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架构探讨

2021-12-16 00:57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媒介院校素养

吴 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一个类别,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尤其在“人人为媒介”的新媒介时代,逐渐融入到学校公民教育的各个阶段。然而,在大学阶段,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引入和重视,高职院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却较为缺乏。为更好地使高职人才与当今媒介社会相结合,本文将以论述高职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接触特征及认知、应对需求为基础,探讨当前环境下针对高职院校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架构。

二、高职院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逻辑

自从人类传播进入大众媒介时代,更好地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逐渐成为大众的日常需求。上世纪70年代,包含媒介素养在内的“信息素养在美国被提出之后,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FLA、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均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全球公众的信息素养”[1]。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公民教育类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出现。本世纪初,媒介素养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首先在本科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出现,并逐步推广至社会各阶层。目前,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提升媒介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的一种公民教育”[2]已被我国学界广泛认可。

媒介生态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向的主要因素。当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高度耦合发展,全球媒介生态已进入以移动互联媒介为主体的Web3.0 时代,演化出传播形式的全媒体、高速化、跨空间和传播关系的非中心、虚拟性、多元化等新特征,对传播秩序和伦理提出了诸多新课题:如传播资源的海量化导致有效信息被淹没的“信息烟囱”效应频现,传播关系的去中心化导致公共空间的传播秩序重构,传播伦理的虚拟性导致网络失范行为激增,特别是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时,各种散播谣言和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泛滥。这些亟须通过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社会公众提升新媒介的认知与运用,明确传播的伦理与规范。

高校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层面。一是受年龄、学力、学习生活场景等特质影响,高校学子具备更优的媒介接触条件、更高的媒介接触欲望,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提升媒介信息认知与运用能力。二是高校学子处在认知能力较强但辨析能力较弱的阶段,更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健全媒介理念,树立正确的媒介运用观。因此,2011年以来,以新媒体环境和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保持在较高频度(见图1)。

图1 近10年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对比

在高校序列中,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是同等地位、不同类型,是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以新媒介为重点的媒介素养相关教育研究与实践虽已在本科院校普遍实施,却未在高职院校得到系统化的广泛推行。这既是高职院校缺乏相关师资所致,又与高职院校对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不足有关。

然而,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应对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生态,实施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那么,既具有高等教育一般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特征定位的高职院校,其施教对象在新媒介生态下有何媒介素养需求及困境?应实施怎样的教育体系?如何评估教育效果?这些是本研究需回答的关键问题。

三、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需求及困境

(一)高职学生媒介接触的特征

论证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新需求的前提是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媒介接触新特征,通过与以往同类学生对比和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对比,本文认为当前的高职学生在两个层面具有自身特征。

一方面,与以往同类学生相比,当代高职生受媒介生态演化的影响,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一是移动互联媒介成为日常接触阵地。由于新媒介主导的媒介生态总体从Web2.0 到Web3.0全面过渡,因此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新媒介接触阵地已由“PC 端”转移到了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移动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端。二是互联网思维成为重要思维逻辑。当传统大众媒介的中心化、单向度传播模式被万物互联共享的传播模式打碎,传播关系格局也在向“用户为上”“去中心化”“迭代创新”等互联网思维逐渐转变。三是新媒介应用成为典型职场能力。新媒介作为当代人与社会关系维系必不可少的日常场景应用,成为职场沟通的必要工具和重要的职业技能,亦成为高职素质教育“职场素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受自身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体现出较强的“职教”属性。一是具有更突出的感性思维。根据《2019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相比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关注社会”的素养较弱,如何在这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被积极引导,尤需通过针对性的媒介素质教育,增强高职学生对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的准确评估与应对。二是具有更强烈的应用需求。由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高职学生更迫切地想通过新媒介提升技术和社会沟通能力,其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导向更为明确、更为实际。

(二)高职学生媒介认知应对的需求

针对上述特征,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需求应是多层面的。参考马斯洛需求五层次模型,结合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媒介素养习得五阶段论,本文认为当前高职生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媒介素养需求,每个层次需求都有显著的现实困境。

1.基础需求:多种媒介的有效认知需求

基础需求即从媒介中有效、准确、充分地获取和掌握自己想要的信息的能力。然而,由于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和微信、小红书等强关系的社交应用的崛起,大学生关注传统主流媒介平台所发布信息的频率下降。这种对媒介平台掌握的不对称,一是让海量资源对信息接触造成过载甚至冗余困扰,降低必要信息锁定的效率;二是使“基于内容热度流量池的叠加推荐算法”[3]导致的非线性、非理性传播占据上峰,极易导致媒介信息认知的正反极端;三是导致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信息不对称较大范围存在,不易串联起良性的信息沟通。

2.重点需求:多元价值的辩证分析需求

重点需求即对信息真伪及传播意图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然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对媒介信息拥有极高认知欲望,但缺乏判断,尤其在高职层面,“理性关注社会”的能力相对本科学生较弱,属于媒介运用广泛、信息欲望强烈、价值判断感性的社会群体。加上在以去中心化传播模式为主的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由于绝对权威的中心传播者及其传播影响力明显减弱,各类公众号、关注号生产的专业生产内容(PGC)及各领域意见领袖生产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影响力显著上升,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流派、不同价值观念的各类信息在同一或相关联舆论场同步呈现,加大了信息价值的评判难度,甚至诱发了“青年群体思想方域的信仰风险”[4]。

3.进阶需求:前沿技能的综合应用需求

进阶需求即运用前沿技能信息进行搜寻、合成、传播应用以及信息生产的能力。在“人人为媒介”的数字时代,在媒介认知、媒介评估基础上,通过短视频创作等生产信息已成为具有较强认知和传播能力者的高阶技能。然而,相比于本科的教育条件,一方面没有明确的高职培养标准,如关于媒介前沿技能信息转化应用能力,并没有像本科高校对“数字素养”教育一样,构建培养标准和能力体系,因此也无法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及成果评估;另一方面,受专业设置影响,大多高职院校缺乏具备媒介应用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也影响了高职学生前沿技能信息转化应用能力的系统提升。

四、需求导向下的高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架构

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现代高职人才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培养导向,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起包含媒介认知、评估和应用在内的系统化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即明确培养的核心定位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关的师资团队和教学条件。针对上述高职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新需求及应对困境,借鉴“媒介素养之塔”[5]理论,构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架构如下。

(一)明确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

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公共教育,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为需求导向型,并由此发散,设置三个分目标。一是根据媒介认知能力作为媒介素养之塔基底的理论共识,针对高职生媒介接触偏向新媒介尤其是移动短视频应用,致使多种媒介融通能力不足、信息准确定位能力不足的困境,将多种媒介认知能力培养作为通识目标,具体解决新媒介认知片面问题、全媒介平台认知偏向问题。二是将媒介信息辨析能力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针对高职生个体化、感性化特征尤其明显的困境,将媒介信息辨析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具体解决媒介信息评判的真实性、系统性、辩证性能力不足问题。三是根据媒介运用教育尚不具备全面开展条件和媒介运用能力属于高阶技能的实际,将媒介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培养进阶目标,结合杰出技能人才培养,具体提升运用媒介工具锻炼、传播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

(二)构建层次进阶的培养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在培养内容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层次需求,采取开设通识性媒介素养课程与针对性、个性化素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开设媒介认知通识课,培养全媒介认知能力

以入学教育和通识必修等形式,开设媒介认知通识课,细分两项培养内容。一是开展全媒介融通认知培训。根据高职生目前偏向新媒介、过度依赖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实际,采用理论课与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时政新闻尤其是行业前沿技能信息的获取为途径,培养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融通认知,进而联结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渠道的能力,如既能通过“权威发布”获取官方消息,又能在论坛BBS、社交应用等民间舆论场获取延伸信息,从而通过健全对信息链的认知,为理性判断、评估信息打好基础。二是提升信息精准定位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两微一端”和短视频移动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媒介广泛了解时政新闻、社会动态、行业趋势并掌握一定的云服务、大数据技术,搜寻、定位、挖掘所需特定社会事件、行业技术信息的能力,如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和信息内容中,了解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知晓相关扩展云网,利用关键词索引技术,通过交叉比对,锁定可信信源和可用信息,以降低同类不同源信息的干扰。

2.开设媒介素养进阶课,培养信息综合评估能力

在对全体新生开设媒介通识课以提升媒介认知和信息定位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的大学生群体共性及关注社会特性,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二年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进阶课,使加强价值引导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平衡。首先,确定以突出思想性和鉴别信息真伪为重点的评估素养内容,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中,采用案例式、场景式教学,以学生面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平台获取的信息和权威信息、事实真相等实际情况为案例,训练辨析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的能力,并进一步在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上,采用系统性、批判性、辩证法等综合思维,引导其对重大舆情中产生的不明来源、观点偏激的网络舆论进行思辨性评估,同时应对涉及身份信息泄露、网络病毒等媒介接触行为,进行安全性评估。其次,在不断提升包括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安全思维等在内的媒介思辨能力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判断信息真伪,理性评估信息价值和安全性,进一步“强化人格塑造”[6],辨别多元观点,积极践行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

3.开设媒介运用特长课,培养媒介综合应用能力

针对部分学有余力学生运用媒介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以开设特长生兴趣小组、组织教育实践社团等形式,以案例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以媒介信息的准确认知和理性评估为基础,基于全媒体的媒介交互素养和信息生产教学。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为媒介参与与媒介文化两部分。在媒介参与课程中,锻炼学生在即时通信交流的基础上踊跃参与信息评论、分享的能力,如在相关网络论坛或行业公众平台,参与行业信息的传播互动;在媒介文化课程中,成为一名有效信息的产销者,将所了解的媒介信息进行自我生产与分众传播,如利用线上线下全媒体渠道,将了解的行业信息进行再创造,向班级群等细分化领域进一步传播。同时,注重表达时的理性培育,不断提升“媒介使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7]。

(三)优化专兼结合的培养保障

系统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应对当下社会环境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一个新型素质课程体系,能否构建较为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一方面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标准化实施,另一方面关系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与进一步完善。根据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保障体系通常由教师队伍、保障条件和评估体系等构成。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办学条件,目前,较为实际的教学保障体系应在三个方面布局。

1.围绕能力框架,开展分层次教学评估

根据上述高职媒介素养教育的“三层次”,设置通识、进阶和高阶三个层次的考核评估标准。一是对所有高职新生必须参与的媒介认知通识课,以能否全面认识新媒介为主的大众媒介载体并有效获取信息为评估目标,若评估不合格需重修或无法修得相应“素质分”(学分、素质分均合格方可毕业);二是对二年级学生需参与的媒介素养进阶课,以提升媒介信息真伪、价值观、安全性评估能力为考核点,并在思修课中插入媒介评估环节,以课堂表现和公选课学分等作为评估;三是对学有余力并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以参加校内、社会实践所获荣誉和评价为激励条件,锻炼一部分学生的媒介应用能力。

2.围绕学生获益,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和当地媒介人士做兼职教师的教师队伍,校内教师由宣传部、新闻处工作人员和思政教师构成;校外教师以聘请本科高校新闻院系专任教师为主,适当聘请高职优秀思政教师;同时根据高职的产教融合特性,聘请部分当地媒介行业的新闻记者编辑和新媒体运营人士,组成较为全面的专兼职队伍。

3.围绕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条件保障

在合理设置教学安排与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应在教学总课时和相关条件方面予以必要保障,尤其在课时安排中,应结合高职教学条件和课程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划定课时,并保证课时完整运用,确保媒介素养教育课能系统地完成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安排,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五、结语

本文根据高职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接触特征、媒介素养新需求及应对困境,构建了需求导向下的高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架构(见图2),包括“三层次”能力框架体系和“三围绕”教学保障体系。但是高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有关培养架构的研究有待持续关注。一是根据架构的总体原则,怎样明确具体定位、健全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打造相关队伍?二是针对当前媒介环境变化发展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向,如何做到培养架构的适时动态调整?三是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该架构并未融入公民素养教育的大体系,如何与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对接,进一步打造与外界融通又体现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以上问题是本研究将持续关注的重点方向。

图2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架构

猜你喜欢
媒介院校素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