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教育改革思考

2021-12-16 01:59:48邓君刘成英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师范类音乐学器乐

邓君 / 刘成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随着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诸多变化和革新,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小学实习实训有效开展及教师教育人才质量保障体制等诸多方面。

2017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面向全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决定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范认证准备过程中,如何打破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以最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师资水平和加快教学硬件建设,从而做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本文尝试以民族地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器乐课程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师范认证背景下的器乐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②

师范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是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同时注重课程体系为实现保障。简而言之,师范认证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是否符合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否符合学生自身素养发展的需要。而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取决于课程的科学合理安排。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每门课程教学在实现培养目标和达到培养要求中的作用,使每门课程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直接联系起来;使老师清楚“为什么教”、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是互补、深化关系,还是简单重复关系,以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容既包括了高师对于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持续改进的要求,同时也对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会进行重点考量。

学生为中心要求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则强调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生为中心这方面来说,现有的器乐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器乐课程特别是器乐选修课程由于其延续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收获有限,学习信心受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产出导向来说,现在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器乐教学工作,也很难做到义务课程标准中的器乐音乐审美和器乐实践教学,器乐课程对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撑作用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这必然影响师范类专业的认证通过。

从持续改进方面来说,教育部考虑到了不同地区高校的现状,鼓励支持高师不断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师范类专业认证除了横向比较外,更看重高师自身纵向的改进过程。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一方面是民族地区高师本身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器乐课程亟待拓展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满足学生本身音乐素养及审美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民族地区高师的器乐课程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进行改革,以《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器乐课程的地位,科学设置一系列器乐相关课程,来保证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方向

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能力要求方面,很长时间以来,器乐表演教学和欣赏一直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2001年以前,教育部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发展,2011年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性质重新定义为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在实践性方面,标准直接指出实践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③聆听不只包括声乐作品,当然也包括器乐特别是民族器乐音乐的赏析,演奏所指为中西乐器演奏。显而易见,器乐作品赏析和器乐演奏教学表演理应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的审美及实践作用。

国家层面,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师音乐学核心课程的开设设定了标准,给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做出了比较详细地要求。该纲包含了《中国乐器》和《外国乐器》两门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对两门课程的定义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所设置的一门有选择性的必修课程。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有重要作用。④指导纲要对器乐课程性质的解读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全国标准是吻合的。课程目标明确了了解所选乐器发展简史、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齐奏、重奏、合奏和伴奏训练;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小学器乐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中该乐器演奏的教学辅导工作。不过由于师资不足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高师的器乐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口传心授演奏教学为主。

总体来说,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支撑音乐学人才培养计划,满足师范类认证的标准要求。其次,器乐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和中小学内容接轨,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要朝中小学音乐课程和课外活动靠拢。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建议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项共八大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条件支撑、质量保证、学生发展。每个标准项又包含多个内容。其中与器乐课程评估认证有直接关系的为课程与教学标准项,其考核内容依次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本文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尝试为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器乐课程设置体系化

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传统上开设两门:《器乐选修》和《器乐主修》。《器乐选修》属于教育部规定的音乐学专业必修课程,音乐学专业学生每人都必须选修一门器乐进行学习。这门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开设,绝大部分院校采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在《器乐选修》结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演奏水平参与器乐主修选拔,选拔上的同学主课变为《器乐主修》,由专业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上课。这两门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生的演奏技术水平提高,教学上也借鉴了音乐学院教学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器乐演奏技术。不过,随着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单靠这两门课程很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能组织器乐教学及乐团排练活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器乐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不只局限于大一两个学期的学习,而应通过一系列的必修、选修课程使大部分同学大学四年都参与到器乐学习或者排练的过程当中。比如,可以开设选修课《器乐合奏》,让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同学参与到乐团的演出排练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合奏重奏能力,熟悉乐团排练的基础方法。同时,应该增加《器乐教学法》课程,毕竟音乐学毕业生也面临着以后教授学生器乐演奏的教学任务。《器乐作品赏析》课程的开设,能丰富学生的器乐理论知识及器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表1器乐课程体系设计一共包含六门课程,囊括了演奏、欣赏、合奏及教学等方面,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不仅让器乐主修生参与选课,同时也让部分选修器乐课的学生能加入进来,这样器乐学习的架构更加科学化,另一方面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

表1:器乐课程体系化设计

(二)器乐课程突出民族化

民族地区高师坐落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器乐课程的设置理应凸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首先,把少数民族乐器纳入到专业教学领域,像苗族芦笙、侗族侗琵琶、马头琴、冬不拉等,收集及改编少数民族乐器传统演奏曲目,摒弃传统口传心授随意的教学方法,鼓励少数民族乐器演奏教材研发,科学完善演奏训练方法。其次,少数民族音乐也可以作为器乐课程教学曲目的来源,师生可以把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改编为乐器演奏,既拓宽了乐器的演奏曲目,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学生以后传承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很多民族地区高校早已有了许多的经验,像贵州凯里学院坐落在苗族侗族聚居区,《器乐选修》和《器乐主修》课程早已把苗族乐器芦笙、侗族乐器侗琵琶纳入到专业教学中。芦笙主修学生在全国全省各项比赛展演中屡获大奖,同时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出版了专业芦笙教学教程,里面不仅有芦笙传统演奏曲目,还创编了大量芦笙练习曲,使芦笙教学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三)器乐课程内容和中小学教材接轨及多元化教学方式

民族地区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本区域中小学音乐教师,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直接学习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小学音乐教师天天面对的音乐教材很少融入到高校的专业课程当中。器乐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专业曲目演奏技法的学习,也急需加入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比如,可以把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歌曲在课堂里教授学生演奏,相关音乐作品可以直接放到器乐作品赏析课里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这样器乐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起来,并能很好支撑人才培养计划。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指除了常规的演奏教学,还要融入视奏、合奏、奥尔夫训练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音乐素质,也能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

(四)器乐技法类课程评价进行改革

器乐技法课程期末考试一般由所有器乐教师打分,取平均分为学生最后成绩。如果要做到课程评价的公平,首先,可以采取教考分离制度,主课老师对自己学生不参与打分,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和同城高校采取交换老师进行打分,凯里学院早几年就尝试过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进行钢琴、声乐、器乐课程考试交换老师给本校学生评分,打分教师和学生完全不熟悉,完全从现场演奏进行评价,给分很客观。其次,器乐课程还要强化平时考核,安排期中考试,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折入最后考试得分。

结 语

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为反向设计法,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最终学习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最终学习成果需要什么。如果民族地区高校能遵循此原则,合理安排器乐类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器乐课程一定能支撑好音乐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同时也能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学习理念,从而推动其他专业课程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改革。■

注释:

①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806.P1

②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806.P1

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P2.

④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12号。

猜你喜欢
师范类音乐学器乐
音乐学人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8:18:44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2-15 23:22:38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54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36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2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