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妈妈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天生缺少童年玩伴,也缺少与同龄人良性互动的机会。社交能力越强,学习生活的阻力越小。但这种能力,并不如吃饭睡觉般与生俱来。将儿童社交知识教给孩子,是父母必须要做的。
带孩子跟工作一样,都需要苦中作乐,除了逛街吐槽下午茶,我这个老母亲最喜欢的就是看脱口秀。今年,电视节目上出现了一位脱口秀新秀演员—鸟鸟,她自创了一种“社恐”式的脱口秀表演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鸟鸟看上去就是那种每个班里都有的女孩,文静、害羞,没什么朋友,也不怎么说话,存在感很低,一副蔫蔫的样子。鸟鸟说自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相处。“哪怕是被老虎咬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要不要叫救命。因为不叫的话,顶多是被老虎咬死,但叫的话,我还要跟前来救我的武松打招呼。那是该叫他武老师,还是叫松哥呢?”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特别真实地反映了社恐者内心的感受。有的父母自以为让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其实孩子内心排演的就是这样一出大戏。鸟鸟的这段独白得到了许多“社恐人”的共情,竟让人觉得有点儿可爱。
在百度百科里,社交恐惧症被解释为神经症的一种,具体表现是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種客观事物或情境。
社交恐惧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进而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比如极力回避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如果真的上升到疾病程度的社恐,自然需要尽早矫正与治疗,但很明显,演员鸟鸟段子里说的“社恐人”,只是不知该如何与陌生人沟通,也无法快速适应陌生社交环境的人。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都没有问题,只是看上去比较内向、沉默、木讷,有可能是在主动社交多次碰壁的情况下,才变成了别人和自己眼中的“社恐”。
现代社会,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在家办公获得收入,也可以足不出户就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既然吃的喝的用的都有人送到门口,现代人与他人沟通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宅”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普遍,“社恐”自然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孩子性格本身并没有好坏。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自然跟他人产生关系,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交网络。
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对自己身上某些特质不够自信的阶段,这时如果外在环境让他们感觉不安全,他们就会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切断和外界的连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自保”行为。所以孩子之所以“社恐”,不排除是在社交生活中遇到过打击和恶意,而非主动选择。
比如鸟鸟,她因为容貌不自信而选择了“社恐”人设,但自从参加了综艺节目,遇到许多和她有着共同话题的人之后,逐渐变得活泼,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可见很多孩子的“社恐”并不是天生的,只要遇到让他们感觉安全的环境,遇到了认同他们的人,就会打开心扉展露笑容。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如果你是一只胡萝卜,当你靠近一只猫,猫肯定不会喜欢你,但如果你靠近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肯定开心极了。所以,很多时候快乐并不在于你是谁或者你要变成谁,而是你跟谁在一起。世界虽然大,但永远不可能有第二个你,你就是最独特最可爱的。”
每个孩子都是通过模仿父母,找到与世界连接的方式的。喜欢抱怨和否定他人的父母养不出阳光快乐的孩子。接纳孩子的社交恐惧,让孩子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他,父母也愿意理解他、欣赏他。在孩子步入社会之前,父母的支持与相信会变成最安全的环境,孩子自然会一点一点把自己释放出来,一点一点变成一个积极的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