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27-02
摘 要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本文从立德树人背景出发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方案,明确了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建设价值着手,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方案,通过以育人本位为核心、以文化渗透做引领、以教学重建促优化以及以学生中心做评价,以期促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体育课程思政 建设 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应以立德树人成为根本目标,即既要坚持教育本位,也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课程思政作为道德品质培养的主渠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作为试验田和突破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是推动“体育强国梦”重大战略目标的关键。
一、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要求
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其体现的是国家政体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学校的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展开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但需要注意,目前体育课程的重点并未放在学生的道德品質的培养上,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相悖。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对学校体育正确办学方向的明确有推动作用[1]。
(二)达成“体育强国”战略的要求
自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之后,围绕体育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推进和展开。近年来,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普查数据看,“小眼镜”“小胖墩”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冲击与挑战。“体育强国”之道重在“健体育魂”,在“健体”的同时也要“育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目标下的新的尝试,符合“体育强国”战略的要求[2]。
二、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分析
(一)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在体育课堂之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延展体育教学的影响力,在达成健身目标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健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教育内容的筛选要强调全面性和有效性,思政内容的融入让传统的体育课堂资源更丰富,覆盖范围明显提升。多元的内容更容易激活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使得体育锻炼常态化目标达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服务与支持[3]。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当代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优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然而这竟使得这一群体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在面对困难时极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与消极心理。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拓宽了体育课程的覆盖面,让更多思政元素成功的应用其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不言放弃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要与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保持同频共振,形成一个系统的循环教育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课堂之上的参与度明显不足,而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让传统课程环境得到革新,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4]。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从必要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形成,需要多方支持,从育人本位、文化渗透、教学重建以及学生中心等多视角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案,让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推动。
(一)以育人本位为核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思想的认识到位,执行效果才能获得提升。在以往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各方往往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的关注明显不足,导致体育课堂的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缓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然而体育教师竟对此较为陌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体育教师要在思想层面提高认识,肯定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制定体育教师的成长方案。一方面,学校发挥自身主体优势,通过会议、报告、宣讲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保持较高的认同感,是学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的核心;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全面解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体育课程思政有全新的认知。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体育教师要充分肯定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中,打造优质的课堂空间,为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5]。以育人本位为核心,要在思想层面提高重视程度,让后续体育教学工作得到推进打好基础。
(二)以文化渗透做引领
文化的引领性毋庸置疑,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立德树人视阈下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以文化为引领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
其一,弘扬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时,要深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探索其蕴含的体育文化,如在蹴鞠、投壶、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其中传递出的体育文化,感知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二,形成体育制度文化。任何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明确的竞赛规则,规则是保证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约束。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重体育制度文化的形成,保证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其三,打造体育环境文化。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从软环境和硬环境出发,打造优质的教学空间。在软环境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礼仪,内化自己的价值和文化修养。例如,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集体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硬件环境上,要补充有助于体育教学展开的教学器材和设施,以完善的硬件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6]。
(三)以教学重建促优化
体育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程,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重构体育课堂。
第一,在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建设上,体育教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打破和革新传统的三维目标的内容,让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成为育人的主目标。
第二,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课程结构上,尝试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以自主选课的方式为主,打破班级、年级、性别等硬性的壁垒,采取体育俱乐部的方式进行授课,布置和开放课外的实践性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索体育课程革新。课程结构的优化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堂的空间限制,让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得到强化。
第三,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在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课堂的基础之上,探索新课程内容的融入,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服务。例如,通过篮球、排球和足球等集体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与团队精神;通过瑜伽、健美操等新型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品格的重塑,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认同,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第四,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来筛选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情景模拟、合作教学等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推动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7]。
(四)以学生为中心做评价
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科学评价来检验。在本次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评价。其一,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学校发挥引领效果,成立以评价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和方案。其二,建立多元的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筛选要考虑到多方面,重点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其三,打造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方式多元多样,不同项目的评价侧重点不同,自然在评价重点上也有所差异,因此要打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工作有序推进和展开,让各项工作得到推进。其四,评价结果反馈。根据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评价结果要直接作用到教学实践中,深度挖掘体育课堂的核心价值与功能,让各项工作的价值凸显出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和基础条件。
四、结语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方案。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打造优质的体育课堂环境,让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拓宽。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要从多角度出发,形成完整的体育课程思政框架,最终目的是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群,王岩,李端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演进、热点与前沿[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9):834-839.
[2]赵晶,闫育东,高江航.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本源回归、价值塑造与路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05):89-93.
[3]欧丽娅,张少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4):99-103.
[4]徐春喜.体育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公关世界,2021(16):149-150.
[5]王焕盛,冯晶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引领、現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8):742-744+752.
[6]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4):435-441.
[7]张仕德.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育人体系[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