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鲁宁
摘 要:本文以长安佛寺壁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唐代佛寺壁画与其影响。唐代佛教之盛衰深受政治影响,长安城及其近郊佛寺密布,受佛教思想融入绘画,画师文人图壁挥毫,展现出唐代文化最美、最灿烂的一页。可惜因时代变迁、战火蔓延、政策更改等缘由,今日已无缘窥见,本文仅能就画史及相关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关键词:唐代;佛寺;壁画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38-01
一、绪论
1.研究动机。西安,是浩浩千年古都,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十三个王朝,历时长达一千一百多年之久。西安诠释中国的繁荣、印证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用它的沧桑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历史。正因长安有如斯特殊之历史地位,再加以其独特优越之地里位置也因此,在佛教初传中国经北印度、中国西域地区、河西走廊等地,首先到达重要之地便是长安。而外来之佛教传至长安后被消化吸收后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影响中国至今达二千多年。
2.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内容以长安佛寺壁画作为研究取向,旨在探究长安城佛寺壁画与其影响。长安城坊棋盘式的规划,佛寺错综其间,画师文人图壁挥毫,展现出唐代文化最美、最灿烂的一页。
3.唐代佛寺壁画概况。中国传统绘画,自受佛教思想的融洽后,佛教绘画发展于先,山水画风继之而起,这一点从六朝之画坛可见一斑。及至唐朝,如从绘画题材来看,开始做为宣传政教礼制,道释与描摹风俗故实之人物画,继而为山水、花鸟、松石、杂画,且多制为壁画。人物画盛于初唐,山水、花鸟等突起于盛唐,中、晚唐虽不及于前期之盛况,但仍能沿其余绪一脉相传,影响余后代艺术之发展既深且巨。
4.以《历代名画记》看佛寺壁画。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的时代,绘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期,对画史、绘画名家和名画进行梳理的文献应运而生。《历代名画记》是唐代书画家兼鉴赏家张彦远所编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因其 容丰富、体制完备而深受后代所重视。张彦远生于三代宰相之家,家藏六朝隋唐时期名画甚丰。这部著作有“画史之祖”的称誉,全书十卷,分三部分,一是画史论述,二是画家的传记,三是历代绘画作品的鉴赏和收藏。该书从论述绘画的源流、社会功能开始,主体画人名,叙述自轩辕至唐会昌三百七十二人,并收入《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论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 用笔》等论文。
二、《历代名画记》所载长安佛寺壁画整理
唐朝佛教道教既极兴盛,故佛寺道观亦风起云涌,而壁画亦随之发达,所画寺壁之多,为历朝之冠。壁画艺术在隋唐时达到极盛。壁画题材由图绘人物及佛道故事扩大到表现山水、花竹、禽兽等方面, 容及技巧上均远远超过前代,表现形式为墓室壁画与寺观壁画。
长安佛寺兴建多数沿袭隋代,因此佛寺壁画留下为数颇多隋朝画家之作品,如定水寺王羲之题额。东壁北二神,西壁三帝釋,还有张僧繇画。从上元县移来。余七神及下小神,并解倩画。定水寺有萧梁张僧繇及西魏解倩之作品,可算是较早的画迹,此外,空观寺本是北周佛堂,袁子昂画有孔雀与二龙;北齐的曹仲达分别于大兴善寺及开业寺有其画作;北周冯提伽、田僧亮于大云京寺七宝塔有画作。
三、画家吴道子看佛寺壁画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吴道子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他作品的数量很大。在吴道子手中完成的古今之变,是中国绘画线条上的写意性。他让绘画质的飞跃,将线条形式推向成熟。其新意,虽依据传统法度,但法度的 涵被深入、外延被扩大了。
四、结语
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中,其实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而已,作为外来宗教,佛教进入中国后,面对政治冲击、思想争辩或经济抑制,与社会接触、冲突,进而融合,在这惊涛骇浪、跌宕起伏中,奠下了牢不可灭之根基。长安佛寺之繁盛是唐代佛教文化的缩影,长安佛寺活动广泛多样,影响唐代社会文化甚巨。精雕细琢的建筑、塑雕乃至壁画艺术,成就了唐代灿烂辉煌的艺术活动中心。唐代佛教盛行,促成了宗教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而寺庙壁画这一部分,尤其显示出它非凡的成就。佛教的壁画,是佛教传播过程中伴随而出的 品,虽然它的 容离不开宣传神学迷信,但作为塑造具体形象的艺术,唐代寺庙壁画把宗教的想象和绘画技巧进一步结合,凝聚着无数画师的创作与智慧,以此反映一个时代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标志,为当时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一股完全不一样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张焕君,刘国华.山西古代壁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3]刘炜,段国强.国宝·壁画[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4]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正定隆兴寺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5]孙彦.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6]范金鳌.永乐宫壁画线描临摹范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