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文 明安淮 汪训枝 刘作林 梅 林
(1.阳新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 湖北阳新 435200;2.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
阳新湖蒿由野生芦蒿(Artemisiaselengensis)又名藜蒿、蒌蒿等经人工驯化栽培而来,为湖北省阳新县的地方特色蔬菜,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地理标志产品[1,2]。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好,阳新县加快湖蒿产业发展,湖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虫害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湖蒿的产量和品质。据调查,阳新湖蒿的害虫主要有蚜虫、潜叶蛾、斜纹夜蛾和白钩小卷蛾等,其中白钩小卷蛾近几年在阳新县宝塔村、综合农场等湖蒿原产地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呈蔓延趋势,对湖蒿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白钩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危害栽培芦蒿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区[3-6],湖北地区鲜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摸清白钩小卷蛾在阳新湖蒿产区的发生特点与为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阳新湖蒿白钩小卷蛾的科学防控提供技术依据。
白钩小卷蛾(Epiblema foenella Linnaens)属鳞翅目、卷蛾科、新小卷蛾亚科,我国黑龙江、安徽、湖南、云南、吉林、江苏、福建、河北、江西、台湾、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野草艾、芦蒿和青蒿[3,7]。湖北阳新湖蒿产区时有发生,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白钩小卷蛾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卵扁平,呈椭圆形,长约0.8~1.0mm,宽约0.5~0.6 mm,初产时为乳白色,之后随着虫龄的增加,出现两红点,成熟时红点愈合,孵化前卵的一端有1个小黑点(为幼虫头部);初龄幼虫头部黑色,虫体浅色,呈透明状;成熟的幼虫头部深褐色,身体浅褐色,平均体长20~25 mm;蛹长为12.4~14.5 mm,平均13 mm,初期为褐色,之后颜色逐步加深,呈深褐色;成虫头、胸、腹深褐色,唇须略向上举,翅展18~20 mm,体长10~12 mm,前翅黑褐色,从翅后缘基部起,沿中室前缘至中室下角外方,有一卷起呈钩状的条带形白斑(白钩小卷蛾由此得名),后翅和缘毛也呈褐色[3-7]。
笔者多年观察结果表明,白钩小卷蛾在阳新湖蒿产区每年发生3代,存在世代重迭现象,以第三代的老熟幼虫在湖蒿植株茎基部或根基部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8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上旬-9月下旬,产卵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各世代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白钩小卷蛾在湖北省阳新县的生活史
白钩小卷蛾初孵幼虫从湖蒿植株的腋芽处开始侵入,然后沿皮层取食,最后蛀入髓腔继续为害植株,受害植株呈枯萎状。受害蒿茎表皮可见明显蛀孔,蛀孔外缘有时残存虫粪,沿蒿茎纵向剖开,髓腔内布满食物残渣,因此在湖蒿产区白钩小卷蛾被称作“钻心虫”。
白钩小卷蛾幼虫为害阳新湖蒿每年有三个高峰期。3月中下旬湖蒿采收结束后,除小部分蒿田留种,大部分蒿田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第一代幼虫以留种田的种蒿为食料,从4月下旬延续到7月上旬种蒿收割之前,这是第一个高峰期;7月中下旬为阳新湖蒿的集中扦插期,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集中为害湖蒿插条上萌发的新梢,这是第二个高峰期;第三个高峰期在9月以后,第三代幼虫一部分为害湖蒿嫩茎,一部分老熟幼虫进入茎基部越冬。
每年3月中下旬白钩小卷蛾越冬代蛹羽化前至种蒿收割时,在留种田每1hm2配备1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同时,4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幼虫2~3龄期,选择晴天,用5000倍的10%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或1000~1500倍的10%氯氰菊酯溶液、喷雾1~2次,防治第一代幼虫。
阳新湖蒿3月上中旬采收结束时,白钩小卷蛾的越冬代幼虫大部分处在老熟幼虫或化蛹期。非留种田在湖蒿采收结束后,先用粉碎机将田间湖蒿秸杆粉碎,再用旋耕机深耕1~2遍,深埋湖蒿秸杆,适时种植玉米、黄豆、黑麦草等绿肥作物,可以杀灭大部分越冬代幼虫和蛹,有效减少虫口基数。
扦插是阳新湖蒿的主要繁殖方式。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从留种田收割湖蒿种株,依次去除嫩梢、叶片和根茎部,选取生长健壮、无虫害的老熟茎杆,齐口剪成长约20cm的插条,插条置于1000倍的10%氯氰菊酯溶液中浸泡15~20min,杀灭插条内部的白钩小卷蛾蛹和幼虫。
5月下旬白钩小卷蛾第一代蛹羽化前至10月上旬第三代幼虫进入越冬期,在扦插田每1hm2配备1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虫。同时,分别于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根据虫情,选择晴天,用5000倍的10%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或1000~1500倍的10%氯氰菊酯溶液喷雾1~2次,防治第二代、第三代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