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2021-12-16 06:20张华
美文 2021年23期
关键词:张博比较文学双语

张华

这期评论是与上期《“译”以致用》同时写就的,仍与中国日报社举办的“致经典”双语诵读会有关。

在第四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全国总决选现场,主持人张博对一种翻译现象提出了强烈批评。他说,很多人用食物名来取代对传统节日称呼和翻译。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就把端午节简单称作“粽子节”并进而翻译成“Zongzi Festival”;中秋节吃月饼,就把中秋节称作“月饼节”,随后翻译成“Yuebing Festival”或“Moon cake Festival”……如此下去,春节就很有被翻译成“Jiaozi Festival”或“Dampling Festival”(饺子节)的危险。我是非常赞成张博老师对这一翻译现象的批评的。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危险”趋势,就是因为它将加重外国人对中国人“吃货”的不良印象,大大有损中国人形象,进一步说,它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翻译”得丧失殆尽,只剩下了“吃”。

《汉风专刊》连续刊登了多篇外国学者根据自身体会谈翻译的文章,如《贾平凹与麦卡威》《我译〈马德里的春天〉》《翻译莫言》等,我也在评论中多次提及翻译,如《翻译的革命》《略谈想象》《中国白酒》等等。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会涉及文化翻译和翻译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我看来,无论关于文化翻译和翻译文化有多少定义和理论,翻译均不能丢失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丢失了文化内涵就谈不上什么文化翻译,也就失去了翻译文化。在此意义上,上期《“译”以致用》中提到翻译的目标是为了应用、为了派上用场,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在强调翻译應用的同时也不能丢失其固有的文化内涵。

这期评论最后还要说一下以往多期曾提及的王宁教授,他也作为策划人和评委来到本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全国总决选的现场并发表“大家论学”。他说,“不少人问,在推广中文的时代为何还要提倡英文诵读?我的回答是,今天我们多说英文正是为了明天我们少说英文。” 第二天,恰好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吾国吾家》栏目播出记者对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创始会长乐黛云先生的采访。在记者问到“现在我们把比较文学这条路走下去还需要做些什么”时,乐先生回答道:“要把自己的东西、好的精神传播出去,首先要把英语学好,把外国文学学好!”

(责任编辑:庞洁)

猜你喜欢
张博比较文学双语
项目学习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探索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集成创新发挥优势 自主研发服务造纸
心里住着彼得·潘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