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以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为例

2021-12-16 00:57杨继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思政

杨继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系,广东 汕头 51504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描绘了一个新的蓝图,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的格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专业定位,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更应该提高幼儿教师的思想素质。那么,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理论课程,试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而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它具有明确的思想育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高校主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达到培育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可见思政课程带有明显的学科界限。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它是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与壁垒,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达到全程、全员、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就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全体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思政课程并行,形成学科全覆盖,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现状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及实践活动,获得从事观察幼儿行为的专业知识,提升相关能力,以达到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保教能力的目的[4]。该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对幼儿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保教活动,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时代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信息时代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元转变。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极强,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抉择,以及外界的诱惑,往往会误入歧途。而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单单是传递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肩负着培育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职责。

2.推动课程优化与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5]。课程思政建设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打破一贯的课程重术业传授而轻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局面,有利于优化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重构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教师是核心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生价值观培育方向的引领者[6]。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促使专业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党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摒弃重“术”轻“情”的观念,首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不断汲取“养分”,积极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无疑能够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学前专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学科,因此是本专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主阵地。

通过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让本专业学生习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本专业学生树立科学的保教观与正确的儿童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敬业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思政育化,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在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长期的高职教育体系以职业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五大领域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学习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弹唱、钢琴、手工制作等专业技能。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形成了重“术”轻“情”的局面。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然与以往的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因此,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体系将不再适合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课程思政建设,需重新修订课程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只有不断分析、再分析教学内容,积极思考课程教学内容中可以切入思政元素的点,才能使专业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达到契合,不至于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使两者成为“两张皮”。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那么,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对当下的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等要素进行整合。就现行的高职教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专业课老师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执教以来一直固定上几门课程。因此,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了学科壁垒,对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需要非常熟悉本门课程的教学,并厘清课程的内在机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一)打破重“术”轻“情”的局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的学习,以及根据学前儿童发展阶段选定观察目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价等。同时,本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开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良好素材。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重“术”轻“情”的局面,深度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重视本专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实现“术”“情”并重,培养有“术”有“情”的当代大学生。

(二)更新与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方向盘和指南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目标进行更新与修订[7],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根据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原有的素质(态度)目标进行调整(见表1)。

更新和修订后的素质目标,更加贴近本学科的课程特点以及课程思政的方向和目标,对本课程的课程定位更具指引意义。

(三)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点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思政建设就应该积极挖掘本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融入点[8]。根据对教材的全面解读与剖析,提炼了本课程的授课要点及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并形成预期教学成效的设计(见表2)。

表2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教学内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一览表

(四)探索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以往主要采用教授法、课堂小组互动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不高[9]。因此,应探索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教育方法、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生活情境教学、小组互动教学等方式,尽可能将富有先进性的思政内容融入到案例与时事热点中,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思政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能站在专业的角度去探究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二,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比如收集课程思政相关的优质案例和素材、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等,通过教学QQ 群、微信群、云课堂等形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本专业、本学科新的发展态势和动向,并且鼓励学生就相关思政案例和教育理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学校还应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政渗透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筛选优质的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推文,定制正能量的专业新闻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此外,高校应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渗透。

第四,学校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它已然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6]。因此,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优质的学生社团、专业技能比赛,通过专业学习中的爱心、耐心、细心等良好的专业品质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良好品质。而这些良好品质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五)探索符合德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模式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评价一直以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课堂表现与纪律、平时检测等,此外还包括见习周的见习报告、幼儿园的观察记录、训练活动等。而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测评。这种评价方式侧重评价学生的认知与专业能力,往往会忽视对学生专业态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因此,应打破原有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专业道德与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力度。由于德育评价无法像智育评价那样具体化,因此就需要积极思考符合德育特点的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模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比如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收集整理资料的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幼儿的态度、评析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案例的情况等。此外,在见习周还可以引入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参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保教态度、对待幼儿的态度等。

(六)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与专业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10]。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专业能力。

首先,教师应提高“思政”意识[11]。应不断学习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此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家最新的理论动态,多查阅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期刊论文,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

其次,教师应锻造“思政”能力与专业能力[11]。课程思政建设不止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教师还应该锻造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教师可以向有经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学习,比如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课程思政评价等,使个人的教学能力向育人能力转变。此外,课程思政还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有专业能力扎实,才能够同时兼顾教学与育人。

最后,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典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

(七)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

课程思政绝不是个人主义的“闭门造车”。它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12]。

首先,连通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首先就需要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经验,探索课程思政的道路。其次,连通专业课与专业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一般都固定上某几门课程,大家都各顾各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应打破这种局面,加强专业与育人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最后,还应该加强系部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由院系书记及系主任任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院系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教书育人先进事迹、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案例等。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