区不但占据了藏传佛寺地形上的最有利位置,还在多个方面喧宾夺主,破坏了藏传佛寺原有的建筑面貌,破坏了佛寺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多智钦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在坚持其原始性的基础上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充分保护,要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神圣性和原始性。
宗教文化是我国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更是为我国文化添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佛教文化传播中,要做好宗教文化的保护,要原封不动地保护藏传佛教的原始文化。
目前我国的多数宗教旅游资源长期依赖于宗教团体和信徒的捐资勉强维持生计, 许多地理位置较偏僻的佛教寺院甚至面临无法修缮、教徒无法生存等现状。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于佛寺的资金补贴,更要采取向社会征集等方法筹措资金,做好修葺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修葺过程中要做好原有建筑的保护工作。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