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可以分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立足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书写、丰富的阅读积累以及语言运用。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培育入手,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语文作业,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整合,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情趣、感悟、积累、迁移、习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摸爬滚打中习得母语的运用能力。语文作业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反馈载体,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树立整体观、全局观,要运用整体思维对作业进行整体规划,强化作业设计的整体意识,要依照科学程序和规范进行,明确设计目标、确定设计范围、搭建设计框架,突出作业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语文作业既要发挥巩固“语文知识”的功能,还要成为“语文方法”的演练场,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字词、阅读、表达、实践四者并重,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又要关注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注意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如笔者设计的语文作业是通过练字、阅读、积累、感悟、创新五大模板来体现的,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起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决的能力等,力求做到“智”“趣”兼备、“整”而“广”得,在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做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依据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经常会见到有一些教师布置语文作业时主要以写字几个,抄词语几遍,读书几遍等为主,这样机械抄写的作业不但枯燥单调,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束缚的学生头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笔者认为,语文作业的设计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特性和学段的差异,要精确把控作业的难易程度,合理建构作业结构。教师可以依据学段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在与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同时注意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和关联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形成。如笔者设计的创想作业虽然都包含练字、阅读、积累、感悟、创新五大模板,但是不同学段要求各有异同。在“娟秀有力”板块,都要求练字先从每个笔画练起,接着练习部首,最后通过字的练习,让学生记字的同时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在“妙笔生花”板块,则要求在朗读例句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创意绘画”的要求是“边框可用彩笔创意涂色,创意绘画”。在“读有所获”板块,对小学低段、中段学生的要求是“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本书里经典语句的摘抄积累,也可以是小日记,读后感等”,小学高段的要求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是一整本书),进行经典语句的摘抄积累。在“日积月累”部分,小学低段的要求是背诵俗语等,小学中段、高段的要求是背诵名言警句等。这样设计语文作业,由此及彼,由简到难,能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涉猎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學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其作业的评价,尤其是对口语作业的评价。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多运用激励性的言语和恰当的词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是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贴上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物,也可以教师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鼓励,既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强化学生的互评,对于书写、手工制作、口语交际、学习视频作业等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对互相评价,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是相互更正、相互欣赏和相互提升的过程,又是增进友谊的过程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过程。三是突出家长作为学生家庭作业监督的主体,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作业评价中,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进给父母听,让父母对其表现做出评价,也可以安排亲子互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既让家庭充满温馨的氛围,促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增强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作业既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又有“培优固优”的效用,更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根本,巧用整合策略,通过“新颖”“有趣”“独特”“重实”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迁移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