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珺
怎样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好古诗词鉴赏题?不少同学有畏难心理,看到此类题不知从何下手。其实,题目、诗题和注释就是考生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三个得力助手。
方法归纳
1.题目助我明确解题方向
古诗词鉴赏题的题目除了讲明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外,大多还对答题作出了某种规定,我们必须准确而完整地把握题目给出的信息。比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6题的题目是这样的: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通过分析题目,我们可以确定:考题要求回答的是“作者主张的学诗途径”,考生必须“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学诗”,并引用相关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诗题助我把握诗歌主旨
俗话说,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灵魂。而古代诗歌的诗题,大多能暗示或揭示诗歌的相关内容,如创作目的、所抒情感、所叙事件等。答题时,我们应从诗题中挖掘出对答题有意义的重要信息。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就包含了若干重要信息:诗的内容是“梦游天姥”,创作目的是“留别”,诗歌体裁是“吟”等。又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所选的诗《赠别郑炼赴襄阳》,诗题中的“郑炼赴襄阳”是诗歌所叙事件,“赠别”是诗歌的创作目的。抓住了诗题中的这两点,考生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在回答“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时,考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
3.注释助我破解试题难点
为了减轻古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高考试卷中考查的古诗词一般都有注释,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对待它。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陆游《示儿子》一诗尾联中的“七月诗”就有注释:“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这条注释为什么要专门指出这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呢?抓住这一点认真思考,考生就可以较容易地回答第16题“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的问题了。
示范指导
下面,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中的古诗鉴赏题为例来具体分析。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
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
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析】
1.挖掘题目信息。首先,考生如果不知道诗的作者杨巨源的生活年代,可根据题目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确认他是唐朝人。其次,题目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了解答此题的关键:必须回答出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劝告了什么。
2.反复读诗题。诗題表明这首诗是作者赠给被贬友人白居易的,而此时的白居易正被贬江州,担任毫无实权的司马小官,其心境可想而知。
3.分析注释。根据注释②可知,惠远是东晋高僧,并非唐代人,作者为什么要问惠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再由注释③的“莫谩”“雨花社”可推测,白居易在江州应经常出入于佛教讲经的集会。于是,我们可以悟出:原来,第二句中诗人其实并不是在问东林寺是否值得住,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是在委婉地表达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之情。
这样,我们便可得出答案: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中,诗人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之情,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沉迷在佛道之中,消磨了志气,要相信前途依然美好,从而表达勉励之意。
即时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②宅里寻常见,
崔九③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770年)。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李龟年,唐代开元时期受唐玄宗宠爱的著名乐师,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以卖艺为生。②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以好学爱才著称。③崔九:崔涤,曾任殿中监,受到唐玄宗宠爱。
请对本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所传达的复杂感情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往喜今①
白居易
忆除司马向江州,
及此凡经十五秋。
虽在簪裾从俗累,
半寻山水是闲游。
谪居终带乡关思,
领郡犹分邦国忧。
争似如今作宾客,
都无一念到心头。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29年(唐文宗太和三年),此时白居易已58岁,称病免归在家,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管东都。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所抒发的看似矛盾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雨岩①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
请联系词人生平,分析“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一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
1. ①最后一句中的“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又别有寓托,字里行间蕴含着无限感慨;②诗句以落花时节为背景,表现一位老乐师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泊颠沛中的重逢,此景此人此情构成了一幅展示时代沧桑的画卷;③这里既有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个人身世遭遇的深深感慨,更蕴含着诗人对国事兴衰的悲叹。
2. ①此诗抒发了诗人在谪居生活中因蒙冤被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激愤而又无奈之情;②此诗前三联概述了诗人被贬至江州后的十五年生活经历,这既紧扣了诗题中“思往”一词,又暗示诗题中“喜今”一说并不是真的;③诗人既然还“终带乡关思”“犹分邦国忧”,就绝不会对如今的闲居生活真正感到“喜”了。
3. ①作者虽然“高歌”却发出“谁和余”的提问,意在殷切希望有应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相回应,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孤独;②这种孤独,不仅指没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抗金主张”)得不到响应而产生的孤寂之感和愤懑之情。
【解析】
1.(1)根据注释可知,此诗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此时诗人饱受战乱之苦。
(2)根据诗题分析,诗人遇到了唐代兴盛时期曾红极一时的乐师李龟年。杜甫初逢李龟年之时,正是唐代开元全盛时期,那时的杜甫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延请,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竟又在江南重逢。这时,国事凋零,社会凋敝丧乱,人民颠沛流离。在这种情况下的重逢,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3)根据题目分析,考生答题时要抓住“复杂”两字,分析诗句传达的丰富情感。诗的前两句追忆往昔,流露出诗人对往昔的深切怀念。诗的后两句中“落花时节”一语,既是即景书事(写的是当时的自然风光),又别有寓托(寄寓着诗人对自己和友人身世的感慨,对国事兴衰的悲叹)。两句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这感慨是很深的,诗句中蕴含着深沉的慨叹和痛定思痛的悲哀。
2.(1)根据题后的注释和平时的积累可知,江州之贬对白居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称病归家,只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管东都。《思往喜今》便是此时的作品。
(2)分析诗题可知,作者好像是“思往”(回忆过去)因而“喜今”(对今天的日子感到很高兴)。作者真的“思往喜今”吗?只要聯系作者的经历认真想一想,考生就会发现矛盾之处:虽然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但是,从他后来在杭州任职时主持疏浚六井、修筑白堤等事来看,他始终没忘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诗中所谓“都无一念到心头”并不是他的真心话,“终带乡关思”“犹分邦国忧”才是他心中真正所思。可见,诗题“思往喜今”颇含深意:原来,作者所说的“喜”并不是真的喜,而是在抒发一种愤懑之情,只是表达自己在谪居生活中的无奈心情而已。
3.(1)从注释可知,一直以来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此时因为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朝廷罢免官职。这样,我们便可基本确定此词的感情基调。
(2)根据词的标题“独游雨岩”可知,“独”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透露出词人的寂寞心情。
(3)赏析全词。词的上阕写“形”独。词人在溪边行走,清澈的溪水中倒映出他的身影和头上的蓝天。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词的下阕写“声”独。词人的高歌可能正是他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溪水的清音。词人的“独”唱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正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考生反复咀嚼就会发现:词人把心酸的感触,藏在美好的景物背后;把满心的苦闷,藏在优美的乐律之中。