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

2021-12-16 05:56
世界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浴缸归因信念

《不要挑战人性》

作者:潘楷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页数:384

定价:68元

为什么人越老越信命?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算命?

其实,“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个伪命题,我们不仅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决定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悲观。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答案是:能,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些实验,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人性,并学会分析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如何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

你的每项决定都是“事后诸葛亮”

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和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个比较令人郁闷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做出任意动作前进行报告,并使用脑电技术,通过收集和记录大脑的电信号来监测受试者做报告前大脑的活动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受试者报告自己要做出动作的几百毫秒之前,大脑就已经产生相应动作的脑电信号了。也就是说,这些受试者并非有意识地做出这些动作,而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作出了做动作的决定,然后大脑再对这个决定作出解释。

这个研究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许多后续研究。2013年,德国著名神经科学家、柏林高级神经影像中心教授约翰-迪伦·海恩斯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做了一项实验。他让受试者看一块屏幕,屏幕上会显示两个数字,受试者来决定把它们相加还是相减,然后给出答案。结果,受试者们的大脑神经活动图谱显示,在受试者作出决定的4秒之前,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决定好到底要相加还是相减了。

从这项实验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只不过是在执行大脑已经提前决定好的事。具体来说,无论是做简单的按键动作时,还是做相对复杂的数学运算时,我们的大脑都会先悄悄地作出一个决定,再把这个决定“用信封密封好”,交给大脑的理性决策系统,然后理性决策系统会根据这个决定从记忆中调取相关素材,再用逻辑这个工具把跟这个决定有关的素材组织起来,最后让语言系统把“信封里的内容”念给我们听,并让我们感觉像是自己作出了决定。但实际上,这种“我的一切我说了算”的感觉只是一种错觉。

罗马神话中共有三位命运女神,她们通过生命之线的长度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其中,最大的克罗索托负责纺织生命之线,老二克拉西斯负责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最小的阿特罗波斯负责切断生命之线。

决定不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我们最擅长的就是为这些决定找理由,即合理化自己作出的决定,這种合理化的机制叫作“归因”,当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或者遇到挫折时,如何归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每天都在作决定,并承担其结果。我们的决定通常不完全由理性说了算,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潜意识快速作出的,更多是在碰运气,其导致的结果也是概率事件。为此,我们就需要给事情的结果一个解释,这就是归因。

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不管是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走到极端就会产生问题。而如果我们每次遇到错误和挫折后都要进行思考与归因,那么这既会让我们的大脑耗费大量能量,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让我们错失生存下去的机会。因此,出于“一切以活着为第一要务”这一生存法则,我们的大脑又进化出一项功能,那就是将归因进行抽象简化,这样我们每次遇到类似状况时,大脑就会朝着同一方向自动化归因,以避免大量思考,节约能量,这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

信念系统是一种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系统,我们的大脑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先由信念系统进行解释。所以,你理解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你的信念系统解释过的世界。这套稳定的认知系统在环境没什么大变化时非常好用,且十分高效,可一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套系统就不好用了。

究竟是谁在替你作决定?

所谓命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决定,二是行为的结果,三是对行为的结果的解释。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个伪命题。首先,我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其次,行为的结果是概率事件,我们的行为最终导致什么结果,有时候是环境决定的;最后,对结果的解释才是我们人类最擅长的,也是我们最能掌握的。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命运的源头:当我们自动化地作决定时,究竟是谁在替我们作决定?或者换个问法:你脑子里的那些想法,真的是你自己的吗?

在我主持的一次自我成长工作坊上,有位26岁的女学员分享了她在职业成长方面的困惑。她在武汉上大学,名校毕业,学的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其他同学要么出国,要么去了杭州、深圳的互联网大公司,她则回到老家所在的地级市当公务员,工作、收入都比较稳定。当时她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工作了几年之后,她越来越痛苦,甚至一度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里。她跟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她不肯找对象结婚,总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了问题,她觉得这里不属于自己,却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方,非常痛苦。

我问她:“你大学毕业后决定回老家当公务员时,是怎么考虑的?”

她脱口而出:“女孩子嘛,工作还是要稳定一点,这样有安全感。”

我又问她:“这是你的想法?”

她对我的这种问法感到惊讶,反问了一句:“难道不是吗?”

于是我请她做了一组自由联想,这是精神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我先让她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双脚踩在地面上的感觉,感受双腿、腹部、胸部、头部,感受呼吸。然后,我请她回忆一下她所说的“安全”的感觉,并说出自己在想到“安全”之后,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她按照我说的去做,从“安全”这个词出发,联想到很多奇怪的词和画面。

突然,她想到了一个让她有点害怕的画面,她想到自己掉进一个浴缸里,到处都是黏糊糊的像胶水一样的东西,将她粘住了。我让她放松,慢慢去体验这个画面,并问她:“这个浴缸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

她闭着眼睛,说这是她家的浴缸,而她的妈妈就在旁边,正拿着一桶黏糊糊的胶水往浴缸里倒,还告诉她:“女儿,这个地方最安全。”想到这里,她一下哭了出来。“老师,我似乎明白了,是我妈妈不想让我离开这里,她需要我!”

原来,她的父母感情并不好,她的妈妈把几乎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她的身上。她的妈妈总是向她传达“女儿,妈妈离不开你”这个信息。从小到大,她所有的事情妈妈都要管,都要过问、插手。

她的妈妈甚至不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允许她离家太远。她意识到,原来在她的大脑里替她作决定的人是她的妈妈。比如回老家当公务员这件事,这并不是她真正喜欢的,只是她的妈妈还住在她的大脑里,替她作了这个决定,“公務员工作稳定,有安全感”只是她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

或许你已经感觉到了,在我们的大脑里替我们作决定的,是我们过往的经历和体验,而这些经历和体验都离不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尤其离不开我们的父母。我们真正的声音,可能早已淹没在他人的意见中。

既然我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先别急,谁说命运无法改变?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掌控命运,但我们可以影响命运的走向。

回到命运的三要素:决定、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结果的解释。在这三要素中,行为的结果我们掌控不了,但其他两个要素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的。一方面,对自己下意识作出的决定,我们需要觉知,需要看见,需要在深度的自我分析和细致的觉知中逐渐领悟;另一方面,解释行为的结果时,我们首先要有勇气直面结果,并做出详细的复盘,尽量排除信念系统对我们的影响,通过行为的结果学习、成长和进步。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无法只凭借自己的力量领悟,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陪伴下逐渐看清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命运做朋友。

(责编:栗月静)

猜你喜欢
浴缸归因信念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为了信念
高跟鞋浴缸
我的百变浴缸
发光的信念
信念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浴缸里的秘密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